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系列汪劍釗主講普希金與俄羅斯黃金時代的詩歌。
人民網北京4月1日電 3月31日,「名家講經典」2019年第二場講座在十月文學院佑聖寺本部舉辦。講座邀請了著名詩人、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汪劍釗老師,為聽眾介紹講解了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以及俄羅斯黃金時代的詩歌。通過講座,聽眾對普希金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對俄羅斯詩歌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普希金今天要是活著的話就220歲了,220歲的普希金詩歌的生命非常年輕。」汪劍釗介紹,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同時也是現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普希金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創立了典範。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普希金不僅是俄國的,也是世界的
「實際上詩人是生活在一個國家裡的,都是生活在『詩國』,不管用俄語寫作還是用中文寫作,我們擁有的是共同的國家,就是『詩國』,」汪劍釗表示,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或者前輩都應該很好的繼承,普希金不僅是俄國的,也是世界的,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講也是中國的,可以通過中俄的文化交流得到一定的啟示。
汪劍釗介紹,普希金傳進中國是很早的,上世紀初魯迅在《摩羅詩力說》裡介紹了八個外國詩人,其中就有普希金和萊蒙託夫,八個詩人中他強調「俄自有普式庚,文界始獨立,故文史家芘賓謂真之俄國文章,實與斯人偕起也」。魯迅在文章中再次確認了,普式庚就是普希金,那時候把普希金譯成普式庚,從發音來講更接近普希金的原文,後來不知道怎麼傳著傳著普希金更流行了,俄語的發音普希金就是「普式庚」,也就是說普希金在上世紀初中國人就已經認識了,他的一部小說《大衛的女兒》也是最早被譯成中文的俄國文學作品之一,當時譯成了《俄國情史》。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現了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詩人在這個世界上想做的事情在我看來就是要完成上帝沒有完成的事業,上帝造人的時候沒有把人造成完美的狀態,留下很多缺陷和不足的地方,詩人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完成上帝所交予的任務,讓人活的更像人樣。」汪劍釗表示,我認為詩歌的意義蘊藏於人性,有詩就有人類的母語。
3月31日,十月文學院「名家講經典」系列汪劍釗主講普希金與俄羅斯黃金時代的詩歌。
普希金的「藝術化」生活
在當天的講座中,汪劍釗教授以詩人優美的語言和學者智慧的思考,為聽眾闡明了普希金的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證明了普希金在俄羅斯文學發展史上是一個絕對無法繞開的現象。汪教授介紹,普希金在日常生活中是藝術化的生活,借用王爾德的一句話來說,他實際上是「讓生活模仿藝術」,他的一生都活的非常藝術,他對美非常敏感,能從日常瑣事中發現美的存在,通過他的作品就可以證明。
其次,普希金始終有一種公民意識,他一直沒有忘掉自己作為公民的道德使命,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普希金曾經受到過一些迫害,這種迫害來自沙俄暴政對人的凌辱或者精神的剝奪有關,普希金一直跟這些東西相抗爭,而且他總是會把自己同情的天平放在小人物這一端,他的作品中也塑造了幾個人物的形象,在俄羅斯文學中被後人所接受,像託爾斯泰這樣的大作家,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把普希金當成偶像來崇拜。」汪劍釗介紹,普希金在文學中塑造了小人物和多餘人,小人物是由他開創的,他對社會上有理想,但是又找不到實現理想的道路的知識分子進行了定位,塑造了多餘人的形象,普希金開創了這個傳統,為後人作家樹立了榜樣。
汪劍釗介紹,普希金本人很早就因為意外事件,跟人決鬥去世了,但實際上他是非常熱愛生活的,他的最後一首詩是《哦,不,我不厭倦生活》中強調了這一點,他在詩歌裡經常會寫到憂傷,他的憂傷是有亮度的,是明亮的憂傷,他可能失望,但是不絕望,他可能沮喪,但對生活抱有理想主義的情懷,這一點非常貼近現代人物,尤其是當代人的價值觀,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發現普希金這個詩人生活在古典,但擁有超前的現代意識。
講座現場,汪劍釗教授還細緻考察對比了中國文學與俄羅斯文學,指出普希金這位俄羅斯的「詩仙」李白,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文學。在「五四」之後中國新文學的歷史上,我們可以隨處感受普希金的影子,在新詩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我們也都能發現普希金的中國傳人。可以說,在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普希金這個名字已經與關於俄羅斯的民族想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只要提及那一片廣袤的土地就會極其自然地想到普希金。
參加活動的有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美院等高校的學生,以及魯迅文學院的青年作家等各界文學愛好者。在本場講座中,通過汪劍釗教授的講解,聽眾不僅深深感受到了普希金及俄羅斯黃金時代詩歌的魅力,也對此進行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作為北京出版集團十月文學院的公益性文學品牌活動,「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座自2017年4月開辦以來,以「名家講堂,雅俗共賞」的形式,每期從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中精選出一部名作,邀請著名專家學者、作家與文藝家,以淺顯易懂、貼近大眾的語言,細膩解讀作家和作品的藝術成就和精神內涵。
首講曾邀請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做了「《紅樓夢》的幾個讀者」主題講座,一時間佑聖寺「化身」大觀園,脂硯齋與許世友共品《石頭記》。其後,施戰軍、阿來、孟繁華、張清華、陳曉明、李山、劉文飛、張檸、西川、樹才、白燁、程光煒等名家紛紛開壇授課,深受首都各高校在校學生、社會各界群眾以及青年作家的喜愛,營造了城市濃厚的文學氛圍。目前,十月文學院 「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座已成為首都一項知名的文化活動品牌,十月文學院本部佑聖寺也逐漸成為推廣北京文學形象的新窗口。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