西安一入了秋,千年古都令人恍如穿越時空。
尤其是置身在草堂寺,好似走在古老的河西走廊中,歷史的長河掀起了涼州與後秦的那一段漫長風浪。
草堂寺始建於東晉,迄今已有1600餘年,它東臨灃水,西臨太水,南對終南山,是一個環境幽靜、自然宜人的千年古剎,距西安市區50公裡左右。
這座低調、不張揚的古寺,它的歷史前身與河西走廊、涼州、後秦緊密聯繫。而將這三者連在一起的重要人物正是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龜茲人(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他的父親是從印度遷徙到西域的貴族後裔,母親是龜茲國王的妹妹。當時的龜茲國已是佛教聖地。
鳩摩羅什7歲時,隨篤信佛教的母親一同出家,12歲開壇說法,後成為龜茲國的國師。
他雖為貴族,也是國師,但他的命運註定是與古老的東方聯繫到一起,他的名聲從西域傳到了中原,他的傳法之路沿著河西走廊,充滿坎坷。
公元385年,前秦將軍呂光帶領軍隊進駐河西走廊的涼州城,並建立了後涼國。呂光奉前秦皇帝之命,從龜茲帶走了鳩摩羅什,為他在涼州建立佛寺,弘揚佛法。
但鳩摩羅什的心一直嚮往著中原,他一邊傳法,一邊跟來自中原各地的士兵們學習中原各地方言以及中原的歷史和風俗。這為他後來的譯經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公元401年,後秦國君姚興為將鳩摩羅什迎到長安說法,不惜出兵十萬討伐涼州。在涼州城待了17年的鳩摩羅什終於如願以償,在他踏入長安時,已58歲。
姚興在長安城大興土木,在自己的逍遙園內為鳩摩羅什蓋起了說法的場地:即今天西安的草堂寺。曾名「大寺」,後改稱「草堂寺」。
鳩摩羅什不僅在這裡說法傳法,還開啟了中國佛教史上的一項宏大項目:翻譯佛經。
姚興為支持他,特地選派了800名僧人來配合他的翻譯工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國家組織的大規模譯經場由此建立。草堂寺由此成為中國首創翻譯佛經的國立譯坊。
佛教中著名的「中觀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均由他在此譯出。
鳩摩羅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譯經大師,影響深遠,所在古寺被中國佛教三論宗、華嚴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尊奉為祖庭,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
其中,日本佛教日蓮宗信徒將他視為初祖,寺內如今新建的「鳩摩羅什三藏大師紀念堂」則由日本人出資建造,十分宏觀。
公元413年,70歲的鳩摩羅什在逍遙園圓寂。據記載,鳩摩羅什臨終前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如果我所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願我的身體火化後,舌頭不會焦爛。」
果然,他的形骸灰飛煙滅,舌頭依然如生。其舌舍利被供奉在今天鳩摩羅什寺(武威涼州)的羅什寺塔中,這座塔紀念了他曾在河西走廊17年沉思默想歲月的歷史見證。
彈指間,滄海桑田,一剎那,轉身千年。漫步在今天的草堂寺中,歷史仿佛是遙不可及,又仿佛近在咫尺。一個「佛走過的路」的指路牌,頗有深意。
秋日的午後,草堂寺十分安靜。北方的風雖有蒼涼之意,但歷史的天空充滿色彩,竹林深處,一隻大花貓打破了內心對過去的遙想,它或坐或臥,憨厚的樣子令這肅靜的寺廟多了些溫和。
草堂寺自東晉以來,屢建屢毀,經歷滄桑與坎坷,最終還是得以於舊址上保存下來,也算是歷史寄予的考驗與回報。
今寺院遺存的歷史文物有鳩摩羅什舍利塔、明代巨鍾、蓮花井、《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贊姚秦三藏羅什法師碑》等石碑。其中鳩摩羅什舍利塔尤為珍貴,後秦遺物,為國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