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嬰兒潮」消退,40年未見之變局!

2020-12-04 華爾街見聞

見聞歷2019,投資者專屬日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兩波「嬰兒潮」,而按照時間推算,本該在2007年以後出現的第三波「嬰兒潮」反而消失了,「嬰兒潮」的變化看似微不足道,但會深刻影響未來十幾年中國經濟和資產價格的走勢。而從人口的長周期來看,當前我們經濟中面臨的一些困難,是過去40年都未經歷過的大拐點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第三代「嬰兒潮」的消退:40年未見之變局》,作者:中泰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梁中華團隊,來源:梁中華宏觀研究 (ID:james_liang2018),系華爾街見聞專欄作者,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01

人口才是經濟增長主力

按照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長期經濟增長是由生產要素決定的,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共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而在各生產要素之中,勞動力增長的貢獻是最穩定、也是最多的。

例如美國各經濟階段,勞動力增長的貢獻基本都在1個百分點以上,資本積累的貢獻大多數時候不到1個百分點;生產率貢獻的波動非常大,例如1948-1973年期間生產率的年化貢獻達到1.53個百分點,而1973-1982年的貢獻卻為-0.27個百分點。

勞動力增速是影響經濟增長最關鍵的變量。道理很簡單,生產率一定的情況下,人越多,生產的產品就越多,經濟中的交易也越多,GDP的總量就越大。

例如日本的勞動力增速在上世紀60-70年代有一波大幅下行,經濟也因此告別高增長;80年代末以後,日本的勞動力增速再度下滑,經濟增速也再下臺階,此後的20多年間,日本經濟增速和勞動力增速均維持在極低的狀態。

類似的,韓國的勞動力增速從上世紀80年代後趨勢性下降,經濟增長也大幅下臺階。

除了直接影響經濟,人口也會通過影響技術的進步,進而影響經濟增長。一方面,創新的主體是人,而中青年人口是創新的主力。

美國35-60歲人口的專利持有率都在0.02%以上

另一方面,人口越多,創新產品的市場規模就越大,創新活動更加有利可圖,也會激勵技術進步。

例如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應用之所以在中國發展飛快,而在歐洲卻很難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歐洲人口稀少。德國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也只有8000多萬人口,不及中國一個省。再加上語言、文化差異較大,歐洲成為全球網際網路發展的窪地。

人口不僅對技術進步有影響,還會影響資本的積累。資本回報率是影響投資的關鍵變量,資本回報率越低,增加投資的動機就越小,而人口、技術進步、資本總量大小都會影響資本回報率。

70年代日本勞動年齡人口增速放緩後,日本的資本回報率也明顯下降,是日本投資活動逐漸下臺階的重要原因。

02

第三代「嬰兒潮」的消退

人口、尤其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至關重要,但是當前中國人口已經處於40年來未曾經歷過的大拐點上。

儘管中國總人口增速還相對平穩,最近10年都維持在0.5%附近,但人口內部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1973年之後的40多年裡,我國人口撫養比都處於快速下降的狀態,勞動力的數量優勢逐漸凸顯;但2010年之後我國人口撫養比開始調頭向上,人口紅利逐漸減弱。

從絕對數量來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增速在最近十年快速下滑,當前已經連續三年負增長,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增速從2008年的2.2%附近,快速飆升到當前的接近6%。

也就是說,我國當前面臨的不僅是老齡化加速,還有勞動力數量的減少。

造成最近幾年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數量驟減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上世紀50-70年代是我國新生嬰兒數量最高的時期,而最近幾年這一代「嬰兒」逐漸到了退休的年紀。根據統計局的數據,我國50歲以上農民工佔比從2008年的11%上升到21%。第二,90年代以後我國新生嬰兒數量再度大幅下臺階,導致最近幾年進入勞動年齡範圍的人口數量減少。例如,我國30歲以下農民工佔比從2008年的46%降到30%。

更嚴重的問題是,通過進一步分析人口結構,我們認為,當前人口老齡化、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在未來的10年時間裡都不會停止,反而會繼續惡化,尤其會受到「嬰兒潮」的影響比較大。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共經歷了兩波「嬰兒潮」,第一波在1962-1973年,平均每年新出生2700萬嬰兒;第二波在1982-1992年,也就是第一代「嬰兒潮」開始生娃,平均每年新出生嬰兒數量減少了些,但也有2200萬。

