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專稿/墨白)
一年一度的讀書日,南京下起了小雨。雖然出遊不便,在家讀書卻一定是極好的~你習慣於怎樣讀書?喜歡讀哪些書?來跟著荔枝小編看古人的讀書方式吧~
「讀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中孔子與子路的對話。子路問孔子:「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如果將語境置於現代,大意就是:有錢有地讀書幹嘛?對於這麼膚淺的問題,孔夫子的回答是醬紫的→_→「是故惡夫佞者」,真是強詞奪理胡說八道!知者不惑,不讀書懂神馬?
樹立了世界觀,當然還要有方法論~但馬克思爺爺告訴我們,神馬樣的世界觀就會有神馬樣的方法論,古人讀書的姿勢真是太多了!
【恩正派】
正襟危坐的讀書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姿勢,看看如今寶寶們背在身後的雙手就懂了~其實,這和古代的一些文人的讀書方式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
雙手捧書、二目平視、正襟危坐,這是學館中的最底限度的標準讀書姿勢。更有甚者,窗明几淨、沐手敬讀,把讀書看得像祭祀一樣神聖。當然,恩正派的常見姿勢還包括電視劇裡常見的搖頭晃腦。而讀書的時間,則可參照顏真卿的《勸學詩》中所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修身派】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讀書作為修身的重要方式,當選一清靜之處,捧書而讀、反覆吟誦。
「道由白雲盡,春與清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詩中落紅成陣,流水潺潺,加之松聲、鶴聲、琴聲、至清書聲,已怡然自得,心清脾淨。
「驛亭幽絕堪垂釣,巖石虛明可讀書」,城郭、山川、驛亭、巖石點面相連,相映成趣;垂釣、讀書修身養性,名士風流。
【恣意派】
與修身派相比,恣意派的讀書方式更為接近生活。不必刻意尋求安靜之處,亦不必費力追求安寧之心。
「田中讀書慕堯舜,坐待四海昇平年」,耕讀亦是古代文人常見的讀書姿勢。一手捧書,一手執鞭,讀至興起處,揚鞭指天下;讀至不平處,鞭落催牛耕,只是可憐了低頭幹活的老黃牛,平白地受了獎勵又吃了鞭子。
「有如此下酒物,一鬥不足多」,好飲酒的蘇舜欽每夜讀書,都要飲一鬥酒。讀《漢書·張良傳》至「良與客徂擊秦皇帝,誤中副車」,拍案大呼可惜,飲一大杯;又讀至「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授陛下。」又覺得痛快非常,再飲一大杯。興之所至,快哉快哉,愛書如此,還管神馬姿勢~
【無忌派】
與之前的幾派相比,無忌大多是因條件所限,無可忌諱~
「曉月閒移三尺劍;孤燈苦讀五更書」,燈光下模模糊糊的字影,能讀書已是一種幸福。鑿壁借光、囊螢映雪、負薪掛角...他們讀書的姿勢,無論坐立扒臥,亦都可以理解~
最後,借曾國藩的話說:「苟能發憤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能讀書;即清淨之,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
(p.s.聽說,今天的荔枝說木有圖?世界讀書日,請靜下心來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