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祈福、秋遊賞菊……重陽節的起源、習俗,你知道多少?

2020-12-06 騰訊網

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之極,"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主題。

清代《十二月月令圖(九月)》,絹本設色畫,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溯源流變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先秦時的《呂氏春秋》中記載著:"(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從那時開始,我國就已經有了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際祭祀天神和先祖的活動。但這時重陽節的慶祝形式還只是大家聚在一起祭祀後宴飲。

漢朝時,人們除了聚在重陽節舉行大型宴飲活動外,還賦予了節日求長壽的意味。這時道教興起,有些道士為了追求長生不老而煉丹,企圖用藥物來延長壽命,受他們的影響,重陽有了求壽之俗。《西京雜記》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由此開始,求長壽和宴飲就成了重陽節的兩大主題。

第二種說法與火有關。尚未開化的古代人總對火有著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祭拜火神,而且認為火神休眠就代表著漫長的冬天要來了。古代作為季節標誌的"大火"星會在九月隱退,這就使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標識的古代人失去了時間標準,而他們又將九月稱為"內火"時節。所以在"內火"時節,就要舉行送走火神的儀式,就像其出現時也要有迎火儀式一樣。遠古時期是怎樣祭祀火神的,我們不得而知,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比如我國江南地區在重陽節有祭灶的習慣,灶火就是家居的火神。

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不再根據大火星來判斷時間,九月祭火的儀式也就隨之衰落,但是人們對於九月初九還是有著別樣的感受。

這個季節陽氣衰減,陰氣上升,人們要做好冬藏的準備。就像清明前後人們會為了度過漫長冬季而外出踏青一樣,重陽節為了,人們也會全家一起去登高避災,雖然對於重陽節的意義,人們已經有了一個新的解釋,但重陽節的民俗依舊傳承了下來。

重陽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當時,重陽節是只有皇宮內才會慶祝的節日,直到漢朝。相傳漢高祖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她的一名仕女賈氏被逐出宮外,嫁給了一個平民,賈氏就把重陽節的活動帶到了民間,從此百姓們也開始過重陽節了。

魏晉時期的重陽節又加入了賞菊和飲酒的習俗,其中最著名的代表要數陶淵明了,他是出名的愛菊人士,陶淵明在《九日閒居》的序文中說道:"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了菊花和酒。

到了唐朝,重陽節被定為一個正式的節日,宮廷和民間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明清時期的重陽節,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慶祝,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秋遊。

另外,"九"的諧音是"久",有長長久久的意思,所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的一些地方把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向全社會倡導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菊花圖》,清,張同曾繪,絹本設色,縱40cm,橫55釐米

傳統習俗

登高

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中就已經有了相關記載,漢承楚俗,由此逐漸演變成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以我們現在的理解來說,登高指的就是登山,但是古人為什麼要把登山稱為登高呢?北宋的《長安志》給出了答案,漢朝的都城是長安,長安附近有一個小高臺,每當到了重陽節的時候,人們就會登上小高臺去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是小高臺,所以有"登高"的說法。

登高除了辭青外,還有避災禍的寓意。《易經》中將"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所以九月九日不吉利。那時的人們對山神非常崇拜,認為它能讓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九月九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另外,古人認為重九時,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二氣相交,不正之氣瀰漫。為了避免接觸這種不正之氣,需要到高處去避一避。

兩晉南北朝時期,重陽節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節日活動很隆重。從這時開始,登高的日期就定在了九月九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每到這天就都登高野宴。東晉詩人謝靈運為了登高方便,還自製了一種前後都裝有鐵齒的木屐,人們就稱為"謝公屐"。

登高習俗到了唐五代時期愈加盛行,朝廷正式批准民間以重陽為節令,唐中宗還曾在重陽節時率領群臣登高飲酒賦詩。許多文人墨客在重陽登高之後都要寫詩作賦,因此在唐詩中,重陽登高的詩篇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比較著名的有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杜甫的《九日》等。登高是重陽節最具標誌性的民俗活動,它也體現了人們希望驅邪避災、生活幸福的美好願望。

《重陽登高圖》,清,石濤繪, 紙本,縱99.5cm,橫49.5cm

賞菊、喝菊花酒

菊花象徵著長壽,魏晉之後,重陽節賞菊賦詩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九月是菊花盛開的季節,農曆九月也被稱為"菊月",重陽節又叫做菊花節,重陽賞菊早在晉朝就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宋朝的《東京夢華錄》卷八中記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在觀賞菊花的同時,文人雅士們也不免要嘗一嘗這新鮮菊花釀成的美酒。漢朝時就已經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其長壽。據《西京雜記》記載,菊花酒的製作是"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到了明清時,賞菊、喝菊花酒仍然流行,沿襲至今。

直到現在,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會組織大型菊展,供廣大市民和遊客觀賞。

《月曼清遊圖》之「重陽賞菊」,清,陳枚繪,絹本,設色,縱37cm,橫31.8cm。

插茱萸

茱萸又被人們叫做"闢邪翁",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有殺蟲消毒、祛風寒的功能,還可以消積食、治寒熱。以茱萸入藥,可以養身祛病。

重陽節插茱萸這一習俗大約起源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載:"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唐代重陽插茱萸已很普遍,賦詩會詠的篇章也很多,如杜甫的"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朱放的"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代以後,重陽插茱萸之風逐漸衰落。現在這種習俗已經很少見了。

