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魅力的沉澱之美:民間扎染工藝特色及其應用和傳承

2020-12-04 阿七情感說

引言:扎染是中國少數民族一種獨具特色的手工染色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工藝的歷史悠久,且深深植根於民間。在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它獨特的裝飾趣味和藝術感染力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收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同胞的青睞。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織染技術享譽全球,以扎染、蠟染、藍印花布為代表的「三染」染織體系更被人們稱為「國粹」,在幾千年來的發展中凝聚了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中,扎染的工藝製作方法和材質決定了其方法多樣,圖案形式豐富,具有質樸典雅、浪漫自然等審美特徵。

本文將通過對扎染方法的簡介,扎染的起源與分布,以及扎染的圖案紋樣的介紹和純利手法的分析總結,探究扎染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揚,也為大家重新認識我國的傳統工藝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鑑。

一、扎染藝術及其獨特魅力

扎染作為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扎染的圖案是由扎結而來,也就是在紡織物上有設計、有計劃地加以針縫線扎後,再經煮染而形成一定的花紋圖案。因此,扎染紋飾與織造印染的紡織品圖案有著明顯的不同,它追求的是一種染色過程中的偶然多變的花色紋飾,也正因為它的形色無定以及隨意自然,才順應了人們追求自由,注重個性的心理訴求,因而深受人們追捧和喜愛。

人們在給扎染製品染色的過程中,由於扎線捆綁力度的不同,綁炸的鬆緊不同,導致織物(布匹)承受壓力的大小不同,所以浸染在布匹紋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產生的色雲才會深淺虛實結合,顏色紋理變化多端。同時,在製作的過程中,的人們逐漸掌握了多種扎法和染色技術。通過巧妙運用這些扎法和技巧,最後染成的紋樣和圖案就會形式各樣,圖塊色彩鮮豔,顏色層次分明,顯得自然雅致而又新奇,富有和趣味性。

通過扎染工藝所形成的圖案紋樣具有獨特的魅力,富有人文色彩,是現代的印花工藝所無法得到的。扎染所產生的路肌理及暈色不僅是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濃鬱的民族特色。所以,從古至今,扎染不僅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反而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睞。人們甚至把它稱為「沒有針線的刺繡,不經編織的彩錦」,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二、扎染的起源與分布

扎染是我國古老民間傳統手工藝園中的一枝豔麗奇葩,早在我國秦漢時期就已經問世,並且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隨著歷史的前進,時代的發展,以及新面料和新工藝的開發,其花型圖案、花色品種、染色工藝技術也是一代高出一代。

1. 扎染工藝在我國的起源

扎染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宋朝《資治通鑑音注》中記載,「纈撮採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之纈。」古人所說的「纈」指的便是現在的扎染。在古代人們通常稱之為「扎纈」、「絞纈」或「染纈」。

扎染製作工藝比較簡單,對於製作條件要求也不高,通常只需要針線即可。扎的含意即是用線繩之類將不需染色的部分扎住不讓其上色而達到防染目的。它是利用針、錢、板、塑料布等工具,將織物進行扎、縛、綴、縫、夾、包等,使之產生防染作用,染色後,折除線結,呈現圖案的一種特殊的印染工藝。

扎染作為我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歷史非常悠久,據劉孝孫《二儀實錄衣服名義》載,手工扎染「秦漢間始有,不知何人造,陳梁間貴賤通服之。」由此看來,中國的手工扎染藝術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2.扎染工藝的世界性分布

扎染不僅美觀,而且製作工藝相對簡單,原材料也很豐富,所以許多國家都有扎染工藝,但是因各地的歷史文化不同,所創造出的扎染作品也各不相同,都各自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徵。在秘魯和中東古代的歷史遺蹟中均有扎染織物的發現。直到今天,北印度、西非和日本人仍在沿用這一織染方法。甚至在現在的印度民族服裝上,扎染工藝仍被廣泛使用。

