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錯過了俄羅斯黃金時代的作品,那你就錯過了世界文學殿堂最閃亮的星星。
俄羅斯最好的東西不是石油天然氣,而是文學!!
19世紀以降,俄羅斯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文學巨匠,如普希金、赫爾岑、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這些金子般的名字迄今仍在向世人閃爍這獨特的光芒。可以這樣說,俄羅斯文學史即一部絕妙的俄國思想史,它所關注的始終是民族、人類的命運和際遇,還有在動蕩社會中人類感情的變異理性的迷失。
「金色俄羅斯叢書」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詩人、翻譯家汪劍釗主編,遴選普希金、赫爾岑、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大師的經典作品,向中國讀者呈現優美而深厚的俄羅斯文學。
已出版的五本內容介紹:
一、《藍色筆記本》
哈爾姆斯的小說多為結構簡單、文字簡練的短篇。作者極盡想像,將世態百相隱藏於文中荒誕的表象之下,那些生活中離奇乖戾的情節正是人們最真實的內心反應,是長期壓抑之下人們的潛意識的再現。哈爾姆斯精心構思了這些荒誕之作,正是為了讓它們來喚醒渾噩的人們,提醒人們警醒自己內心真實的荒涼。
哈爾姆斯曾創作大量詩歌、小說和劇本,20世紀末主要從事兒童文學作品的創作。其作品通常以怪誕、非邏輯、碎片化和戲仿性的面貌呈現,隱含著對人性的缺陷、謊言和無聊的諷刺,曾引起評論界的極大關注。哈爾姆斯用最意外的語言,揭示了最普遍的真理:不管這個世界有多少美妙或卑劣的外物,總有一天我們要和它們告別。所有人都要面臨死亡,死亡不可預料,不可抗拒。
很長一個時期內,哈爾姆斯的作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近年來,俄羅斯文學研究界對哈爾姆斯的研究日漸升溫,讓哈爾姆斯的作品有機會再次進入讀者的視野。法國文論家扎卡爾說,在哈爾姆斯的作品中,「人物沒有任何理由地走進了文本的世界,做了些不合情理的事情,然後離開,走的時候還要把一切關於他可說的東西都帶走。」
塵封七十餘年,哈爾姆斯作品首次被引進
譯者張猛介紹:
北京外國語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俄羅斯詩歌。曾翻譯《伊萬·伊裡奇之死》、《哈爾姆斯詩選》等作品。
二、《秋天的哀歌》
俄羅斯是舉世聞名的詩歌大國,擁有不少大師級的詩人,與中國一樣,同屬詩歌的國度。俄羅斯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戲言:「在俄羅斯,比詩人更多的——還是詩人。」 19世紀以降,普希金與丘特切夫分別以自己獨特的創造確立了鮮明的詩歌傳統,恰似中國詞壇的「豪放派」與「婉約派」,影響了一大批詩人。他們在公民詩歌與純藝術詩歌之間平行發展,致力於人類靈魂的探索和語言的冒險。本書精選俄羅斯抒情詩歌兩百餘首,幾乎包括了俄羅斯各種詩歌流派的代表作家的作品。如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普希金、萊蒙託夫;「純藝術」詩歌的代表費特;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勃洛克;未來主義詩歌的代表馬雅可夫斯基;意象派詩歌的代表葉賽寧;以及游離於各流派之外,兼收並蓄各家之長的詩人布寧、茨維塔耶娃等。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閱讀實際也是可以走捷徑的,那就是「閱讀詩歌」。因為,「它就是高效的同義詞」。而指出這條捷徑的正是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作為經驗之談,他給出了進一步解釋:「詩歌作為人類語言的最高形式,它並不僅僅是傳導人類體驗之最簡潔、最濃縮的方式;它還可以為任何一種語言操作——尤其是紙上的語言操作——提供可能獲得的最高標準。」
譯者汪劍釗介紹:
詩人、翻譯家、評論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出版專著《中俄文字之交——俄蘇文學與二十世紀中國的新文學》《阿赫瑪託娃傳》等。
三、《動物園·第三工廠》
