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劉若馨報導《生態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近日印發,明確到2022年初步建立面向需求、國省協同、點面結合的生態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堅持集約、協同、特色發展,大力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能力。
《實施方案》明確,未來3年,建立國省協同的全國草原、森林、湖泊、溼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氣象監測評估服務體系。研發重大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生態系統病蟲害氣象風險預警、氣候承載力評估、氣象條件對生態服務功能變化影響評估等關鍵技術、指標和業務系統,為青藏高原區生態保護與恢復、黃土高原生態保護修復及水土流失治理、洞庭湖和鄱陽湖汙染治理、京津冀地區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修復、西南地區石漠化防治、東北地區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實施方案》從生態氣象要素監測預報預測能力建設、生態質量氣象監測及評價業務、生態系統氣象影響預評估和風險預警、生態系統氣候承載力監測評估等7個方面提出22項建設任務。
根據任務部署,氣象部門將完善地基生態氣象觀測網,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植被和土壤水分自動連續觀測能力;構建空基生態氣象觀測試驗網,完善空基生態氣象觀測數據共享機制;建立衛星遙感生態氣象要素監測業務,研發建立衛星生態環境遙感產品數據集生產系統;開展生態敏感氣象要素預報預測,重點生態功能區實現10公裡解析度未來半年逐月生態氣象敏感要素的滾動預測;開展陸地植被生態質量氣象監測評估、植被生態保護建設績效考核氣象貢獻評價,以及針對全國重點湖泊水庫水體開展水生態氣象監測評估等。
氣象部門還將開展氣象災害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預評估及風險預警、藍藻水華監測和氣象風險預警、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以及森林草原病蟲害氣象風險預報預警業務;開展雄安新區城市氣候承載力和東北林區氣候承載力監測評估,京津冀水源涵養、黃土高原土壤保持功能氣象影響評估,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冰川積雪凍土的影響評估以及西南典型石漠化區治理的氣候效益評估;完成生態氣象業務全流程監控系統的建設,建立生態氣象業務服務標準和規範,開展生態氣象業務服務培訓和科普宣傳能力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