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以地屬磁州而得名,是宋代北方民間瓷窯之一,所燒瓷器均供鄰近地區人民使用。

由於民間色彩濃鬱,不為士大夫階層賞識,因此宋代文獻不見記載,直到明初帶有士大夫或文人的偏見,對磁州窯的評論是不公允的。

50年代以來,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和故宮博物院先後對磁州域:一個是以磁縣觀臺鎮為中心,窯址分布在鎮西2公裡漳河兩岸,東岸有觀臺和東艾口,與觀臺隔河相對的為冶子鎮;一個是以彭城鎮為中心。

這兩處瓷窯遺址密集,地下遺存有大量瓷器碎片。50年代後期,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觀臺鎮、河東岸窯址進行小規模試掘,雖試掘面積僅100平方米,但地層關係比較清楚,出土瓷器標本達2636件,初步揭示了磁州窯的歷史面目。

1964年4月,故宮博物院對觀臺、東艾口及冶子村三處窯址再次作了調查對燒瓷品種獲得了比較全面的了解,發現了大量鉛裝窯兩次燒成。

198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對觀臺遺址進行了發掘,取得了新的收穫。北方地區墓葬與遺址也發現一些磁州窯瓷器,經過20多年來的工作,對磁縣地區隋唐以來歷代陶瓷的面貌有了個初步輪廓,從而為綜合研究磁州窯歷史創造了條件。

磁州窯器胎釉較粗,但具有濃鬱的民間生活氣息,格調樸拙粗獷,它之不為宋時上層人士重視是很自然的。藝術來源於生活,磁州窯匠師把當時當地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情予以概括,用純熟簡練的筆觸畫在瓷器上,人們首先對題材感到親切。

其次,磁州窯的白地黑彩彩繪裝飾是一種新型的綜合藝術,它把制瓷工藝和傳統書畫藝術兩者結合在一起,在器物的主要部位畫上人物、山水、鳥獸、花卉等題材,畫面線條流暢,題材生動親切,色彩對比強烈,為一般城鄉群眾所喜聞樂見,構成了磁州窯的特有格調。

第三,磁州窯裝飾不拘一格,除常見的白地黑花,還有白釉醬花、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紅綠彩繪、珍珠地劃花、白釉綠彩、白釉褐斑、綠釉黑彩、白釉、醬釉、黑釉、低溫綠系產品所難以比擬。因而能在宋代幾大窯系中卓然自立,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有獨特貢獻。

磁州窯白地黑彩瓷枕,枕面以畫人物的最為生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馬戲、嬰戲蹴球紋枕,河北保定出土的釣魚枕,就其繪畫藝術價值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傑出作品,是絕妙的風俗畫。

以嬰戲枕為主題的也具見匠心,有的為兩個孩兒作戲,孩因頭落一小鳥而顯露驚異姿態,另一孩則拍手嬉笑,畫師把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內心活動與神情動態生動的勾畫出來;枕面有隻畫一孩兒作戲的,蹴球就是一例,一孩兒挽起長衫,雙手後背捲袖,一足微抬,一藤球被蹴起,形象地把宋代流行的蹴球活動再現在枕面上;

畫一孩兒作戲的還有趕鴨,有的以蓮塘為背景有的則沿塘邊小路,一孩兒手持荷葉作趕鴨狀,荷葉有盛開的有殘卷的,這雖然是小小的區別,但表達了盛夏與深秋的時間差異。

此類瓷枕底部多有「張家造」印記,「張家造」瓷枕是東艾口窯產品,而釣魚枕底部有「張家枕」印記,為冶子窯產品。

傳世與出土帶「張家造」印記的為數很多,東艾口窯出土枕類碎片最多,由此可知宋代盛行瓷枕,有專門從事生產瓷枕的專業作坊,東艾者一個字,多者數十以至上百,內容有詩詞、記事、警世格言或指明用途等4類。

總之,此類題字對於研究宋金時期民俗、文學、藝術都有它一定的作用,是應當引起重視的有價值的文化遺產。

磁州窯系是宋金時期北方地區形成的一個窯系,並延續到元代。

磁州窯主要代表器物是白地黑花器,影響所及有河南省鶴壁窯、魯山窯、宜陽窯、禹縣扒村窯鈞臺窯、密縣窯、鄭縣窯,山西省介休窯、霍縣窯,陝西省耀州窯,安徽省蕭縣窯,山東省淄博窯,浙江省衢州窯,江西省吉州窯和廣東省海康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