20世紀最傑出的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不僅是位文藝學家,更是位真正意義的思想家。深思縝密、境界幽深的他,無論是文論寫作,還是小說創作,若是沒有一種獨特的觀照視野,富有穿透力的問題意識,是難能領略其思想精髓和哲學深邃的。
《動物園》由34封情書組成,是一部極富隱喻性和聯想性的小說,創作於1923年,作者流亡柏林期間。在這部小說裡,作者以書信體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流亡時期的日常生活及對艾麗莎的愛慕思念之情。然而隱含在這些情書之下的,是作者的回憶、政論、文評、抒情及哲理性思索。流亡的生活畢竟是不盡人意的,在這種情況下,什氏選擇了妥協,並在高爾基的幫助下回到俄國。回到俄國後什氏創作了《第三工廠》,以自傳方式記錄了革命、戰爭及新舊政治文化更迭時期作家本人的多變命運及創作的外部環境。這兩部作品既是作家的生活傳記,更是極具隱喻性的文學傳記,表達了作者作為知識分子對文學前景和祖國命運的堪憂之情。
譯者趙曉彬介紹:
哈爾濱師範大學斯拉夫語學院副院長, 哈爾濱師範大學俄羅斯文化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出版專著《普羅普民俗學思想研究》《俄國文學中詩化散文問題》等。
四、《馬可·波羅》
這是什克洛夫斯基的一部歷史小說。什氏依據馬可·波羅的遊記以及大量的真實史料,極盡所能地展開了他對絲綢之路的文學想像。他以馬可•波羅的人生經歷和絲路文化為切入點,採用紀實與評註結合的方式對馬可•波羅的個人遭遇與東方文化進行了詳實描寫。通過講述馬可•波羅及父親和叔父在其東方之旅中的遭遇和經歷,不僅描寫了馬可•波羅坎坷的一生,同時再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尤其是中國等東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反映了各國的社會生活和風物人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
作為20世紀俄國一個重要的文學理論流派——形式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和領袖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堅持應「創作出真正具有陌生化效果的藝術文本」。《馬可•波羅》正是他這種堅持的具體體現,尤其是其史詩般的語言讀來酣暢淋漓,使其從眾多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還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稿中關於絲綢之路的地理和歷史方面的精彩描寫,為今天的讀者了解絲綢之路提供了一扇窗口,也為今天絲綢之路的研究者們留下了重要的線索。
譯者楊玉波介紹:
哈爾濱師範大學斯拉夫語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俄羅斯文學與翻譯,主要譯著有《普希金詩集》、《戰爭與和平》(第四部)、《感傷的旅行》。
五、《彼岸書》
《彼岸書》是赫爾岑流亡歐洲期間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俄羅斯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這是一部思想、文字絕不亞於《往事與隨想》的思想文獻,作者以書信體的方式表達了對俄羅斯的命運、歐洲的前景的憂慮和關注,對革命、自由、民主等概念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對人類的未來充滿焦慮的精神探索。嚴謹的政論說理與激情昂揚的文學敘說的交融成為這部「文學政論」的鮮明特點。作家的社會和哲學思想洋溢著強烈的「和平演進的樂觀主義」,它對於我們摸索作家的精神骨骼,探討19世紀俄羅斯的思想演進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有批評家這樣說:「《彼岸書》的主人公不是赫爾岑,而是赫爾岑的思想。」