如果按照法定婚齡推算,第三波「嬰兒潮」應該出現在2004年以後的10年裡,即使按照25歲的平均結婚年齡推算,第三波「嬰兒潮」也應該從2007年就開始出現。

但直到現在,第三波「嬰兒潮」也沒有如期到來,最近10年我國每年新出生嬰兒的數量非常平穩的維持在1600萬的低位。

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計劃生育、高房價、高撫養成本等等。

第一代「嬰兒潮」在逐漸年老退休,老齡化會進一步加速,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會大幅減少。按照55歲的女性退休年齡測算,從2017年開始我國已經進入第一代「嬰兒潮」的退休期,未來的十幾年將是退休的高峰階段。

那麼現在放開了二胎政策,未來第三代「嬰兒潮」會不會出現,會不會緩解勞動力減少的局面呢?其實很難。

第二代「嬰兒潮」現在已經到了26-36歲的年紀,進入晚育階段,即使放開了二胎政策,也會面臨想生而不能的尷尬。

所以我國未來面臨的問題是,「進入」15-64歲範圍的人口維持在低位,但「離開」15-64歲範圍的人口會加速增加,勞動年齡人口加速減少。

此外,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從80年代的68歲提高到78歲,未來還有望進一步延長,這雖然是個好事情,但也會加重老齡化的負擔。

勞動年齡人口增速的下滑,是最近10年我國經濟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未來人口對經濟的拖累作用會更加明顯。

在過去四十年裡,我國經歷了三波經濟增速的下行:

第一波是在80年代中後期,當時價格雙軌制改革,闖關失敗,經濟改革的市場化程度偏低,是這一波下行的主要原因。第二波是9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大幅放緩,亞洲經濟危機,外需受到影響,且內部出現局部產能過剩,內外部因素共振導致經濟下行。第三波發生在2008年以後。最大的不同在於,前兩波經濟下行發生期間,我國還享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勞動年齡人口增速還維持高增長。但2008年之後的這一波經濟下行發生在我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時期,外部發達經濟需求一蹶不振只是一方面,國內勞動力增速大幅放緩才是更深層次的原因,而人口因素在未來的幾年也會導致經濟增速面臨較大的下行換擋壓力。

03

當人口轉變遇上政策刺激

長期經濟增長是由生產要素決定的,而短期的經濟更多受到需求端管理政策的影響。但從其它經濟體的經驗來看,需求端管理只能影響短期經濟波動,很難改變長期經濟趨勢。

在經濟下行周期,尤其是經濟增速換擋較快的時期,需求端的刺激政策也往往更加猛烈,並且經常會導致資產泡沫的膨脹,經濟波動加大。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房地產泡沫,2000年以後美國的次貸危機,基本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在08年以後,面對內外因素決定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國也進行了連續三波的需求端刺激。貨幣、財政、房地產政策均經歷了三輪放鬆和收緊,經濟增速三起三落,最終趨勢還是向下走了不少,GDP增速從高點的10%以上不斷降至7%以下。

輪番政策刺激帶來的結果,是我國槓桿率的大幅飆升,債務問題凸顯。

在08年之前,我國的收入增長和債務增長是相匹配的,槓桿率水平基本穩定135%附近。但08年之後,隨著輪番政策刺激,我國非金融部門的槓桿率水平從135%飆升至2017年底的251%,其中企業部門的槓桿率依然全球最高,居民部門槓桿率已經飆升至高位,政府槓桿率也不低,尤其是地方政府隱性負債規模龐大。

我國非金融部門的槓桿率與發達經濟體相接近,甚至比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發達經濟體的槓桿率還要高一些。

為了解決高企的債務問題,我國過去三年推行了供給側改革,解決了一些問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根本原因在於槓桿僅僅是發生了轉移,並沒有去掉。

在槓桿轉移的過程中,我國整體槓桿並沒有去掉,經濟風險僅僅是發生了轉移,並沒有得到根除。所以當現在經濟再度下行的時候,政策刺激的工具越來越少。

當前市場普遍預期房地產調控政策會放鬆,但事實上通過房地產強刺激來拉動我國經濟的時代已經終結。

小城市房地產市場過去三年都在強刺激,庫存儘管下降了,但是賣出去的庫存並沒有憑空消失,仍是房地產市場的潛在供給。根據我們的測算,過去兩年多時間小城市銷售出去的商品住宅和剩餘庫存的總和,是2015年底商品房庫存的6倍還多,未納入統計局統計、由居民持有的房地產「潛在」供給是非常充裕的。