中國的扎染工藝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術也豐富多樣,並且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而被傳播到海外。比如日本的扎染技術,就是在日本奈良時期由中國傳入的。我國的自貢扎染,被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雲南大理的白族地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白族扎染之鄉」,是我國目前扎染產量最大、最多的地區,在國內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傳入日本後,日本的扎染在公元七世紀前後一直受當時中國唐朝文化的影響,直到公元十六世紀印染業才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體現出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日本的扎染工藝有包括「三浦絞」、「人目絞」、「雲紋絞」等在內的近百種工藝技法。扎染的圖形多為山水、花鳥等,具有相當的難度。其中「三浦絞」的不僅工藝繁雜,而且具有優雅絢麗的工藝特色,反映了日本扎染藝術典型的的民族特色。

在非洲,奈及利亞的扎染歷史也很悠久,其簡潔、自然的幾何紋樣一直為人們所青睞;在拉美,人們將扎染技術和手繪工藝結合使用,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扎染工藝;在哥倫比亞和秘魯,扎染紋樣則主要表現為變形鳥紋、幾何紋、植物紋等,圖樣逼真,獨具地方特色。

3. 扎染紋樣題材的演變工業化之前,我國傳統扎染常見的紋樣圖案一般是花鳥蟲魚、自然景色、幾何圖案以及文字圖案等。由於受到手工的製作工藝的限制,所以扎染工藝的紋樣設計並沒有印花或絲織刺繡的團那樣精巧逼真。

在後工業時代,隨著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變化,傳統的拘束的審美心態逐漸被人們摒棄,而崇尚自然、追求個性的心理逐漸成為大眾主流的審美心態。而扎染藝術自然的、鮮明的個性化特徵,恰好迎合了當前時代的需求,所以扎染工藝也在自身的不斷發展演變中重新崛起。

發展到現在,扎染紋樣圖案的題材逐漸演變成了用「大花大葉」以及點、線、面等現代化構成元素,再輔之以多種多樣的扎染工藝技巧,使人們的自我個性在扎染的紋樣圖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和表達,從而達到了一種自然展現而又意趣天成的藝術效果。

三、扎染藝術的紋樣特點和處理手法

1. 扎染的紋樣的特點上文已經說過,因為扎染工藝技術相對簡單,所以古代扎染工藝才能在世界各地出現。簡單總結起來,扎染就是將織物按照人們預先射向好的的圖形,通過一定的經驗技巧縫或者紮起來,然後浸入染液,經過一定時間的染色後在取出來,拆開扎線,就會出現相應的花紋。由於織物纖維的滲透作用,織物在經過染液的浸染後會呈現出富有層次的色暈效果。

但是因為在製作的過程中扎法的不同,再加上扎制的鬆緊程度、浸染的時間、染液的飽和度、溫度等因素的影響,即使預想的圖案是一樣的,也會導致最後的效果千差萬別。

首先:暈色

所謂暈色,是指在織物染色過程中,染液滲化織物纖維而形成的一種肌理效果。這種肌理效果是為因線扎鬆緊不同以及束扎後織物內外層的不同等原因而造成了織物的吸色性能的差異。在織物扎染圖形的邊緣部位,染液多少會有所滲透,最後就形成了染液在圖形輪廓線上的滲化肌理。由於暈色是通過運用手工而進行的逐級染色,所以其色暈效果會形成一種中國傳統繪畫技巧中的大寫意的神韻。

其次:折皺與浮雕感

由於染色過程中的高溫作用,織物在的團中的小點在除去扎線後依然會出現隆起,從而形成一種凹凸的褶皺,在平滑的布面上就像被精心雕刻的浮雕一樣,具有一種直觀、醒目的視覺效果和迷人的觸覺感受。

扎染工藝是運用折、皺、捆、包等多種工藝手段來進行製作的,所以染色過程中染料在織物上可能出現附著以及不附著的現象,最終形成了色彩斑斕的視覺效果,體現了織物自然肌理的自然美。由於燃料的滲化效果而形成的扎染紋理自然微妙,折皺凹凸的觸覺效果表現得有質感且細膩動人。這便是扎染工藝風格的獨特與精美之所在。

