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整個唐代經濟文化的昌盛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源地。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的發現和利用相傳始於神農時期,神農氏為嘗百草,口遇七十二毒,得茶(《說文》:茶,苦茶也。)而解。可見,在遠古時代,我國既將茶作為醫藥使用。清人顧炎武在其《口知錄》中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指出了各地對茶的飲用是從秦人吞併巴蜀之後,從巴蜀地區傳播發展起來的。秦漢統一之後,巴蜀地區與全國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口益增多,茶業也隨之向東部和南部擴展,全國的飲茶風氣逐漸興盛起來。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時期,第一部茶業專著《茶經》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作用。《茶經》敘述了唐代茶的生產、飲用、茶具、茶器、茶事等內容,堪稱唐代茶學的百科全書。王玲這樣評價《茶經》的意義,「陸羽的《茶經》一出,中國茶文化的基本輪廓方成定局。」「《茶經》是一種別具心裁的文化創造,它把精神與物質融為一體,突出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創造了一種自成格局而又清新無比的新的文化形式。」唐代不僅誕生了首部茶文化專著,還湧現出不少詠茶的作品,其中盧全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最負盛名,是中國茶道最直接的體現,是中國茶史上的奇葩。盧全及其《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也成為後代詠茶作品中最為常用的典故。《茶經》的問世和詠茶作品的大量湧現,使得唐代茶文化的內涵大為提高。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整個唐代經濟、文化的昌盛密切相關。唐代幅員遼闊、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富足,茶葉開始成為平民大眾中不可或缺的飲料,全民飲茶蔚為風尚,為唐代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茶文化還有兩點值得關注:一、隋唐之際,佛教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禪宗講究靜心、自悟,茶由於其提神醒腦的功效自然成為僧侶坐禪時必不可少的飲料,「茶禪一味」之說也應運而生;二、唐代是詩歌的盛世,文人士大夫無不吟詩,茶激發了士大夫的文思,唐代文人也由飲茶逐步發展為品茶,促使茶由生活化走向藝術化、理論化、促進了茶文化的廣泛傳播。宋代是中國文化史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茶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我國歷來就有「茶興於唐,而盛於宋」的說法。「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為盛;而本朝又至裕陵峙益窮極新出,而無以加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表現在多個方面:第一,宋代飲茶風氣口盛,茶是宋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鄉間庶民口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口以無。」「蓋人家每口不可王者,柴米油鹽醬醋茶。」「河北、河東生聚之眾,唯茶不可一口而網。」以茶待客,以茶為媒等茶禮茶俗自宋代開始流行起來。「茶見於唐時,味苦而轉甘,晚採者為茗。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此俗遍天下。」「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復生,故聘婦必以茶為禮,義固有所取也。」第二,民間鬥茶、分茶風氣漸長,飲茶已成為一種娛樂消遣和精神文化享受。第三,茶作為一種題材,廣泛的進入文人的創作領域,詩歌自不必說,在詞、賦、序、論、傳、記……各種文體內,均能見到關於茶的記敘或論述。另外,茶書的大量創作為宋代茶藝和茶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經過五代十國的戰亂紛爭,宋代自建國初期,綜合國力就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宋代在經濟方面卻得以持續發展,其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更是唐朝所無法企及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商業大都市形成,商業活動活躍,商品意識不僅在社會中滋生蔓延,更滲透到文化領域,影響著文學藝術的發展。
茶肆、茶坊、分茶店在宋代大城市極為常見,是城市商品經濟發達的產物。「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在京師只熟食店掛畫,所以消遣久待也。今茶坊皆然。冬天兼賣擂茶,或賣鹽骨湯,暑天兼賣梅花酒。」「沛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