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染矣,色斑斕」——我國紡織品扎染工藝簡介

2020-12-19 中國紡織網

  生意社7月19日訊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工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資治通鑑備註》詳細的描述了古代扎染過程:「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與則入染矣,其色斑斕。」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摺疊綑紮,或縫絞包綁,然後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綑紮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髮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絞纈的服飾成為時尚。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織物被扎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具象圖案的複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所構成的寧靜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在扎染的天空中。

  布匹是扎染的載體,沒有紡織也就沒有布帛、絲錦,沒有了諸如此類的載體,也就不可能有在載體上的任何塗染的美術工藝。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色布料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裡,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染顯示出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這裡,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現代扎染是針對傳統扎染、蠟染和藍印花布這三種傳統染色工藝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即在各種紡織面料和成衣上運用現代防染科學技術和各種特殊工藝手法,創造出區別於傳統「三染」、工業印染審美特徵的具有現代審美意義的平面、立體或單色和多色交融新圖形的可產業化的藝術實踐活動」。

  在信息化、數位化快速發展、數位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數碼思維」和「數碼行為」成為我們正常「生活方式」的今天,數位化處理技術產生的數碼藝術也必然能為現代扎染藝術借鑑,並成為當代設計師創造現代扎染新圖形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設計語言。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文化,與傳統扎染一樣,現代扎染在傳承歷史文脈的同時,還在本質上體現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傳達不同時代氣息的特徵,具有「筆墨當隨時代變化」的開放性特點。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紡織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紡織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yuln@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白族扎染
    【雙廊的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白族扎染 「『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這是古人 對扎染的精闢描述。 (圖三)是雙廊扎染店家姐姐用山上採摘的野生藏紅花染制的婚嫁床頭掛簾,是有些年頭的壓箱貨,果斷收下,改作圍巾之用,極美。。。。。。
  • 扎出來的藍天白雲——植物染藝介紹之扎染
    藍染擁有眾多製作工藝,古人名之曰:「四纈」即夾纈(鏤空 緊固 浸染)、蠟纈(畫蠟入染 去蠟)、絞纈(扎結 暈染 深淺)、灰纈(灰藥 漏印 潤色)。今天的主角就是有「疙瘩花」之稱的絞纈——現稱扎染什麼是扎染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 大理白族扎染:蒼山洱海間的至白至藍
    一、白族扎染簡介 白族扎染技藝,雲南省大理市地方傳統紡織品染色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雲南民間俗稱板蘭根)。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獨具魅力的沉澱之美:民間扎染工藝特色及其應用和傳承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織染技術享譽全球,以扎染、蠟染、藍印花布為代表的「三染」染織體系更被人們稱為「國粹」,在幾千年來的發展中凝聚了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中,扎染的工藝製作方法和材質決定了其方法多樣,圖案形式豐富,具有質樸典雅、浪漫自然等審美特徵。
  • 雲南古鎮行:大理白族手工扎染,不帶針線的刺繡!
    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染工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先將織物進行綑紮然後進行染色,人們通常把它稱為「沒有針線的刺繡」、「不經編織的彩棉」。撮揉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其色斑斕。扎染工藝源遠流長,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
  • 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中新社大理7月11日電 題: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作者 胡遠航 黃小桐七月的第二個周末,蒼山腳下的「白族扎染之鄉」大理周城迎來新一波遊客。村內規模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內,十餘名遊客正在體驗扎染。緩緩拆開疙瘩布,一隻只白色的蝴蝶躍然藍布上,重慶遊客吳娜臉上露出驚喜的笑容。吳娜體驗的白族扎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染色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 藝趣學——網絡智慧課堂|民俗微課《草木扎染》