另一方面,當前全國各線城市房價均已飆升至高位,也隱含了巨大的風險,刺激空間並不大。

我們研究了2005年以來70個城市的房價變化,發現一個規律,當一個城市房價在短期內飆升太快的時候,往往都需要很多年的經濟增長來消化泡沫,房價回調的概率也非常高,例如08-10年的大理,09-10年的三亞、海口,10-11年的溫州,房價均曾出現暴漲,最終都出現連續多年的房價止漲或大跌。

本輪房價在短期內漲幅過大的合肥、廣州、深圳、杭州、北京、無錫、南京、天津、青島等城市,都值得關注。

還有一個當前還沒有引起足夠關注、但在未來十年裡都會面對的嚴峻問題,那就是長期人口拐點與房地產泡沫的交互作用。

08年以後我國房地產價格飆漲的時間,恰好也是第二代「嬰兒潮」依靠「六個錢包」結婚買房的階段,而「六個錢包」中有四個錢包是屬於第一代「嬰兒潮」,也就是說第一代「嬰兒潮」養老的錢被用來給第二代「嬰兒潮」買了房。

那麼未來十幾年第一代「嬰兒潮」會加速退休養老,而他們的資產大多配置在了房地產上,房價泡沫又處於高位,勞動力增速決定的經濟增速卻趨於下降。一旦房價出現下跌,誰來為第一代「嬰兒潮」的養老買單?而為了給養老買單,會不會需要拋售資產進而導致資產價格下跌?這些問題都可能是未來十年需要面對的。

04

深度改革開放才是出路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加入WTO以後使得勞動力優勢得以發揮,但無論是今年的貿易摩擦,還是明年的WTO改革,均意味著WTO體制下的全球貿易都面臨較大衝擊,我國過去十幾年的增長模式面臨調整壓力。

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國內長期勞動力增速下滑決定的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和過去10年輪番政策刺激積累的遺留問題和風險,地產和基建刺激的「性價比」越來越低,承認常規經濟增長速度,允許部分領域的出清、減輕經濟負擔,並通過更深度的改革開放來提高經濟效率,才是唯一的出路。

再結合近期的政策表態,我們認為未來政策的重點將是弱刺激、強改革。

首先,改革開放40周年講話中提到,「改革開放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未來必定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說明政策層對於當前面臨的長期和短期、外部和內部問題是有清楚認識的。

其次,面對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的大幅下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定調是「穩定總需求」,並不是15-16年時提出的「擴大總需求」。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整體要求依然是「房住不炒」,也提出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因城施策,夯實城市政府主體責任,意味著房地產並不會強刺激,政策是求「穩」。這些都說明當前政策依然保持定力,對刺激措施潛在的風險有清楚的認識。

再次,面對經濟的下行壓力,政策依然會託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貨幣政策重在疏通傳導機制,財政會通過減稅降費、大幅提高專項債額度來發力,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依然會穩妥處理,做到堅定、可控、有序、適度。但這些政策組合更多是減小經濟下滑的速度,最終還是會承認常規的經濟增長。

最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中,絕大部分篇幅都在強調改革開放和高質量增長。這說明應對當前的形勢,國企改革、民營經濟保護、資本市場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會加快推進。同時服務業、創新等新經濟領域的支持力度會加大,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通過改革開放和高質量增長,可以對衝人口結構的變化,應對外部的壓力。

加入見聞VIP會員,閱讀更多最新深度好文:

1、泡沫不大、調控要松?瑞銀可能錯判了中國樓市?2、新興市場亂世「上位」,收好這份印度市場的年終總結3、香港樓市十年規劃將出,港府還是要挺房價?