作為19世紀中葉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優秀代表之一,赫爾岑的一生是具有某種典型意義的。為了捍衛真理,他成為本階級的叛逆,最後被迫流亡國外,但仍然念念不忘「精神上的回歸」。 高爾基說過,赫爾岑一個人「就代表整整一個領域,就代表一個思想飽和到驚人地步的國度」。長久以來,我們從紙面上獲得的是關於革命家赫爾岑的認知,但對其知識和思想結構多語焉不詳,而《彼岸書》揭示了「赫爾岑之為赫爾岑」背後的社會和哲學思想資源。
譯者張冰介紹:
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會理事。現已出版各類著作9部,各類譯著25部,在國內外發表各類文章130多篇。
2017年即將推出
《鬼玩偶》
《波普拉夫斯基詩選》
《自天堂回家》
《苔菲回憶錄》
《吉皮烏斯詩選》
精彩評論
我覺得,這位充滿熱情的人在這個世界感到的卻是孤獨。他在柏林也感到了孤獨。……在柏林,什克洛夫斯基憂傷的眼睛顯得更加憂傷;他無法融入國外的生活;就這樣,他寫了《動物園》……他責怪自己的女主人公太過追寵歐洲文化,竟能生活在俄國之外。他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偶然現身於德國,他思鄉、渴望回家。
——蘇聯著名作家 愛倫堡
什克洛夫斯基在小說中踐行了自己的文學理論和主張,小說並沒有抹去陌生化的手法,反映出作家特有的歷史小說創作觀念。
——揚•列甫琴科
普拉東諾夫的主人公還依然是俄羅斯人,這是一些怪人,夢想家,聖愚,從他們身上嗅得到俄羅斯的靈魂;而我們無法把哈爾姆斯歸入俄羅斯文學甚至是俄羅斯:他寫的是時代的普遍內容。有觀點認為,他與尤涅斯庫和卡夫卡更接近。
——俄羅斯「自由」廣播,2008年2月26日
哈爾姆斯試圖建構世界觀,同時修訂認識和表現世界完整性的詩學原理。
——讓-菲利普•扎卡爾(法國文學評論家)
精彩書摘
《藍色筆記本》
第10號藍色筆記本
有一個紅頭髮的人,沒有眼睛和耳朵。他也沒有頭髮,因而人們是假定地稱他為紅頭髮的人。
他無法說話,因為他沒有嘴。同樣,他也沒有鼻子。
他甚至沒有手和腳,肚子也沒有,他也沒有後背,也沒有脊骨,也沒有任何內臟。什麼都沒有!因而不明白這裡談的是誰。
我們最好還是別再談他了。
1937年1月6日
丹尼爾•伊萬諾維奇•哈爾姆斯
視力錯覺
謝苗•謝苗諾維奇戴上眼鏡,望著松樹,他看到松樹上坐著一個農夫,正朝他揮舞拳頭。
謝苗•謝苗諾維奇摘掉眼鏡,望著松樹,松樹上一個人也看不到。
謝苗•謝苗諾維奇戴上眼鏡,望著松樹,他看到松樹上坐著一個農夫,正朝他揮舞拳頭。
謝苗•謝苗諾維奇摘掉眼鏡,望著松樹,他又一次看到,松樹上一個人也沒有。
謝苗•謝苗諾維奇再次戴上眼鏡,望著松樹,他又看到松樹上坐著一個農夫,正朝他揮舞拳頭。
謝苗•謝苗諾維奇不願意相信這一現象,他覺得這是他認為這是視力上的錯覺。
1934年
《秋天的哀歌》
我愛你比自然更多一些
我愛你,比自然更多一些,
因為你,就如同自然本身。
我愛你,比自由更多一些——
沒有你,自由——也只是監獄。
我愛你,那麼漫不經意,
仿佛愛深淵,而不是車轍,
我愛你,比可能性更多一些,
也比不可能性更多一些。
我不倦地、無限地愛你,
哪怕已酒醉,受盡了蹂躪。
比自我更多,確切地說,
甚至比純粹的你更多一些。
我愛你,比莎士比亞更多一些,
比塵世間一切的美更多一些,
甚至比世間的音樂更多一些,
因為,你——就是書籍和音樂。
我愛你,比榮譽更多一些,
要比整個星球的光彩更多一些,
我愛你,就像對俄羅斯的愛,
因為,祖國——那就是你。
你不幸嗎?你在祈求獲得憐憫?
請不要用乞求來激怒上帝。
我愛你,比幸福更多一些。
我愛你,比愛情還更多一些。
(葉甫圖申科)
《動物園•第三工廠》
第二十九封信
這是最後一封信,是寄給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信中再次談到十二座鐵橋。這封信請求批准他返回俄國。
呈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申請書
我不能在柏林生活。
我所有的生活方式,所有的生活習慣都與今天的俄羅斯相連。我只會為俄國工作。
我住在柏林是不對的。
革命改變了我,沒有革命我便無法呼吸。在這裡只能被憋死。
柏林的憂鬱就仿若碳化物的塵埃,令人痛苦。我給一個女人寫了很多封信後才寫這封信,對此你們不要覺得奇怪。
我根本沒有捲入這樁愛情事件中。
我給寫信的女人從來就不存在。或許存在也是另一個女人,一位好同志,我的朋友,只是我沒能和她達成相互諒解。愛麗婭只是一個隱喻。我杜撰了這個女人和愛情是為了寫這本關於隔閡、關於異邦人、關於異國土地的書。我渴望回俄國。