    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今天就跟隨老師來學習這種古老又前衛的幻化之術——草木扎染。滑動查看更多湛染千年扎染是指在織物上運用扎結成綹(或縫紉)浸染技藝印染成花紋的工藝由於紮緊處染料無法滲透,所以拆線後便形成了各式圖案。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藝品古稱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傳承千年的扎染從何而來?
  • 藍底白花的傳承 在白布上扎染出的大理慢時光
    在雲南大理,白族扎染技藝久負盛名,歷史悠久,下至三五歲的孩童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幾乎人人會扎花,戶戶能扎染。車隊開進扎染小院,迎面就能看見一片片染就完成的各色布料,晾曬在陽光下。布料多以藍底白花為主,圖案大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花草蟲魚,也有不少自然流暢的紋路,頗有傳統水墨畫的寫意,樸素而優雅。
  • 扎染風來襲,筆墨少年也來跟一波風潮
    身心同行與傳統手藝扎染進行一番獨特且愜意的對話靜靜老師扎染課講解孩子的想像與創造力是天馬行空的扎染,一個可以任由孩子們發揮的創意活動不拘一格,肆意繪染五彩繽紛的顏色碰撞,會帶給我們什麼驚喜呢?和筆墨少年的老師們一起體驗色彩斑斕的童年吧創意扎染,魅力無限扎染所用到的材料,其實很簡單天然的棉麻布料、幾根橡皮筋以及那五彩繽紛的顏料
  • 扎染之鄉——周城,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扎染,是雲南省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同胞從明末清初以來就有的民間獨特的傳統工藝。用扎染手工藝製作的扎染工藝品所用的扎染布因是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呈現出來的色彩是青裡帶翠,凝重素雅。看著她們那忙碌著的身影,我想:古老的工藝再加上這些白族婦女們對自己民族工藝的痴迷,對技術、質量的認真、執著才使這些扎染製品有著很大的市場。白族扎染這項古老的手工藝,也就一直都還保持著它的青春!用板藍根創造的藝術扎染,主要是將生白布染成所需的布料。而扎染的主要燃料是板藍根。
  • 扎染——古老技藝成為時尚的寵兒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漢族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
  • 讓我們將千年時光信手扎染,探秘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
    而這,又與這裡隨處可見的一塊塊藍白相間的扎染布所營造的氛圍不無關係。隨意走進白族院子,迎面就是一片片染就的以藍底白花為主的各色布料,晾曬在陽光下。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
  • 絲綢扎染,再次回歸給世界的美
    扎染,顧名思義,「扎」和「染」。是指在織物上運用扎結成綹(或縫紉)浸染技藝印染成花紋的工藝。據記載,早在東晉,扎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並且是代表貴族們的特權產物。
  • 琺瑯彩 扎染藍 聆聽手工藝匠人的傳承之道
    現如今巖彩琺瑯採用了巖彩畫的粗細礦石材料和繪畫方法,同時融入景泰藍的掐絲鑲嵌工藝,使兩者的特色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既傳統而又獨特的工藝美術。「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東漢王逸《機織賦》用柔美的詞彰顯了扎染工藝的魅力。扎染藝術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刻畫細膩。藍底白花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古樸雅致。
  • 【面料工藝】——現代「藝術染整」工藝 - 紡織資訊 - 紡織網...
    近年來,通過與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和著名時裝品牌的合作,「藝術染整」逐漸為歐美高端市場接受,成為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創匯極具國際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產品。「藝術染整」工藝、產品具有應用的廣泛性和風格多樣性的特點,是現代時裝後整理、中高檔面料深加工、高級家用紡織品及工藝美術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扎染的藍白之美之憂
    這幾天活路少,廠裡工人不多,幾位中老年婦女有的在往白布上印花,有兩位在商店裡一邊招呼顧客一邊往印好花的布上扎花,扎了繩的布扭出一個個的疙瘩,所以扎染也叫「疙瘩染」,古籍中稱「扎纈」、「絞纈」,「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幾位男工人在染布,用木棒攪動染缸,3口染缸裡分別翻滾著黃色、綠色、紅色的水,散發出刺鼻的氣味。
  • 染出自己的世界!染出自己的色彩!讓我們走進扎染的奇妙世界吧!
    扎染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手工印染工藝傳承至今,本身有著獨特的藝術加工工藝及流程,使之成為集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於一體的工藝品。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還有很好的使用價值,散發著獨特魅力,是值得我們傳承與創新的。扎染有著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就有絞纈工藝,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扎染顏料呈現出來的顏色有許多種,不同顏色做出來的效果也不同。
  • 黔南州傳統工藝之「染」
    多民族聚居、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閉塞的交通,使得黔南的傳統工藝歷經歲月的洗禮之後仍保留著原始風貌,異彩紛呈的傳統工藝以繡、染、陶、銀最具代表性。此次大賽組委會初步整理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楓香染製作技藝、布依族土布製作扎染工藝、長安土布扎染手工製作工藝、水族豆漿染製作技藝以及貴州蠟染5種染制技藝,供以大眾了解、參考,並希翼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此次文化創意大賽。
  • 扎染非遺文化傳承:邀寶貝一起妙手染夢想
    我國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燦爛的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  為了傳承「非遺」文化,讓文化遺產真正融入現代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同時也讓BBunion的會員了解傳統手工技藝的歷史、發展現狀和現存價值,親手體驗傳統手工製作,體味中原傳統文化內涵。BBunion從9月開始在全國各中心開展系列多彩「非遺」文化傳承活動,讓非遺文化在寶貝們心中紮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