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中國永遠不會有嬰兒潮了

2021-01-19 市界


失去的是「20後」的企業家、勞動力、納稅人和我們自己的養老金。


文:徐歐露

製圖:殷雪佼 晁春斌

編輯:黃旻旻


「全面放開二胎」政策昨天落地,政策性的「獨生子女」成為歷史。


2013年開始實施的「單獨二孩」政策被認為是為了應對人口紅利消失,所做出的現實選擇。有關部門一度擔心,放開「單獨二孩」可能會導致出生人口的顯著增加。


這種擔心並沒有成真,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截至今年五月底,全國1100萬對符合單獨二孩政策的夫妻,僅有145萬對提出了再生育的申請。


即使有了政策鼓勵,在上一波「嬰兒潮」出生人群進入生育年齡的今天,預想中的生育高峰還是沒有出現。國家發改委今年7月31日發布的《人口和社會發展報告2014》裡寫到,我國總和生育率已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生育水平進入世界低生育率國家的行列。


有人口學專家甚至因此陷入悲觀,認為2014年生育率就接近1.6的中國已經掉入了「低生育率陷阱」:生育率一旦下降到1.5以下,就會不斷下降,很難甚至不可能逆轉。


「嬰兒潮」的出現往往與特定事件相關,比如戰後重建和恢復、政策鼓勵、經濟的限制或刺激,甚至自然災害導致的出行不便,都可能帶來懷孕率的增加。


1949年後,中國出現過三次嬰兒潮,分別在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80年代中後期。1990年以2621萬新生人口的規模飆升至近30年來的最高點,此後,出生人口一路下降,始終維持在1600萬左右。


「嬰兒潮」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人口學上的概念,這些未來勞動力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世界上最著名的「嬰兒潮」發生在二戰後的美國,1946至1964年,美國約有7700萬嬰兒出生,其中很多人成為幾十年後的社會中堅力量,包括比爾·蓋茨和賈伯斯。


「嬰兒潮人口創造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漲幅、房屋需求和國際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路和運動休閒工具的需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羅皮爾澤說。


現在,這種榮光正在遠去,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新生兒數量都在下降。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帶來生育率的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也不例外,「光棍危機或在2020年爆發」的結論直接戳破了新生人口不足、性別失調的頑疾。


1986-1990年「嬰兒潮」的出生人口進入適婚年齡一度給人希望,他們被認為可以帶來一波「嬰兒潮回聲」。這個希望很快落空,事實是,80後的生育欲望遠沒有父輩們預想的那麼強烈。


這正是人們所擔心的。我們正在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如今的育兒概念股、母嬰市場或者幾個侄子侄女,而是未來的那位「賈伯斯」、納稅人以及我們自己的養老金。



1945年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嬰兒潮。

1945年,出生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到1957年達到最高點後開始明顯下降。

三年大饑饉後,新生兒出生數量持續15年保持在2000多萬的高位,直到1976年。

雖然計劃生育政策1979年落地,但自1986年開始,依然形成了一波潮峰,5年間新生兒達1.24億。




這被視作是第二次嬰兒潮的「回聲」,上一輪「嬰兒潮」出生的人開始組建家庭、為人父母。作為主力嬰兒潮的下一代,這波「嬰兒潮」亦撐起一個新名詞——「80後」一代。


從1992年開始,年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到2000年後略有增加,但始終在1600多萬的水平徘徊。



有統計數據表明,經濟越發達地區生育率越低。


過去幾十年,大部分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生育率都在銳減,從1980年每名婦女平均生育2.1個子女,降至如今1.6個。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大城市,不少女性居民和西方女性一樣,推遲了結婚和生育計劃。上海市的生育率僅為0.7,甚至低於生育率最低國家新加坡,北京也只有0.8左右。


經濟發達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會導致生育意願下降、依靠人力優勢獲取收入的傳統不再必要、養老保險的完善使養兒防老的需求下降等等。