過去的一切都已過去,我的青春、自信都被那十二座鐵橋剝奪殆盡。我舉起手又放下。
請批准我和我全部簡單的行李:六件襯衫(三件隨身換穿,三件送洗),一雙錯上了黑色鞋油的黃色皮靴,一條我費盡心思也沒有壓出褲線的藍色舊褲子進入俄國吧。
《馬可•波羅》
前去覲見大汗
別兒哥率部渡過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對岸以前就不太平:韃靼人搶劫,俄羅斯人搶劫,他們為得到食物和馬匹而常常襲擊行路人。
需要做出一些決定,於是波羅兄弟決定前往布哈拉——那是享有盛譽的著名城市。
商人兄弟在荒漠中走了十六天,既沒有遇到城鎮,也沒有看到要塞。商人兄弟從薩萊市往東走,繞過裏海,從鹹海旁邊經過,靠著它的左邊行進;走過寬闊的阿姆河的河灘地,繞過雄偉的城市烏爾根奇,來到布哈拉城。
…………
他們走過沙灘。一些馬匹在翻越沙丘時陷了進去,沙丘上沙波粼粼,就像威尼斯海濱浴場旁邊淺灘的海底在水下泛著漣漪。沿途遇到一些罕見的乾枯的檉柳。過了沙灘便是城市,那裡到處都是蘋果園。山脈被白雪覆蓋,遠在天際。
在蘋果園和泛青的白雪之間,濃密的雲杉林青魆魆的。
長長的雲朵沒有飄動,而是駐足在山旁,那裡山谷的暑熱融化了積雪。
草地豐美。湍急的河流遇到水渠便分流而去。接下來的道路通往山上。銀色的山脈到處是鐵青色的懸崖,重巒疊嶂,展現在威尼斯人面前的是長春真人所描述的山脈,他曾從中國南方前去覲見成吉思汗,而且再沒有人描寫過此山。
迎面而來的巖石更加巨大;不論馬車還是馬馱著騎手,都不可能從這裡通過。人們下了馬,把馬牽在身後。
松樹筆直,如同蠟燭一般,一個挨一個地直插雲霄。鳥兒們沒有鳴叫。冷清而沉寂。藍色天空中瀰漫著的濃鬱的蔚藍融化在風中的針葉林裡。
南坡上仍然溫暖,在北坡上威尼斯人則感到了寒冷,仿佛他們穿的不是毛料衣服,而是鐵。
四周都是懸崖,覆蓋著厚重的白雪。在這裡需要保持沉默,因為大家都擔心發生雪崩。繼續向前行進。經過布滿白色骨頭的田野,再走過一百座沙丘,夜裡把馬血塗抹在腦袋上,因為害怕會有鬼神。
接下來還是山脈;從遠處看它們是白色的,像沙子一樣,走近才知道,山上都覆蓋著積雪。
繼續往前走。周圍已經見不到人影;雙唇乾燥,整天整天默不作聲地趕路。大地就像乾涸的大海的海底。
穿過雪地走出山區進入了草原。四面八方看到的只有略微泛黃的雲朵和凋萎的植物。接著遇見了一條河。河流穿過巖石和沙土,河裡幾乎沒有水,但它依然令人愉悅。終於看到了人類的住處、黑色的馬車和白色的蒙古包。
《彼岸書》
別了!
(1849年3月1日於巴黎)
我們的離別還將持續很久,——興許會是永遠。眼下我不想回去,而以後有沒有機會,我就不得而知了。你們等過我,現在也還在等,這就得解釋一下,是怎麼回事。如果說我以我們缺席和我的行為而有欠於什麼人一個交代的話,那麼,這當然指的就是你們了,我的朋友們。
一種無法遏止的厭惡感和強大的內心的、似乎在預言什麼的聲音,發生的一切而變得窮兇極惡,杯弓蛇影,它會以雙倍的殘忍撲滅任何理性運動,粗暴地把6千萬人與謀求解放的全體人類剝離開來,它用黑黑的鐵掌,遮擋了正在烘烤波蘭人鮮血的、本就透漏得十分吝嗇的最後一線光明。不不,我的朋友們,我不能跨入這個國家的邊界,因為這個黑暗重重,野蠻任性,恣睢肆虐,人們在默默死去,死了都無聲無息,嘴裡塞著毛巾忍痛不敢出聲的王國。我將等待下去,等到被徒勞無功的折騰和反抗行動搞得衰弱無力,疲憊不堪的這個政權,也不得不承認俄羅斯人身上,也有某種值得尊重的優點為止!
…………
我留在這裡不光因為我討厭過境,討厭戴木枷,還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工作。袖起雙手活著在哪兒都可以,而在這兒,我除了咱們的事業外,就沒有別的事可作了。
誰在自己胸口懷揣一種思想達20多年之久,誰曾為了這種思想而受苦受難,以此為生,誰曾在各種監獄和流放地輾轉遷徙,誰曾靠這種思想贏得了人生最美妙的時光,最甜蜜的交往際會,誰就永遠也不會丟棄它,就不會讓它處於一種依賴外在必要性和地理經緯度而存在的狀態。相反,我在這裡更有用,我在這裡代表著你們未經審查的話語,你們的自由工具和器官,你們偶然的代言人。
俄語書名
《彼岸書》С того берега
《馬可•波羅》:Марко Поло
《動物園•第三工廠》ZOO, или письма не о любви
...
Третья Фабрика
《秋天的哀歌》Осенняя элегия: Стихи русских поэтов
《藍色筆記本》Голубая тетрад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