2. 扎染的紋樣處理手法扎染紋樣的形成,是通過將織物想要染色的部分扎住,然後將其浸在染液當中,通過染料的浸染而而成。由於束扎部分染液無法滲透進去,從而起到防染的效果。雖然工藝的原理非常簡單,但通過多種扎和染的方法交替使用,卻能給扎染藝術帶來豐富多樣的變化。

扎花是束扎布匹、織物的統稱,束扎的技巧不同,最後所產生的紋樣效果也不一樣。束扎織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串扎法、針縫法、卷壓扎法、針縫線扎法和折益法等五種,每種裡面又包含著若干種不同的技法,如針縫法中有平縫法、折要縫法和對合縫法等多種。在染液方面,傳統的染料一般用植物類的藍靛等,現在則更多採用化學染料。

染色方法除了通常用的浸染外,注染,漸染,點染,手繪,段染,噴染等多種染色技法都能產生多種多樣的渲染效果。染色的區域與未染區域之間自然過度,使圖形處於似與不似之間,再輔之以抽象的肌理效果,最後給人以一種自然寫意,又細緻入微的視覺感受。

染色後的布料,晾乾後就可以拆線了。拆線,顧名思義就是將扎花時縫、扎所用線拆掉,使織物染色後的圖案展現出來。拆線也不僅僅是扎染工藝中的一個無關緊要的步驟,這個過程同意會對做後的紋樣效果產生很大影響。拆線分為幹拆與溼拆,在邊緣的暈化效果上,幹拆會使圖案邊緣清晰,溼拆則會讓圖案邊緣顯得柔和一些。再比如圖案中的一些小點和細線,如果溼拆會變得模糊不清,因此需要根據想要達到的紋樣效果的不同,而慎重選擇每一種技法。

四、扎染技術的傳承與應用

在現代信息化、科技化等現代文明浪潮的衝擊下,扎染藝術等一些傳統工藝品被貼上了「土氣」的標籤,而將逐漸被推向淘汰的邊緣。其實扎染之所以被很多年輕人認為「土氣」,是因為當下人們未賦予它時代性。它在傳統文化不斷被外來文化的衝擊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和保護,也沒有得到很好地傳承與發展,才使得這一精湛的傳統工藝和渾厚的文化內涵變得淡薄起來。

工業時代的來臨,機器逐漸代替了手工,高效的數位化和智能化,使染纈藝術中的人文精神逐漸消失。機器產生的美感雖然可以在瞬息間給人以規整驚豔和速度的震撼,但是卻遠不如手工藝品經得起推敲與品味,缺乏了一些人文的內涵。作為手工藝術的扎染,它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恰恰能夠彌補科學與技術的人文和情感缺失。

由於手工製作的扎染織物與機器生產的相比,人力成本比較高,所以人工生產的扎染作品一般會應用在材料附加值較高的服飾生產領域。同時,扎染圖形還可以根據人們的需要自主安排裝飾部位,也更適宜在服飾設計中發揮它的特長,製作出具有工藝品性質的產品。

結語

隨著時代的前進,歷史環境也發生了變化,不變的是扎染藝術所留下的返璞歸真的精神,並處處啟發著我們對生命本質的思考。扎染藝術汲取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養分,其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涵養對當代人的人格修養的意義是非凡的。而只有對扎染藝術儘可能原汁原味地傳承,才能充分感受它樸素的精神品格。