瑞士信貸集團估算,在中國,把孩子撫養到18歲,年均需要2.3萬元,相當於中國家庭年均收入的43%。因為養育子女成本高而放棄生孩子或二胎的情況在歐美國家也有發生。


保險套發明直接帶來了19世紀西方國家生育率的快速下降。20世紀60年代初,口服避孕藥和宮內避孕環的面市,更是推動了全球生育率的普遍下降。



由於娛樂手段和獲取性的方式更加多樣,夫婦性生活的次數開始變少。在日本,1953年出生的女性中,有18%的人30歲時沒有孩子,而在1973年的出生人群裡,這個比率提高到了51%。



「嬰兒潮」拉動了美國經濟的繁榮。美國「嬰兒潮」成員指在1946年至1964年之間出生的人,最洶湧時,平均每11秒就有一個新生兒誕生。他們是美國歷史上人數最多的一代,約有7700萬人,佔美國成年人的35%,這些人口成為此後數十年間美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二戰的結束直接觸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嬰兒潮」,一是由於男人解甲返鄉,二是由於戰後重建,工廠青睞招募有工作經驗的中年女性,年輕女性由此可以安心在家育兒。


1947年到1949年,日本迎來了和平時代裡空前的嬰兒出生高峰,3年內出生嬰兒總數超過800萬,這一代人在日本被稱為「團塊世代」,他們也被看做日本上世紀60年代中期經濟騰飛的主力。


在韓國,韓戰結束後的生育高峰持續了十年。




2000年,世界各國的夫妻都想要「千禧寶寶」,新生嬰兒數量因此激增。


此外,2000年恰逢中國農曆龍年,因為寓意尊貴,每逢龍年,中國的嬰兒出生率通常都會較往年略高。




2005年,美國紐奧良市在遭遇卡特裡娜颶風襲擊幾個月後,出現了大量的孕婦。「因為颶風使得我們無法出門去買避孕藥」,一位孕婦解釋說。


2011年,為了避免洪災引發意外受孕高峰,泰國政府向災區空投了大量保險套。


多項研究結果表明,一旦出現極端天氣或是大範圍停電,10個月後,新生兒數量就會大幅度增加。


在前蘇聯,政府鼓勵生育,史達林時代,生了10個孩子的母親會被譽為「英雄母親」。1944年—1980年,共有32.4萬名蘇聯婦女獲此殊榮。


2007年初,德國迎來了一次小「嬰兒潮」,直接原因是德國政府計劃於2008年1月1日起生效一項生育補貼政策:停職在家照顧孩子的父母全年每月可得到最高1800歐元(約合人民幣1.86萬元)的補貼。



據美國中情局2014年的測算,中國大陸的總和生育率(指理想狀態下婦女育齡期生育的子女總數)在1.55左右,這在22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86,屬於生育率偏低的國家。國際公認總和生育率為2.1時,才能保持穩定的「更替水平」,即出生人口和死亡人數相同,總人口不增不減。



數據來源:中情局《世界概況》2014年版


多數發達國家面臨新生兒數量下降困境的同時,非洲國家正面臨人口激增的挑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宣稱,2050年之前,全世界每五名兒童當中就有兩名是在非洲出生。




