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件國寶級文物北京展出 證商代青銅已過江(圖)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贛水流韻 輝耀千載——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明天在首都博物館拉開帷幕。圖為商代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本報記者 孫戉攝

圖為元代青花釉裡紅堆塑閣樓式人物穀倉。 本報記者 孫戉攝

  明天起,《贛水流韻 輝耀千載——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將在首都博物館展出,160件(套)江西省藏國寶級文物講述的贛水故事,修正了不少「歷史誤讀」。

  最早的青花釉裡紅亮相首博

  昨日,記者來到首博探訪,工作人員正在布展。每一件展品都有獨立囊匣,江西省博物館專家彭明瀚不停地囑咐著工作人員輕拿輕放。

  160餘件江西省藏國寶級文物中,珍品不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花釉裡紅、最大的青銅甗(yan,音演)都將亮相首博,其中不少珍品還是國家明令禁止出境的文物。

  據介紹,此次到訪北京的文物,七成以上都是一級文物,就算是在江西本地,也很難看到這麼多的珍貴文物一起亮相。彭明瀚解釋:「此次展覽級別太高,甚至『超標』。在江西省博物館的展線上,國家一級文物的比例也就一半左右。」

  文物珍貴,布展也別具匠心。展廳裡,潺潺流水聲伴著鳥鳴,觀眾仿佛一下子步入江南魚米鄉。展覽並沒有按照慣常的時間軸布展,而是按文物種類不同布展,講述著古江西的往事。

  商代青銅已過江

  人們一般認為,商代青銅文明不過長江,此次展覽中的江西青銅器徹底修正了這一舊論,青銅不僅在商代已過江,而且技藝高超。

  此次展出的青銅器大部分出土自江西新幹大洋洲商代遺存。該項目於1989年發掘,當時曾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之一。彭明瀚表示,此次展出的文物幾乎都是孤品:嵌紅銅雲紋青銅鉞——現存最重的青銅鉞;獸面紋青銅溫鼎——最早的「火鍋」雛形;獸面紋提梁方腹青銅卣(you,音有)——獨特的中空造型可以擴大溫酒的受熱面。

  彭明瀚介紹,「這些出土的青銅器展示了一個發展水平與商王朝不相上下的青銅王國,糾正了以往認為漢代以前江西是蠻荒之地的錯誤認識,同時也為青銅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豐富實物史料。」

  青銅農具講述新史實

  專家們還從這批出土了20多年的文物中讀到新史實。

  展品中出現罕見的青銅農具和兵器。彭明瀚解釋,最初人們的關注焦點是青銅禮器。青銅作為商代的稀有「戰備物資」,很難想像會被應用到農業上。但考古工作者從江西出土的這批文物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農業用具,從鏟地、播種,到收割,都能找到相應的青銅農具。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江西古代社會生產發展的高水平和科技實力。」彭明瀚說,「通過這些青銅器的特點看出,當時的江西是一個獨立於商代的文化部落。雖然沒有文字記載,但有專家認為,甲骨文中記載的『虎方』就是江西,這批文物中確實很多都有老虎的造型。」

  各省文物將依次進京展示

  展覽中,還有出土自萬年仙人洞的陶片,雖然沒有別致的花紋,甚至並非完整器,但這些陶片距今已經有兩萬年歷史,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陶器。

  來自景德鎮的瓷器展品,大都是碎片重新黏合和修復過的。彭明瀚解釋:「景德鎮的官窯,優中選優的精品送入了故宮,剩下的產品略有瑕疵,只能打碎原地掩埋。」

  展覽還包括玉石器、金銀器、絲織品、書與畫等文物,例如明代藩王墓出土的絲織品、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的傑作、清初「江西畫派」領軍人物羅牧的精品等均在展出之列。

  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首博將藉此契機與全國各省加強合作,逐年安排引進反映各省歷史文化特色的優秀展覽項目,方便市民飽覽各地文物。

  文物故事

  「甗王」

  ——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甗是古代蒸煮器。該文物為1989年江西新幹大洋洲出土,現藏江西省博物館。它有著「甗王」美譽,通高105釐米,重78.5千克,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青銅甗。

  此甗雙耳外側飾燕尾紋,雙耳上各立一雄鹿和一雌鹿,呈回首瞭望姿態,乖巧可愛。器身上立獸是商代江西青銅文化的地域特點。尤為難得的是,整器一次渾鑄成形,說明當地在商代就已掌握高超的青銅範鑄工藝。有學者認為,在威嚴的禮儀重器上裝飾鹿,體現了先民對鹿的崇拜,也有人認為可能是象徵鹽神或生殖神。

  最早的青花釉裡紅

  ——堆塑樓閣式人物穀倉

  該文物是1974年景德鎮市郊(後)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通高29釐米,橫寬20.5釐米。明器,器物的本意是墓主人儲存糧食之用。

