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並可以分享給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引來全球熱議。大約從10年前開始,就陸續有關於中國要迎來新一輪嬰兒潮的聲音。然而,預想中的嬰兒潮卻並沒有如約而至。
伊依
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引來全球熱議。大約從10年前開始,就陸續有關於中國要迎來新一輪嬰兒潮的聲音。然而,預想中的嬰兒潮卻並沒有如約而至。
戰後「4664」現象
戰爭是人口的天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世界各國都或多或少因戰爭而人口增長不多。
嬰兒潮由「Baby boom」翻譯而來,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4664」現象: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美國出生的人口高達7800萬,這個人群被通稱為戰後「嬰兒潮一代」。但對於從那個年代生活過來的人來說,那段歲月,遠不是這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的。
二戰結束後,遠赴戰場的男人解甲返鄉,對家人的思念以及戰爭結束後大量勞動力的缺乏,使歐美在十數年間出生率大幅上升,相繼在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出現「青年膨脹」現象。據人口學家研究指出,1965年至1970年間是全世界人口增長的高峰期,年均人口增長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1%。
戰後嬰兒潮最典型的國家便是美國,戰後兩三年,則是嬰兒潮相對集中的時期。到1964年,美國0至20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高達40%。而英國、法國在上世紀60年代,0至20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也高達30%左右。歐美的高出生率,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推出口服避孕藥及投入越戰後開始大幅下降。
其實不僅僅是歐美,戰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出現了類似的嬰兒潮。被稱為「團塊世代」的日本800萬嬰兒潮,就出生於1947年至1949年之間,這三年,成為日本戰敗後空前絕後的人口增長時代。對韓國而言,韓戰結束後的10年是生育高峰期,在韓國,生於1955年至1963年的人,被稱為「嬰兒潮一代」。
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出現了第一次嬰兒潮:剛剛解放的新中國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那時一個家庭四五個孩子很正常。但是當時中國人口只有4億,基數小,人口的絕對數量相對不大。第二次嬰兒潮自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開始,這一波高峰在1965年,持續至1973年,是我國歷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對後來經濟影響最大的主力嬰兒潮。
地廣人稀的俄羅斯一直鼓勵生育,特別是在史達林時代,那些生了10個孩子的母親,被譽為「英雄母親」。「英雄母親」是蘇聯政府為生育10個以上兒女(且最小的孩子應不小於1周歲)的婦女們設立的榮譽稱號。1944年至1980年,約有30餘萬名蘇聯婦女獲此殊榮。
嬰兒潮的時代「烙印」
誕生於嬰兒潮時代的美國人,他們被時代所影響,也同樣影響著時代。他們的核心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和長輩截然不同。他們把工作看做一種刺激和探險,而不是義務;把休閒看做生命意義所在,而不是對辛勤工作的獎勵;認為理財就是花錢而不是儲蓄。這種生活觀也是隨著戰後經濟迅速發展而產生的。
嬰兒潮人口的成長,讓美國的經濟步入了令人炫目的成長期。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期間,嬰兒潮人口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房屋需求、股市漲幅、國際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路和運動休閒工具的需求。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末,「嬰兒潮一代」掌握了13萬億美元投資性資產、50%的可支配收入,財富總額約40萬億美元,佔美國家庭總財富的70%左右。
現在美國很多風雲人物,都是上世紀40至60年代生人,如政壇領袖柯林頓、布希夫婦,以及現任總統歐巴馬,都大體上屬於嬰兒潮一代。此外還包括知名電影導演史匹柏、動作明星史泰龍,以及IT界精英比爾·蓋茨等。
2006年開始,1946年出生的嬰兒潮一代,開始慢慢步入退休期。退休的美國人大量拋售股票、基金等高風險投資,出售在城市中的房產搬到鄉間居住。有美國媒體報導稱,從2011年元旦開始,美國每天將有至少1萬名出生於嬰兒潮時期的老人達到65歲的退休年齡,這種狀況要一直持續到2030年。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伯特納養老金與退休研究中心主任米歇爾表示,由於沒有為退休後的生活存下足夠的錢,嬰兒潮一代的境遇將變得窘困。據估計,到2030年,醫保和社保支出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從2010年的8.4%上升到11.2%左右,而同期美國勞動人口增長速度將放慢,財政收入的增長也會變慢,財政赤字可能進一步擴大。到本世紀中葉,美國領取養老金的退休老人與就業者的比例將縮小到1:2,美國政府很可能面臨無力支付養老金的危險。
有「團塊世代」之稱的日本第一代嬰兒潮,也是日本戰後實施新的教育制度之後,接受民主化教育的第一代人。他們在戰爭結束時出生,在日本經濟復甦中成長。在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時期,迎來他們人生的青春黃金期,而現在隨著日本經濟的衰退,他們也開始步入老年,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團塊世代」的成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後日本發展史。從「團塊世代」的人生、性格氣質以及價值理念,可以看到戰後日本的社會生態、國家體質以及前行方向。
人口過多過少都犯愁
「人口的增殖力無限大於土地為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能力」——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早在1789年出版的《人口論》中提出的著名論斷,影響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讚揚者有之,貶損者有之,但他的貢獻,在於第一次敏銳地提出了人口與它賴以存在的物質條件之間的關係問題。
《人口論》出版時,當時整個世界的人口大約是10億,1927年增長到20億,1960年達到30億,1975年達到40億,1987年上升到50億,1999年世界人口達到60億,2011年10月31日凌晨,地球上誕生第70億個人……人口增長在給這個星球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促使人們思考各種對付人口問題的辦法。
發展中國家一般都苦於人口過多。在100多個發展中國家中,2005年至2010年總和生育率(總和生育率是指該國家或地區的婦女在育齡期間,每個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仍然高於5個孩子的國家有27個。超過一半的發展中國家幾乎都採取了抑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和中亞以及東南亞。人口大國如中國、印度等,都曾時時感受到龐大人口給經濟和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印度雖然長期實施抑制生育的人口政策,但效果並不十分理想,聯合國最新報告預計,在本世紀30年代,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而許多發達國家犯愁的是人口過少。在G8國家之中,除美國因移民因素得以保持人口規模大體穩定之外,其他幾國都面臨著人口規模萎縮和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挑戰。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0年,發達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1.6,大大低於2.1的生育更替水平(更替水平是指生育的女孩數量與母親數量相等時,每個婦女需要生育的孩子數量。更替水平是2.1而不是2.0的原因在於,出生人口性別往往男孩多於女孩,要想生出和上一代母親數量相同的女孩,生育的孩子數量必須多於2個)。在世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25個國家中,22個為發達國家。
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則經歷了從抑制生育向鼓勵生育的轉變,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在韓國,晚婚少育造成的少子化現象使人口專家驚呼:到2100年,韓國人口將會縮減一半以上。在深受少子化和老齡化折磨的日本,大批幼稚園和中小學校改成了老人院,著名的三菱銀行因讓年輕人提前下班「造人」而被譽為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資料統計表明,歷史上中國人大體是一百年生育五代,1990年之後的趨勢則是一百年生育四代。由於生育政策限制和少生優育觀念影響,目前中國育齡婦女的人均生育率只有1.7左右。
綜合來看,無論是抑制生育還是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取得成功的國家都是少數。世界各國人口政策的實踐表明,單獨人口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人口政策發揮作用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必須與本國的國情相適應。本版供圖/華蓋創意
【 此內容為優化閱讀,進入原網站查看全文。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8610-8786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