文章首發於《博客天下》新媒體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嬰兒潮是「大牛市」的引擎?
    對於市場的積極反應,野村證券分析師David Hayes呼籲投資者冷靜對待,稱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轉變,人們不可能突然之間就開始大量生育。人口學專家、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黃文政則指出,全面二孩政策每年帶來的新增人口在300萬至800萬之間,估計中值為500萬,生育高峰可能在2017年出現。政策效果預計最快在2026年才能顯現。
  • 中國第四次嬰兒潮爽約 該鬆口氣還是嘆口氣?
    編者按 從十年前開始,就陸續有關於中國要迎來新一輪嬰兒潮的聲音。然而,預想中的第四次嬰兒卻並沒有如約而至,我們是該鬆一口氣還是嘆一口氣?預想中的嬰兒潮△什麼是嬰兒潮?第二次嬰兒潮從1962年開始,持續15年保持在2000多萬的高位,直到1976年。第三次嬰兒潮從1986年到1990年,這5年形成一個潮峰,其中1990年以2621萬人達到中國年出生人口的最高點。從1992年開始,年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到2000年後略有增加,但始終在1600多萬的水平徘徊。
  • 中國第二波「嬰兒潮」來了!(影響深遠)
    作者:廣發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郭磊,文中觀點僅反映其研究和學術觀點,不代表知財曉稅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從理論上來說不排除未來生育政策可能會進一步放開。即使從最保守的情形來看,2016-2020年已大概率為一波嬰兒潮。1980年以來的近40年中,中國幾乎只有1980-1987一波嬰兒潮,2016年政策放開後開啟的是第二波嬰兒潮。
  • 嬰兒潮還會不會來 人口過多過少都會犯愁
    大約從10年前開始,就陸續有關於中國要迎來新一輪嬰兒潮的聲音。然而,預想中的嬰兒潮卻並沒有如約而至。 戰後「4664」現象 戰爭是人口的天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世界各國都或多或少因戰爭而人口增長不多。
  • 中國第4次嬰兒潮沒有如期而至,將引發什麼後果?
    預想中的嬰兒潮從十年前開始,就陸續有關於中國要迎來新一輪嬰兒潮的聲音。所謂嬰兒潮(Baby boom)指的是在某一時期及特定地區,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現象。從這個概念來說,與其說嬰兒潮是個人口學名詞,不如說它是個社會學名詞。
  • 中國第四次嬰兒潮爽約 申請二孩數量之低令人意外
    預想中的嬰兒潮  從十年前開始,就陸續有關於中國要迎來新一輪嬰兒潮的聲音。所謂嬰兒潮(Babyboom)指的是在某一時期及特定地區,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現象。從這個概念來說,與其說嬰兒潮是個人口學名詞,不如說它是個社會學名詞。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嬰兒潮都是指嬰兒數量大幅度增加的現象。
  • 媒體熱議「單獨二胎」 關注「城市嬰兒潮」產業鏈
    對此,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群安回應,必須長期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不動搖,國家衛計委正在組織調研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布的關係,研究提出完善政策的思路和方案。    二、中國的嬰兒潮  1949年以來中國有四次嬰兒潮,第一次嬰兒潮:1949-1959年。
  • 嬰兒潮一代更比一代潮
    戰後全球普遍長期持續生育高峰,這一時期被稱為「嬰兒潮」(Baby born)。時光荏苒六十年,國際嬰兒潮漸漸平緩,但中國的媽媽們還在「努力」。眼下,她們正忙著迎接第五次嬰兒潮高峰。  歐美:文化女強人大行其道  在美國,嬰兒潮最洶湧的時候,平均每11秒就有一個新生嬰兒誕生。全社會都在積極迎合嬰兒潮一代的生活需求。
  • 嬰兒潮之下 中國兒童護理翻倍概率高
    參考婦產科床位需求的殷切實際情況,相位補償性生育釋放的需求,將開啟一個甚具規模的嬰兒潮。中國兒童護理(01259.HK )作為港股之中最具嬰童概念的小型股之一, 預計未來將會乘著嬰兒潮來臨而展現一個爆炸性升浪, 股價量度上升目標為1.55元。
  • 從嬰兒潮問題看中國年輕人的生存困境
    德魯克在《變動世界的經營者》裡有這麼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於1979年,寫的是在美國由於嬰兒潮問題導致的當時美國年輕人的職業發展困惑。  有人說,雖然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中國在很多方面和美國的差距可能有30年,這些問題都是由於經濟快速發展,整個系統無法順利適應留下來的需要慢慢處理的後遺症,比如環境問題,比如食品安全問題。