《王摩詰詩意圖》,清,石濤繪,紙本,設色

吃重陽糕

重陽節俗很多,其中有一項不可或缺的是吃重陽糕,尤其是在北方地區,這種風俗尤盛。

從漢朝開始就有吃重陽糕的習俗了,那時的重陽糕被稱作"黍糕"或"蓬餌"。到了宋朝,吃重陽糕之風大盛。《東京夢華錄》載:"(重陽節)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慄黃、銀杏、松子肉之類。"

清朝宮廷中,重陽節的時候也要舉辦"花糕宴",《武林舊事》中寫:九月九日重陽節,"都人是月飲新酒,泛萸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彩旗。"清《帝京歲時紀勝》載:"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麵醢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標幟。"

-

END

文/《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圖/《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插圖、

網絡圖片

相關焦點

  • 登高祈福、秋遊賞菊...重陽節的起源、習俗,你知道多少?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主題。到了唐朝,重陽節被定為一個正式的節日,宮廷和民間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明清時期的重陽節,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慶祝,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秋遊。
  • 上杭客家重陽節習俗,除了登高、賞菊,你還知道哪些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也稱「重九」。古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 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九月初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上杭客家 民間稱之為「尾節」。重陽節,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俗。
  • 重陽節:登高祈福不可少 今天你去了嗎?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時至今日,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成為當今重陽節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在南京,紫金山是眺望城市的最佳觀景處,每年重陽,紫金山都成為很多南京人以及外地遊客的登高首選地。
  • 重陽習俗知多少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陽節,剛好又逢周末,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陪家裡的老人出去賞菊曬秋登高?重陽節與端午、中秋一樣,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也跟清明節、中元節一樣,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之一。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重陽節的起源重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上古天神元帝得道之辰。
  • 重陽節的演變及習俗
    重陽節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 登高、賞菊、納福!北京公園、博物館一大波重陽節活動來了
    登高賞菊、名園納福……周日就是重陽節了,北京市屬11家公園及中國園林博物館將在重陽節前後開展菊藝獻壽、福喜賀壽、演出樂壽、活動祝壽四大類、31項金秋系列遊園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市民遊客營造遊園品秋、團圓過節的氛圍。
  • 秋遊賞菊——重陽日,古人是這樣過的!
    今日迎來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 重陽節 | 九九登高 詩詠重陽
    重陽節 | 九九登高 詩詠重陽 2020-10-25 17: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陽節:登高、賞菊、插茱萸成為主題
    由於年代久遠,重陽節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對其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種認為重陽節起源於先秦之前的豐收祭天。如《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另一種說法認為重陽節起源於古代的祭祀大火儀式。
  • 重陽節,你該知道六個流傳千古的節日習俗
    做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節日,重陽節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節日習俗。比如,古時民間在重陽節這天,有拜神祭祖、 登高避災、 秋遊賞菊、佩插茱萸、及飲宴祈壽等習俗。重陽節前後秋高氣爽,遍地菊花盛開,正宜飲酒賞菊。此風俗大約起源於東晉詩人陶淵明。陶淵明辭官歸隱,以飲酒,種菊寫詩為平生之志。後人效仿他,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 重陽節:登高攬勝 報本反始 不忘所自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拜神祭祖、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飲宴祈壽。傳承至今,又增加了敬老的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中文名:重陽節·外文名:Double Ninth Festival·別名:重九節、登高節、祭祖節、雙九節、敬老節·節日起源:天象崇拜
  • 重陽節:登高攬勝 報本反始 不忘所自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拜神祭祖、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飲宴祈壽。傳承至今,又增加了敬老的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外文名:Double Ninth Festival· 別名:重九節、登高節、祭祖節、雙九節、敬老節· 節日起源:天象崇拜· 節日寓意:一元肇始,長久長壽· 時間:農曆九月初九
  • 重陽節的起源流傳及各種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屈原《遠遊》詩中就有詠重陽的詩句。晉朝著名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西漢初年,皇宮中就有「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習俗。重陽節在唐朝時被朝廷確立為法定節日,官方正式宣告重陽節為「三令節」之一。
  • 古人的重陽節竟然是賞菊
    重陽節(九月初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詩中看到了重陽節習俗,不僅有「登高」,還有「插茱萸」。古代人過重陽節,不僅有這些,其實還有很多都是和菊花有關的,例如賞菊、詠菊詩、戴菊囊、喝菊花酒等等登高重陽之所以要登高, 漢末 曹丕 在《九月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 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與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 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登高、賞菊、吃重陽糕等傳統習俗至今流傳
    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保存著這種風俗。一、重陽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重陽登高,人們為驅邪避禍而於九月初九這天爬山登高以闢邪延壽,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 重陽節民間習俗盤點 登高佩茱萸是節日的主題
    關於重陽節的民間習俗,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就涉及到登高和插茱萸兩種,其實重陽節沿襲至今除了這兩個習俗之外還有很多在民間流傳。   登高:   這是重陽節最先有的習俗,在西漢的《長安志》中就有關於登高的記載,在東晉的時候還有「龍山落帽」的故事。
  • 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與發展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名「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老人節」等,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雜糅著多種民俗風情,主要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為什麼要登高呢!
  • 2019重陽檔案|重陽節:登高賞秋、感恩敬老
    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重陽節被賦予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 登高賞菊插茱萸 重陽習俗知多少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提起重陽節,相信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唐代詩人王維這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這一天,咱們蚌埠也有登高遠眺、插茱萸、吃重陽糕的習俗。結伴秋遊,登高望遠,登高是咱們蚌埠重陽節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習俗。過去,重陽節也是咱們蚌埠地區的一個社會活動日。
  • 重陽節—登高賞秋感恩敬老
    又是一年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