相關焦點

  • 第三代「嬰兒潮」的消退:40年未見之變局
    「嬰兒潮」,而按照時間推算,本該在2007年以後出現的第三波「嬰兒潮」反而消失了,「嬰兒潮」的變化看似微不足道,但會深刻影響未來十幾年中國經濟和資產價格的走勢。勞動人口數量還會通過影響技術進步、資本積累,進而影響經濟增長。2、第三代「嬰兒潮」的消退。歷史上,我國已經經歷了兩波嬰兒潮,但第三代「嬰兒潮」至今未出現,根據我們的推算,未來也很難出現。而第一代「嬰兒潮」會加速我國老齡化,年輕人口難以補充,導致經濟增速在未來幾年也面臨較大的下行換擋壓力。
  • 時隔23年,第3代「嬰兒潮」或重現!房地產後繼有人了?馬雲說中
    再參考樓市的歷史走勢,也跟「嬰兒潮」有密切的關係。中泰宏觀發過一個報告,我國總共經歷了兩代「嬰兒潮」。第一代出現在60-70年代,在1962-1975年,平均每年出生2700萬以上。第二代「嬰兒潮」,出現在80-90年代,也就是第一代開始結婚生娃的時候,例如1982-1997年每年平均出生2200萬以上。我國的住房商品化,是從1998年開始的,1998-2018年,20年的時間中,全國均價從1854元上漲至8542元。
  • 嬰兒潮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60年之內會衍生出4次投資大機會
    由於當時中國總人口只有4億,基數小,此次嬰兒潮人口的絕對數量不大。第二次嬰兒潮則是自1962年開始,高峰出現在1963年,持續至1973年,是我國歷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主力嬰兒潮。這段時期,國民經濟情況逐漸好轉,補償性生育來勢很猛,人口出生率在30‰~40‰之間,平均達到33‰,10年全國共出生近2.6億人。
  • 日本戰後嬰兒潮第一代陸續退休 衝擊勞動力市場
    勞力減少老年離婚問題正浮現  從2007年起,日本戰後嬰兒潮的第一代人口,開始陸續進入退休期,有關專家因此擔心,日本的勞動力市場將面臨大批人員退休所帶來的勞動力減少局面。  不過,也有專家分析說,再就業制度將緩衝勞動力不足,嬰兒潮一代退休的衝擊不會太嚴重。
  • 嬰兒潮 baby boom
    嬰兒潮 baby boom[ 2009-03-20 10:05 ]在二戰之後的1946至1964年間,美國共有7590萬名嬰兒出生,創造了史上著名的「嬰兒潮」。而2007年,美國人口出生率再度創下自1950年以來的最高峰。
  • 中國第四次嬰兒潮爽約 申請二孩數量之低令人意外
    第三次嬰兒潮從1986年到1990年,這5年形成一個潮峰,其中1990年以2621萬人達到中國年出生人口的最高點。從1992年開始,年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到2000年後略有增加,但始終在1600多萬的水平徘徊。  從歷史上看,嬰兒潮在許多國家都有發生,而且原因多種多樣。通常可能起因于振奮人心的事件,比如農作物豐收、打贏戰爭及贏得體育競賽等。
  • 美嬰兒潮時代不退、不休,多代同堂成職場趨勢
    但對於美國的戰後嬰兒潮來說,這可不見得。目前美國年齡在55歲到73歲間的時代,似乎跟之前的時代有點不一樣,雖然已屆退休年齡,卻不退也不休。無論是回學校求學、繼續留在職場工作,還是重新創業,依然活躍。甚至在退休居住地的選擇,也和上個時代大不相同,比起銀髮社區,他們更喜歡住在熟悉的環境中。
  • 美國報紙如何抓住「嬰兒潮」忠粉?
    「嬰兒潮」(baby boomer)是指1946年到1964年美國的一個生育高峰,其間有近8000萬人出生,這期間出生的人被稱為「嬰兒潮」人群③。有學者這樣描述這個群體:「美國『嬰兒潮』一代被譽為美國最幸福的一代。出生後,他們備受父母寵愛;成年後,這代人考學和工作都很順利,輕鬆擁有了自己的房子、汽車和有價證券資產,遊歷世界各地;優秀者成為美國人的中堅力量,比如柯林頓總統。
  • 嬰兒潮還會不會來 人口過多過少都會犯愁
    據人口學家研究指出,1965年至1970年間是全世界人口增長的高峰期,年均人口增長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1%。 戰後嬰兒潮最典型的國家便是美國,戰後兩三年,則是嬰兒潮相對集中的時期。到1964年,美國0至20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0%。而英國、法國在上世紀60年代,0至20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也高達30%左右。
  • 第四次嬰兒潮爽約了,於是開發商眼巴巴的等著更多的 人離婚
    嬰兒潮(baby boom)這個詞的首次出現,主要是指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664」現象--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嬰兒潮人口高達7800萬人。美國在二戰以後的經濟發展,直接就是1946年至1964年的嬰兒潮推動的結果,等到這些小孩長大了,美國就湧現了大量的社會精英。那麼,人們就會說,難道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偉大成就,也就是嬰兒潮的結果了?
