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名「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老人節」等,為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雜糅著多種民俗風情,主要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為什麼要登高呢!
《淮南子·地形訓》云:「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在整個上古時期人們就一直認為崑崙是天地相通的物質通道,今天的話說是穿越的最佳處。先民們認為起幅綿延的崑崙山脈,就是一條「上天的階梯」。通過崑崙、涼風之山、懸圃和天,就可以到達「太帝之居」,於是人們就能夠長生不死,成為呼風喚雨神仙。這是道家的理論。
在我國斷代史《漢書·明儀》中就記載有通天台的傳說:「通天台高三十丈,望雲雨採在其下,去長安三百裡,望見長安城。黃帝以來祭天圓丘處。武帝祭天,上通天台,舞八歲童女三百人。置祀祠,招仙人,祭天已,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山海經》則說:「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瓔,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呵呵,沒有山,沒有高臺,以樹為天梯,也行。
直到先秦時期,人們農曆九月登高的目的有了變化。那時的人們認為天地間的陰陽二氣交合才能化生萬物,有萬物才能產生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禮儀,萬物離開天地就無法生存,天地是產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畏禮拜天地,所以形成了按節氣定期祭祖天地的禮儀制度。相沿成習,逐漸被固定下來,成為一個傳統的節日。
在魏晉時期,登高作為一項每年必備的活動,而且日期已經專定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名稱也開始在歷史記載中出現。魏文帝曹丕給好友鍾繇《九日與鍾繇書》的信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初九。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不但知道重陽節,認為重陽乃重九,含「久久長壽」之意。
明清時期,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豐滿發展期,此時的重陽節習俗已從宗教迷信色彩中解脫出來,發展為娛樂性、禮儀性的文化活動。這一時期,重陽節各種形式的文化遊藝娛樂活動,雖然承襲著古老傳統的方式方法,但已經融進了許多新的內容。
明代時,重陽節插茱萸、飲重陽酒,吃重陽糕,以花糕供祭家堂、祖先已經成為一種習尚。此外還有登高、賞菊、圍獵、射柳、放風箏娛樂活動。明清時,北京地區重陽節登高十分盛行。每逢佳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壽平安,並觀覽京城風光。皇后妃子們則在故宮的御花園內,登臨堆秀山登高眺望。
黎民百姓是怎過佳節的呢!《燕京歲時記》中記錄了清代人們重陽登高的盛況:「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初九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淨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
重陽節登高習俗,隨著社會發展進步,過節的方式方法也在與時俱進,不再為了通天成仙,敬重歷史,珍惜當下,走向美好,永遠在路上,這是我們大家的共同心願。最後,以一首重陽詩寫得最灑脫、爽快的唐詩結束今天的話題,這就是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嘆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淚沾衣。
(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