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7月19日訊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資治通鑑備註》詳細的描述了古代扎染過程:「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與則入染矣,其色斑斕。」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摺疊綑紮,或縫絞包綁,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綑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髮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織物被扎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複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所構成的寧靜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在扎染的天空中。
布匹是扎染的載體,沒有紡織也就沒有布帛、絲錦,沒有了諸如此類的載體,也就不可能有在載體上的任何塗染的美術工藝。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色布料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裡,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染顯示出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這裡,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現代扎染是針對傳統扎染、蠟染和藍印花布這三種傳統染色工藝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代防染科學技術和各種特殊工藝手法,創造出區別於傳統「三染」、工業印染審美特徵的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可產業化的藝術實踐活動」。
在信息化、數位化快速發展、數位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數碼思維」和「數碼行為」成為我們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數位化處理技術產生的數碼藝術也必然能為現代扎染藝術借鑑,並成為當代設計師創造現代扎染新圖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設計語言。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文化,與傳統扎染一樣,現代扎染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還在本質上體現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傳達不同時代氣息的特徵,具有「筆墨當隨時代變化」的開放性特點。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紡織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紡織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yuln@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