  該文物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上、下兩層和中間的活動式倉門,可拆卸,造型複雜,燒制難度高。四周門廊上有堆塑人物十八個,包括舞蹈、奏樂、仕女、侍衛俑等,有的懷抱琵琶,有的吹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姿態各異,活靈活現。正面中間為紅色活動式插板倉門,兩旁為白地青料楷書七言對聯。背面底層正中有正楷直書白地藍字墓記一方。

  這是目前僅見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釉裡紅瓷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2002年初,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這件元代紀年青花釉裡紅堆塑樓閣式人物穀倉就是其中之一。

  最早玉「羽人」

  ——屈蹲羽人活環玉佩飾

  該文物生產年代可以追溯到商代(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身高8.7釐米、背脊厚1.4釐米。1989年在江西新幹大洋州出土。

  該玉佩飾並非常見的綠色或者白色,而呈棗紅。羽人造型,作側身屈臂蹲坐,粗眉,高勾鼻作喙狀,嘴微張,半環大耳,頭頂戴著高冠,後部用掏雕的技法琢出三個相套的鏈環。雙臂拳屈於胸前,微握拳,手指向內。膝彎曲上聳,腳底板與臀部齊平。腰背至臀部雕刻鱗片紋,兩側雕有羽翼,腿部雕出羽毛。

  該文物造型神秘,形象生動,亦人亦鳥,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玉「羽人」。「屈蹲羽人活環玉佩飾」掏雕高超,三環相扣,是最早的活鏈玉器,在中國玉器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 本報記者 劉冕