扎染藝術,個性鮮明,源遠流長,它質樸的美感,時刻體現著勞動人民真善美的人文品質,給予世界以美的視覺衝擊和心靈震撼。所以我們更應該讓更多的人領悟到這一手工藝術的自然之美,並共同致力於扎染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扎染藝術還有很多未被了解的工藝、風格和精神,所以傳承和發展扎染藝術之路,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傳承發揚民間工藝 淮安一幼兒園上演扎染時裝秀
    ,展現了民間工藝的特有魅力。  應邀到場的家長對此次活動大加讚賞——「要把掌聲送給今天上臺表演的所有小朋友,感謝他們將如此精彩的節目呈現給大家;要把掌聲送給臺前幕後的老師們,感謝她們帶著孩子們一同感受民間傳統工藝的魅力;要把掌聲送給香格裡拉分園的負責人
  • 周城扎染:解讀時代變遷下扎染工藝的傳承和發展現狀
    那麼接下來,我將以周城扎染為例,走進歷史,走進民間,走進周城,去探索,去感悟那些我們不甚了解的扎染工藝及其歷史淵源。一、周城扎染的歷史淵源要想真正了解一樣東西,那麼就得從它的根源開始,從它的本質出發。探究扎染工藝的過去,我發現,扎染工藝從秦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並被人們延續發展至今,是我們需要關注和必須傳承的傳統民間工藝之一。其實只要留心觀察,也許你在身邊就能發現這種工藝的存在,或是去旅遊的時候在某個街角看到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門傳承了兩千餘年的民間傳統工藝,其實也是深受到現代染料技術的衝擊。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扎染工藝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扎染工藝。6月29日至7月4日,池州學院赴孝肅社區扎染文化展示宣傳實踐團的志願者們在孝肅社區居委會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社區居民了解古老的技藝,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扎染,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公元408年東晉時期扎染工藝就已成熟,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藝術。
  • 琺瑯彩 扎染藍 聆聽手工藝匠人的傳承之道
    訴說著景泰藍的雍容富貴與典雅之美。現如今巖彩琺瑯採用了巖彩畫的粗細礦石材料和繪畫方法,同時融入景泰藍的掐絲鑲嵌工藝,使兩者的特色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既傳統而又獨特的工藝美術。「纖纖靜女,經之絡之;動搖多容,俯仰生姿」。東漢王逸《機織賦》用柔美的詞彰顯了扎染工藝的魅力。扎染藝術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刻畫細膩。藍底白花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古樸雅致。
  • 家紡也能扎染蠟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Ⅱ
    軟裝指的是家居設計當中能動的部分,主要包括家具、家紡產品、裝飾品、綠植這些易於活動易於更換和活動的物品。根據不同的風格對軟裝產品進行設計和整合,並且遵循不同的地域人文特色、不同的建築風格及其相關視覺元素進行的設計,從而達到與整個空間和諧一致。家居裝飾風格通常都是以地域特色為代表。
  • 非遺 | 繁華扎染 魅力非遺
    隨著服飾文化的發展,更多國際化、現代化的元素流入我國,而歷史長河中值得記憶和傳承的民間手工類服飾工藝,則漸漸被人們淡忘。為弘揚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霍營南·青年匯於本月19日,開展了主題為「弘揚傳統文化·非遺扎染進社區」的線上傳統手工藝製作活動。
  •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大師工作室 傳承扎染工藝
    出席拜師儀式的領導和嘉賓有: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白志剛教授、漯河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顧文明、常務副院長吳玉堂、副院長王變奇、學院相關部門負責人。輕工系師生代表參加了活動。  扎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有著悠久歷史,起源於中原地區,興盛於盛唐,民間稱中州扎染。
  •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目前,我國國內扎染工序延續較完善的是大理白族扎染和四川自貢扎染,它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手工藝人都會慕名前去學習,去親自感受那原汁原味的扎染工藝及藝術精髓。 雖然如今扎染工藝還在堅持,但依舊需直面當下改革與傳承的現實問題。
  • 10道工序被稱奢靡,千年歷史遭毀滅式禁絕,揭秘扎染背後的故事
    目前,我國國內扎染工序延續較完善的是大理白族扎染和四川自貢扎染,它們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少手工藝人都會慕名前去學習,去親自感受那原汁原味的扎染工藝及藝術精髓。雖然如今扎染工藝還在堅持,但依舊需直面當下改革與傳承的現實問題。
