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重陽一詞,據說是與《易經》中的「以陽爻為九」有關。以九為陽,兩九相重即為重陽,故農曆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重陽節,又稱重九節,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稱呼。這些稱呼,均由九月九日舉行的節日活動而得名。
重陽節的起源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屈原《遠遊》詩中就有詠重陽的詩句。晉朝著名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西漢初年,皇宮中就有「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在唐朝時被朝廷確立為法定節日,官方正式宣告重陽節為「三令節」之一。
重陽節成為法定節日後,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宋朝,重陽節活動已經遍及全國,成為廣泛流行的重要節日。明朝的重陽節活動依然盛行,明人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
重陽節登高習俗始於漢朝,到唐朝時廣泛盛行。唐詩中有很多描寫重陽節登高的詩句,最為今人所熟知的是王維所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外,還有李白的「九日天氣晴 登高無秋雲」,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月生夕風。」等等。
重陽節賞菊之習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記載。晉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已十分盛行,如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至今膾炙人口。唐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大盛,如王維《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詩:「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直稱重陽節為菊花節。古典長篇小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描寫了賈府重陽節期間賞菊吃螃蟹的情形。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就有記載。唐朝王維的著名詩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使這種古代重陽節習俗為今人所熟悉。古人認為插茱萸或佩帶茱萸,可以闢邪去災。茱萸其實是一味中草藥,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驅寒解毒。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在古代非常流行。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記有菊花酒的釀製方法:「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古人認為重陽節飲菊花酒能延年益壽。《風土記》中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而道書《神仙傳》則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起源很早,到宋朝時正式稱為「重陽糕」。「糕」字在漢語中諧音「高」,有成長向上之寓意。宋朝呂原明《歲時雜記》中記載,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作三聲。」而明人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了明朝北京的重陽糕:「糕肆標紙彩旗,曰花糕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