相關焦點

  • 近百件國寶級文物運抵四川三星堆
    信息 近百件國寶級文物運抵四川三星堆 2016-07伴隨著陣陣驚嘆聲,有「中國鐃王」美稱的象紋大銅鐃、人面銅紋方鼎等國寶級文物,正式開箱點交,為數日後的「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青銅的對話」做準備。  該批運抵交付的文物近百件,加上三星堆博物館自有的器物,參展文物共計135件,均為黃河與長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商代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
  • 城固出土商代青銅器成都展出 展出55件一級文物
    近日,在成都博物館,一件出土於城固縣蘇村小冢的商代青銅器亞伐方罍和一組青銅面具正在展出。這批受邀參加「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的商代珍貴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研究價值博得了成都市民和四川省文化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認可和點讚。
  • 城固出土商代青銅器成都展出受熱捧 漢中展出55件一級文物
    近日,在成都博物館,一件出土於城固縣蘇村小冢的商代青銅器亞伐方罍和一組青銅面具正在展出。這批受邀參加「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的商代珍貴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和豐富的歷史信息和研究價值博得了成都市民和四川省文化文物工作者的高度認可和點讚。
  • 全寶堂分享《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下篇
    >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三星堆下篇三星堆博物館舉辦了「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展覽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級文物佔比80%,可謂一次「一級文物匯萃的珍寶展」。
  • 全寶堂《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三星堆四
    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三星堆博物館舉辦了「青銅的對話:黃河與長江流域商代青銅文明展」。展覽萃集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湖南寧鄉青銅器群等多處中國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135件,一級文物佔比80%,可謂一次「一級文物匯萃的珍寶展」。
  • 中國第一家省級青銅博物館,展出文物2200多件,有什麼獨特魅力呢
    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階段,以鑄造、使用青銅器為標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國家之一。青銅文化在夏代已經成熟,到商周達到鼎盛。山西地處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春秋中期以後,晉系青銅鑄造工藝不斷創新變革,達到了技術和藝術上的巔峰,是東周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裡程碑。今天帶你走進一個省級專題博物館ー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青銅博物館位於太原市長風商務區,隸屬於山西博物院。同時它也是中國第一個省級專題青銅博物館,它與太原市博物館共用一個場館。
  • 這三件國寶級的文物,曾一度被當廢品處理,其中一件被碎成200片
    >它被列入中國64件永久不準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目錄中的文物之一,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宮中的寶物都成了侵略者的囊中之物,它也是這時候消失的,在那此後的70多年裡,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一點消息,直到70多年後,被北京的文物工作者在一堆即將送到熔爐的廢銅爛鐵中發現,經過文物專家們的鑑定、考證,認定這件已碎的銅器就是匿跡多年的清宮舊藏的青銅國寶西周班簋。
  • 江西省博經典文物「商代乳釘紋虎青銅鼎」露真容(圖)
    乳釘紋虎耳方形青銅大鼎大江網訊 記者朱正報導:2月19日,大江網記者從江西省博物館獲悉,經過館內專家多輪評議、從數以十萬計的館藏中遴選出的20件江西省博物館經典文物,已經按月逐一向廣大觀眾公開展示目前,江西省博正式展出經典文物「乳釘紋虎耳方形青銅大鼎」,廣大市民可免費參觀。在本次評選活動中,公眾可以與眾多文物專家一道,共同決定江西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的歸屬。江西省博物館網站也將同步展示和跟蹤。同時,廣大市民也可從中評選出自己心儀的10件經典文物作為「鎮館之寶」。
  • 這件青銅鼎是國寶級文物,比后母戊鼎還早300年,證實一商朝古都
    個人認為,黃帝和大禹所鑄造的鼎都應為青銅鼎,但尚未考古發現。說到國寶級文物中的青銅鼎,您首先會想到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后母戊鼎。20世紀30年代,安陽殷墟的發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后母戊鼎也因此橫空出世。但你是否想過,殷墟只是商朝晚期的都城,商朝早期和中期幾百年的都城在哪裡?還有沒有類似后母戊鼎的文物呢?
  • 2件國寶級展品!甘肅省博物館藏絲綢之路文物來寧波了
    國寶級的高善穆石造像塔、八思巴文虎頭銀符牌,栩栩如生的彩繪木獬豸,如指尖大小的「晉歸義氐王」金印……9月29日起,「絲路走廊——甘肅省博物館藏絲綢之路文物展」將在寧波博物館展出,160餘件(套)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金銀器等文物,講述了發生在河西走廊上關於開拓、合作、包容和交流的動人故事。
  • 炭河裡青銅文化博物館國慶節開館 國寶級文物將亮相
    炭河裡青銅文化博物館國慶節開館 國寶級文物將亮相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李廣軍 編輯:曉柒 2016-06-03 08:54:17
  • 百件國寶級文物、上百專家入川 只為揭開三星堆千古之謎(組圖)
    0  大禾人面紋方鼎、司母辛鼎、「尊王、鐃王、罍王」……10日,135件國寶級文物已經從全國各地運抵三星堆,即將在7月18日與市民見面。這是三星堆兩坑發掘30年來,借展文物最多,邀請專家最多的一次考古研究,也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青銅文物規格最高的一次展出和研究。
  • 湖南博物院有這麼多國寶級文物,可惜《國家寶藏》只提到了3件
    《國家寶藏》中,每個地方博物館都推出了3件國寶級文物,湖南博物館也不例外。但其實還有更好的,只不過由於沒播出,我們看不到,不了解而已。湖南博物館還有哪些國寶文物呢?一起來深度了解。湖南博物館展出的3件國寶——
  • 河南最牛逼的博物館,至少有5件國寶級文物被國博拿走
    河南博物院現藏品非常之多,目前藏品17萬餘件/套,大多數為珍貴文物,其中以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石刻造像等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在這數十萬件藏品中,有9件藏品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它們分別是: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出土於舞陽賈湖遺址M282號墓)、商代早期的杜嶺方鼎(出土於鄭州張寨南街)、商代晚期婦好鴞尊(出土於安陽殷墟小屯宮殿宗廟遺址西南側婦好墓);西周晚期的玉柄鐵劍(出土於三門峽市虢國墓地
  • 浙江溫嶺博物館開館 國寶級文物青銅夔紋蟠龍盤亮相
    國寶級文物青銅夔紋蟠龍盤。 童笑雨 攝中新網台州12月24日電(童笑雨)博物館是洞悉城市文化之窗,也是承載文化記憶的殿堂。12月24日,浙江溫嶺博物館開館,含國寶級文物青銅夔紋蟠龍盤在內的1500餘件文物引得觀眾與文博專家駐足。
  • 元明清三朝宮廷百餘件國寶級文物在瀋陽展出
    元明清三朝宮廷百餘件國寶級文物在瀋陽展出 (1/3) "← →"翻頁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2020-12-02 17: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六件頂級文物,陝西佔三件,圖四屬國寶級,圖六禁止出境展示
    圖中展示的文物是金邊瑪瑙碗,碗口鑲有金邊,碗底無圈,呈缽形,據說之一農民在蓋自家豬圈時發現寶物,後來上交國家,專家分析此文物為南宋淳熙年間,現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圖中文物為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高度4.5釐米,寬度4.35釐米,用煤精製作的印章,總共由26塊不同規則形狀組成的多面體,上面刻有規範的楷書陰文,據說是由陝西省一名中學生在放學路上撿到的,沒想到卻成了稀世珍寶,專家以確認此物為北周大司馬獨孤信之印,現收藏陝西歷史博物館內。
  • 四件青銅器,件件國寶級,你認識幾件?
    到了來後,軍事領域上的青銅逐漸被鐵取代,所以青銅的主要用途就慢慢地向生活領域延伸,如把青銅器做成酒杯、鏡子、飾品等。到來現在,青銅器已經寥寥無幾。下面為大家分享四件青銅器,件件國寶級,你認識幾件?【商代】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在1939年的一座商代古墓發掘的,現在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是中國目前為止,出土最重的青銅禮器,體積一平方米左右,重八百多斤。司母戊鼎四周的浮雕非常精美,大巧不工,反應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
  • 不能在國外展覽的十大國寶級文物,圖4曾餵過豬食,圖10疑似穿越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這些歷史的痕跡裡面,保留的很多國寶級的文物,雖然有很多的文物在清朝時期,被八國聯軍搶走,但還是留下了很多無價之寶,圖為宋朝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這座圖曾經在香港的拍賣會上,拍出2個億的天價!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現收藏於北京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