  • 川渝民間扎染藝術交流:傳承非遺文化 照亮多彩生活
    ……近日,來自重慶、自貢、內江等地的扎染藝人和扎染藝術愛好者相聚在古剎聖地聖水寺,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體驗扎染製作工藝。當天,來自自貢的知名扎染藝人丁永超向大家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的發展過程、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等。隨後,大家在丁永超的指導下,進行扎染製作,選料、浸泡、擰乾、包紮、染色……大家按照工藝流程,隨心所欲地創作起來。「太神奇了!」
  • 廣西民間工藝大師傳承蠟染 家族傳承搬進高校課堂
    中新社柳州7月3日電 題:廣西民間工藝大師傳承蠟染 從家族傳承到搬進高校課堂作者 朱柳融手握蠟刀,一勾一畫,一繞一點,花鳥魚蟲躍然畫布之上,浸入藍靛染缸,一方藍布道出各般形態。在廣西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的蠟染課上,數十名學生在教授馬踐的指導下,耗費近一周時間,終於完成首幅蠟染作品。
  • 走進「扎染之鄉」體驗獨具特色的沉澱之美
    mp4&22006&window=http://vod.cyol.com/jpg/202001/20/adbe76ba-f654-41f2-b0ce-58e359da964d/keyframe/1579498899211.jpg&isPlayAd=1&isPlaySubtitle=0&nodeId=122 1月22日,扎染手藝人段袁
  • 扎染——民族文化的奇葩 守護民族文化,打造西堡小學特色
    扎染在西堡小學作為校本課程已多年,扎染已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宋曉麗老師的功勞全校師生有目共睹,她畢業於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學歷,主修染織藝術設計專業,自2011年9月參加工作,從教西堡小學開始,就用心琢磨怎樣讓扎染成為校本課程,其間,2015年參加濟南市「名師送課」活動,扎染《手帕花》,代表槐蔭區送課至天橋區北苑小學,反響很好。
  • 冊亨:扎染特色課讓新市民孩子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8月20日,冊亨縣高洛街道志願者聯合黔世今朝文創企業的專業扎染技術人員、益童樂園義工,以及緣心社工站的社工,一起在高洛街道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舉行了一場以扎染為主題的民族特色課程。學生們在學習製作扎染在教學之前,扎染專業老師韋成文向小朋友們一一介紹了之前準備好的白棉布、線、剪刀、皮筋、彈珠、針、藍靛等所需用到的工具,讓學生觀看成品,向學生講述扎染的製作過程,繼而帶領學生進行成品的製作。
  • 「入染矣,色斑斕」——我國紡織品扎染工藝簡介
    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染顯示出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
  • 扎染藝術是什麼 扎染藝術的特色
    扎染藝術是什麼 扎染藝術的特色 2017-12-06 14:39:20 來源:全球紡織網 扎染藝術是什麼?
  • 非遺文化進機關:感受扎染的藝術與魅力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它的特殊工藝性能突出表現在手扎製作方面,是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工藝,豐富幹警文化生活,9月9日上午,鳳凰縣檢察院在七樓檢察文化活動室開展了「感受扎染的藝術與魅力」為主題的手工扎染活動,讓幹警們親自體驗動手的快樂。活動邀請了湘西州非物質蠟染傳承人王曜大師給大家進行現場教學。
  • 讓我們走進扎染的奇妙世界吧!
    扎染作為一項古老的民間手工印染工藝傳承至今,本身有著獨特的藝術加工工藝及流程,使之成為集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於一體的工藝品。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而且還有很好的使用價值,散發著獨特魅力,是值得我們傳承與創新的。扎染有著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就有絞纈工藝,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扎染顏料呈現出來的顏色有許多種,不同顏色做出來的效果也不同。
  • 古老的巍山彝族扎染,猶如一朵精美的藝術之花
    閱讀前請先關注我們平臺羅婺部微信搜索羅婺部或搜索微信號:lwb5000(關注)扎染是一種流傳於巍山民間的傳統工藝,南詔、大理國時代,扎染服飾是人們的日常服飾之一,今天,扎染的服飾、桌幔、壁掛、方巾、布包等則是市場上的新寵兒。2003年巍山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
  • 扎染的藍白之美之憂
    去年,她自費率團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做了4個月民族音樂尋訪之旅,實地採錄了1000多首民間音樂,把尋訪到的音樂成果加以創作、改編,製作出一套雙CD,並於不久前啟動了《世界聽·見·朱哲琴與民族歌樂師》世界巡演。世界聽到中國之美後,朱哲琴決定還要讓世界看見中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