  • 法國出現「嬰兒潮」 出生率成歐洲之冠
    據新華社電歐洲不少國家都為出生率偏低煩惱,但法國卻出現了「嬰兒潮」。法國去年的新生嬰兒數目為25年來最高,平均每名女性育有兩名孩子,生育率已超越愛爾蘭,成為歐洲之冠。  據報導,法國國家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法國2006年有83萬個嬰兒出生,為1981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 中國第二波「嬰兒潮」來了!(影響深遠)
    即使從最保守的情形來看,2016-2020年已大概率為一波嬰兒潮。1980年以來的近40年中,中國幾乎只有1980-1987一波嬰兒潮,2016年政策放開後開啟的是第二波嬰兒潮。2017年棚改目標600萬套,按貨幣化安置比例55%來估算,根據去化金額=棚戶區完工套數×套均面積×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可簡單估算出2017年貨幣化安置去化金額,約佔全國商品房銷售之比約為17%左右。3)本輪地產偏強與全面二孩帶來的嬰兒潮預期有關。
  • 「嬰兒潮」人口在2018走到拐點,購房潮會降溫嗎?
    我國的「嬰兒潮」發生在1962~1979年出生的一代,約有4億多嬰兒出生,與美國的1961年代的「嬰兒潮」年代並無二致。根據2010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發現,1950年、1960年和1980年附近人口出生率出現明顯的高峰,這就是中國的三次嬰兒潮。
  • 千禧一代vs嬰兒潮一代
    2019年,千禧一代的人數將超過嬰兒潮一代。出生於1946年至1964年間的嬰兒潮一代,是美國50多年來人數最多的一代人。自1993年以來的四位美國總統都是嬰兒潮一代。但是到2019年,他們的鼎盛時代將落幕。世代是一個頗具彈性的概念,但皮尤研究中心依據廣泛接受的定義判定,2019年將是嬰兒潮一代人數被新世代超越的一年。這個取代他們成為最大群體的世代即所謂的千禧一代。千禧一代與嬰兒潮一代迥然不同。
  • 嬰兒潮一代更比一代潮
    戰後全球普遍長期持續生育高峰,這一時期被稱為「嬰兒潮」(Baby born)。時光荏苒六十年,國際嬰兒潮漸漸平緩,但中國的媽媽們還在「努力」。眼下,她們正忙著迎接第五次嬰兒潮高峰。  歐美:文化女強人大行其道  在美國,嬰兒潮最洶湧的時候,平均每11秒就有一個新生嬰兒誕生。全社會都在積極迎合嬰兒潮一代的生活需求。
  • 中國第4次嬰兒潮沒有如期而至,將引發什麼後果?
    第二次嬰兒潮從1962年開始,持續15年保持在2000多萬的高位,直到1976年。第三次嬰兒潮從1986年到1990年,這5年形成一個潮峰,其中1990年以2621萬人達到中國年出生人口的最高點。從1992年開始,年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到2000年後略有增加,但始終在1600多萬的水平徘徊。從歷史上看,嬰兒潮在許多國家都有發生,而且原因多種多樣。
  • 嬰兒潮是「大牛市」的引擎?
    1982—2000年的股市大牛市,而嬰兒潮一代退休,又有可能導致美股長期的低迷。美國「嬰兒潮一代」是1982—2000年股市大牛市的重要引擎美國的嬰兒潮特指二戰後的「4664」現象,戰後大批軍人返回家園,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出生的嬰兒多達7600萬,約佔當時美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美國嬰兒潮:破產的一代?
    美國嬰兒潮:破產的一代? 2008年06月19日 16:4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19日電 美國《國際日報》6月19日發表文章說,嬰兒潮一代曾經是美國的希望,又成為美國的中堅
  • ...端午節她一人唱足全本《白蛇傳》,沈鐵梅贊:川劇界40年未見
    雖然此前比賽中受傷的湯普森和盧尼火線復出,勇士傾盡所有,但無奈在第三節被猛龍打出小高潮,始終無法追上比分。最終猛龍以105:92取勝,總比分3:1領先拿到冠軍點,勇士命懸一線。詳情點擊》》伊拉克不敵突尼西亞,國足鎖定世預賽40強賽種子席位
  • 「嬰兒潮一代與X一代」這兩類重點人群的消費習慣你必須知道!
    (生於1946年至1964年)和X一代(生於1965年至1980年)。在美國,X一代和嬰兒潮一代的資產淨值加起來佔到美國的65%。 那麼,賣家如何確保自己能夠吸引這兩個強大的現代買家群體呢?當你制定銷售策略來吸引這代人的時候,以下有些重要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