  • 從「嬰兒潮」到「嬰兒荒」
    從今天的情況來看,「嬰兒潮」非但沒有如期而至,反而演變成了「嬰兒荒」。社科院專家早就在今年年初呼籲取消計劃生育政策,全面放開生育政策。在2015年二胎政策實施之初,早就有一些人指出「二胎政策」只有短期效應,不存在長期利好,筆者也是其中之一。只不過,理性的聲音總會因為刺耳而被屏蔽,市場依舊在喧囂中沉醉於虛構的未來。
  • 韓媒:中國今後兩年內將迎嬰兒潮 波及到世界經濟
    韓國《東亞日報》1月24日文章,原題:「二胎政策」下的中國「將在兩年內迎來嬰兒潮」 受中國政府全面實施二胎政策影響,2016年中國新生兒人數創下自2000年以來年度最高紀錄。預計今後兩年內中國將正式開始「嬰兒潮時代」,這不僅對中國經濟,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的波及效應。
  • 行業人士預計,今年中國可能會迎來「嬰兒潮」
    打開APP 行業人士預計,今年中國可能會迎來「嬰兒潮」 工程師4 發表於 2018-05-27 09:02:00 在這一政策的實施的下,2016年中國新生兒人數創下自2000年以來年度最高紀錄。國家衛計委曾發布材料稱,到2020年,中國每年將新出生1700-2000萬人。行業人士預計,今年中國可能會迎來「嬰兒潮」。 在上世紀中期,美國就曾爆發過Baby boom(嬰兒潮)。1946年至1964年期間,美國的新生兒人口高達7600萬人,約佔美國目前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 中國嬰兒潮一代即將退休 這引發了醫療保健趨勢的急劇轉變
    原標題:中國嬰兒潮一代即將退休 這引發了醫療保健趨勢的急劇轉變   【友財網
  • 調查:美國嬰兒潮一代將不留遺產
    美國銀行的分支機構美國信託公司周一發布的一項富人年度調查發現,46歲以下的富有的美國成人有四分之三表示會優先把錢留給自己的孩子。但是只有55%的嬰兒潮一代(47歲到66歲人群)表示他們也持有相同觀點。事實上,接受調查的嬰兒潮一代有三分之一稱他們寧願將錢捐給慈善機構,而不是留給孩子。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呢?
  • 美國報紙如何抓住「嬰兒潮」忠粉?
    2019年Scarborough Research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49%年齡在40至49歲間的成年人有閱讀日報的習慣,其中58%的人有閱讀星期天報紙的習慣。在年齡偏大的「嬰兒潮」人群中日報受眾達57%,星期天報受眾達64%⑤。其三,「嬰兒潮」受眾的購買力強。這代人一向以好攀比、消費主義著稱。1980年至1990年正好是美國經濟繁榮發展期,這代人當時正值青壯年。
  • 第三代「嬰兒潮」消退,40年未見之變局!
    見聞歷2019,投資者專屬日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兩波「嬰兒潮」,而按照時間推算,本該在2007年以後出現的第三波「嬰兒潮」反而消失了,「嬰兒潮」的變化看似微不足道,但會深刻影響未來十幾年中國經濟和資產價格的走勢。
  • 第四次嬰兒潮爽約了,於是開發商眼巴巴的等著更多的 人離婚
    嬰兒潮(baby boom),指的是在某一時期及特定地區,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現象。歷史上有記載的幾次嬰兒潮,通常是起因於有振奮人心的因素,像是農作物豐收、打贏戰爭及贏得體育競賽等,但也有因為迷信的因素。英文中把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嬰兒稱為「baby boomer」。
  • 全球專家為中國全面放開二孩把脈:美國嬰兒潮推動了經濟上漲
    而不幸的是,中國緊接日本,老齡化也變得愈加嚴重。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心理學系教授Brian Carpenter認為,隨著未來的發展,全世界將會有更多的老齡化群體,他們預期壽命會更長,他們對接受照顧的需求更強,但他們的家庭規模更小,整個青年可能變得更加複雜,每一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難題。而對於有「計劃生育」政策的中國,這一問題顯然更為嚴峻。
  • 第三代「嬰兒潮」的消退:40年未見之變局
    「嬰兒潮」,而按照時間推算,本該在2007年以後出現的第三波「嬰兒潮」反而消失了,「嬰兒潮」的變化看似微不足道,但會深刻影響未來十幾年中國經濟和資產價格的走勢。按照55歲的女性退休年齡測算,從2017年開始我國已經進入第一代「嬰兒潮」的退休期,未來的十幾年將是退休的高峰階段。那麼現在放開了二胎政策,未來第三代「嬰兒潮」會不會出現,會不會緩解勞動力減少的局面呢?其實很難。第二代「嬰兒潮」現在已經到了26-36歲的年紀,進入晚育階段,即使放開了二胎政策,也會面臨想生而不能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