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人口發展呼喚「點面結合結構優化」
2015年出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建立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然而目前,京津冀人口高度聚集於超大城市,京津兩市飽受「大城市病」之苦。同時,河北省的諸多城市又遭遇發展之困,發育遲緩,束縛了城市群戰略的整體推進。作為承載人口和經濟功能的空間載體,未來京津冀城市群的均衡發展需要破解三個人口難題:
第一,「點」上的人口向心力在加劇。首先,人口極化分布特徵持續強化。2000年,在整個京津冀城市群中,常住人口佔比最高的是北京,保定和天津緊隨其後。到了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佔比超過10%的城市僅京津兩市。京津作為兩極人口,佔據整個城市群近1/3,而保定對整個城市群的人口支撐作用出現斷崖式下降;其次,流動人口對京津兩市的青睞與日倍增。2000年至2014年間,京津冀地區62%的新增人口集中於京津。其中,北京的絕對中心地位尤其穩定,接近40%的新增人口集中在此。從人口流動趨勢看,北京的人口吸引力保持穩定,天津在逐漸上升,而河北則在下降;再次,京津冀經濟重心和人口重心持續向發展主軸逼近。2000年至2014年統計數據顯示,京津冀的經濟重心由霸州逐漸向廊坊方向轉移,而人口重心則由任丘逐漸向霸州方向移動。人口重心跟隨著經濟重心持續向城市東北方向移動,即向京津發展主軸上靠近。
第二,「面」上的人口吸附力有待提升。當前,京津冀地區經濟總量僅佔全國的10.2%,人口總量佔全國的8.2%,且人口佔比略低於經濟佔比。同為首都城市群,美國東北部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均佔該國的22%左右。可見,京津冀城市群對我國經濟和人口領域的區域貢獻還有待提升,以便於在全國範圍內形成與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互輝映、多點驅動的發展格局。
第三,結構上的產業驅動力需強化。從人口就業結構上看,京津冀城市群表現出以下特點:首先,第一產業勞動力有待轉移。京津兩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所佔比重較小,分別為4.5%和8.1%,而河北第一產業從業人口比重高達33.6%,因此,河北是實現京津冀農業人口轉移的關鍵;其次,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空間在下降。針對京津兩市產業調控的重點行業,可利用河北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吸納能力轉移京津部分就業人口;再次,第三產業尚存勞動力吸納空間。當前,北京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接近零值,表明勞動力吸納能力接近飽和,相應產業人口增長空間有限。與此同時,河北現有的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向河北轉移有助於提升河北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力吸納能力。
為了破解以上三大人口困局,京津冀城市群的孵化亟待在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第一,拉齊首都圈的公共服務。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有賴於周邊城市的迅速崛起,特別是城市建設品位、文化氛圍的一體化,這是阻礙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化轉移的核心要素;第二,謀求城市群的錯位發展。未來京津冀需要打造的空間架構是節點城市的多點支撐和聯動發展,如張家口、承德等生態文明城市組團,保定、廊坊等創新先行城市組團,秦皇島、唐山等現代產業示範城市組團等;第三,創新城市治理的體制機制。超大城市需要更好地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加強城市綜合調控,從管理中要效益,在城市管理精細化的過程中實現待疏解產業的向外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