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重陽節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重陽節的由來和相關活動。
重陽節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每年的農曆9月9日為重陽節。在我們古代《易經》裡把「6」定為陰數,把「9」定為陽數,而9月9日剛好月和日都是陽數,所以稱為「重陽」。
那為什麼會把重陽作為一個主要節日呢?一方面9月是秋收的時候,需要祭祀祖先和天帝,祈禱來年的豐收。
另一方面,古代曆法中作為季節坐標的大火星在9月黃昏時看不到了,《大戴禮記·夏小正》寫到「九月內火」,古人需要舉行儀式送別火神。
而重陽這一天具有特殊性,所以就把秦代以前就已經把這天作為祭祀和舉行儀式的日子。
到了西漢漢高祖時期,宮裡開始出現佩戴茱萸、飲菊花酒的行為。
東漢時期,民間開始出現登高飲酒、佩戴茱萸闢邪的習俗。
到了三國時期,已出現了重陽聚會宴飲習俗。
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習俗。
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之後各地又出現了一些其他的習俗,流傳了下來。到了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作為關愛老人的一個節日。
關於重陽幾條重要記載
最早出現「重陽」2個字的是在屈原寫的《遠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說明戰國時期重陽這天已具有特殊意義。
秦代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說明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三國時期,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南北朝時期吳均編寫的《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重陽節的活動
古代重陽節的活動主要圍繞祭祀、闢邪、延壽3個主題,之後又延伸出遊玩和敬老的主題。
在重陽節這天,很多地區有祭祀祖先掃墓的習俗,有「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的說法。還有一些地區有祭神的習俗,比如我國臺灣省那邊,根據《安平縣雜記》記載:「重陽,人家以麻餈、甘蔗、柿祀祖先及神」。這些都是圍繞祭祀展開的。
關於闢邪方面,主要是登高、戴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對於登高的起源,一種說法是重陽這天,是一年陽氣最重的一天,物極必反,從地上開始生陰,需要登高遠離平地,可以防止陰氣侵襲。
還有一種說法是根據南北朝時期吳均寫的《續齊諧記》記載,有個叫費長房的道士,告訴他的學徒桓景,讓他家人重陽那天出門登高避禍,不然家裡有血光之災,之後當地人效法他們,就慢慢傳開了。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香氣辛烈,可以作為防疫的藥材,所以古人會把茱萸莖葉加果實,用茱萸囊佩戴在手臂上,或者插在頭上。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陽節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可以「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另外還有喝「茱萸酒」的習俗,唐人白居易《九日登巴臺》詩中有:「閒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一種是用茱萸泡酒喝,還有一種是喝酒的時候加加上茱萸。也有闢邪和健體的功效。所以重陽節又稱「茱萸節」、「茱萸會」。
菊花酒,是釀酒的時候加了菊花釀成的,又稱長壽酒,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所以古人稱茱萸為「闢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因為重陽節這天,九九八十一,是一年中月日相乘最大的數,所以選在這天喝菊花酒,是取希望能長久、長壽的意思。後來又延伸為在這一天賞菊,據說這與陶淵明為後人推崇,效仿他愛菊的行為有關。
另外重陽糕的來源也是與延壽有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用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酵,再加棗、慄、杏仁等果饢、加糖蒸製而成。
明謝肇浙《五雜俎》引呂公忌曰:"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月作糕之意。"。
重陽糕的製作古人比較講究,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有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意。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小紅紙旗代替茱萸,點蠟燭燈。
後來又延伸出各種遊玩的主題,比如朋友家人聚餐宴飲,登高賦詩等,另外還有放風箏,以誰飛的高為勝。有時風箏上還繫著響弓,聲音清亮傳的很遠,有時夜裡會系一盞燈在風箏上,晚上看著像是漂亮。
另外重陽節這天也是道教鬥母星君的聖誕,一些信奉道教的地區這天也會拜鬥母星君,從初一到初九每天早晚念鬥母經。鬥母星君是北鬥七星的母親,道觀中供奉的鬥姥都是三目、四首、八臂,是很重要的一位神祗。
結語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源流,也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對它們的了解,可以鉤沉歷史的很多內容,我們也將它們繼續延續下去。
=================
田老頭大閘蟹專注於大閘蟹美食、科學養殖、人文傳播三大領域。
#只要用心,有水就有好蟹#
歡迎關注我們!點擊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