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朽的清政府為何能從沙俄手裡獲得日本海出海權

2020-12-21 鴻鵠高飛翔九天

如今西北太平洋北起為庫頁島、北海道,西抵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東到日本列島,南達朝鮮半島南端的這片海域被稱為日本海。日本海可不是日本的海——正如印度洋並非屬於印度的大洋。事實上在中國古籍中這片海域被稱為鯨海,朝鮮與韓國則至今仍稱這片海域為「朝鮮東海」,所以在朝鮮與韓國繪製的地圖上是找不到」日本海「這個地名的。如今日本海處於日、俄、朝、韓四國環抱之中,然而歷史上我國也曾在日本海沿岸擁有過領土。

翻開今天的中國地圖不難發現:東北三省中只有遼寧省是靠海的。然而遼東半島西部濱臨的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完全被遼寧、河北、天津、山東三省一市環抱;而遼東半島東部的黃海也被我國領土和朝鮮半島環抱。從地理格局上看:遼寧省是沒有可以直接出入太平洋的外海港口的,而東三省中的吉林和黑龍江更是完全不靠海,所以目前我國東三省是沒外海出海口的,但這並不代表歷史上我國東三省從不存在過外海出海口。歷史上吉林、黑龍江兩省曾有過面向日本海的出海口。

至少在唐代中國就曾在日本海沿岸設置有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如果說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對當地部族的冊封、互市等行為不能作為領土依據,那麼至少在唐代中國已經在此地設有明確的管轄機構。自唐以後遼、金、元均擁有一部分日本海沿岸領土,明代的奴兒幹都司、清代的吉林將軍轄區也承襲了唐、遼、金、元對這部分日本海沿岸領土的管轄。1858年5月28日清政府和沙皇俄國籤訂《璦琿條約》: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黑龍江將軍轄區和吉林將軍轄區約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1860年11月14日沙俄又趁英法聯軍入侵中國之機迫使清政府籤訂《中俄北京條約》:割讓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至此吉林將軍轄區已失去全部沿海領土,中國也因此喪失了在日本海沿岸的全部領土。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無論是在經濟戰略上或軍事戰略上出海口對一個國家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所身處的這個星球上海洋佔據著70%左右的面積,而陸地部分所佔的面積只有不到30%。同時海洋在地表上是相互連通的一個整體。

儘管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是在陸地上開展的,但我們絕不能漠視海洋的戰略意義。全世界只有44個內陸國,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國家哪怕只有一公裡的海岸線也能通過海洋走向世界,進入了海洋也就意味著你可以到達至少150個國家的家門口。在全球化的今天擁有良好的外海出海口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紐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直布羅陀、橫濱、新加坡、香港、深圳、上海、廣州等地最初都是憑藉相對優良的港口優勢得以發展起來的。

清代的吉林將軍轄區不僅擁有陸地沿海領土,還擁有面積約7.64萬平方公裡的庫頁島。這已不單純只是擁有日本海出海口了,事實上是扼守出入日本海的北方門戶。如果這一狀態維持至今,那麼無疑對我們今天的東北振興戰略是極為有利的。然而在經歷《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造成的兩次領土變動之後中國已失去日本海沿岸的全部領土。早已腐朽透頂的清政府哪有立足於國家百年大計的戰略眼光呢?事實上當時的清政府並不覺得日本海沿岸領土的丟失是多大一件事。

不過在當時滿朝文武渾渾噩噩的狀態中還是有個人注意到在日本海沿岸保留一個出海口的戰略意義。這個人的名字叫吳。1835年出生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同治六年(1867年)吳大澂中進士後出任陝甘學政。光緒三年(1877年)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省發生二百餘年未遇之饑荒。吳大澂臨危受命赴山、陝等地賑災。吳大不辭辛勞親赴災區實地察勘,後來吳大澂因為在賑災工作中的優異表現被左宗棠、曾國荃等人保舉為河北道。

光緒六年(1880年)吳赴東北寧古塔、三姓、琿春等地協助吉林將軍銘安辦理邊務。此時東北的邊防事務仍主要依靠於清王朝賴以起家的八旗軍,然而八旗軍由於長期養尊處優早已喪失了作戰能力,為此吳大澂力主將東北邊防移交給招募來的新軍以取代虛弱不堪的世襲八旗子弟。吳上任當年就組建了共計馬步13營5000人的新軍,次年又將其擴充至9000人,他還在琿春修築東、西炮臺以防備沙俄的入侵,同時他還充分考慮到沙俄可能會沿松花江等水系入侵。

吳大澂為應對沙俄沿松花江等水系入侵東北這種可能性就在圖們江、松花江等東北主要水系均組建了水師營。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他還極力鼓勵華北百姓移居東北,這一是為剛遭遇嚴重饑荒的華北百姓提供落腳生息之地,二是為了充實東北人口以鞏固邊防。吳大對前來定居屯墾的農民和前來貿易經商的商旅均給予優惠政策。1880年底他主持修築了從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長達600裡的大道及北、東線大道,這大大改善了當地的交通狀況。

在和平年代這些大道便利了墾民、商旅的活動,而一旦爆發戰爭這些大道就會成為軍事調度的交通幹線。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後吳大奉命由東北進入朝鮮處置善後事宜。光緒十一年(1885年)奉命會同寧古塔副都統容山、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等人與沙俄重新查勘東部邊界。1861年清政府與沙皇俄國根據《北京條約》對兩國新的邊界進行勘界立碑。然而在具體的勘界工作中作為清政府一方代表的倉場侍郎成琦和吉林將軍景淳昏庸無能,最終導致立碑工作實際上全由俄方包辦。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預定設立的20塊界碑實際只立了8塊,已設立起來的這8塊界碑的位置也錯誤不堪。1861年後俄國屢屢越過本身就是不平等條約的《北京條約》所劃定的邊界線進一步蠶食中國領土。清政府在辦了多年洋務之後也多少對出海口的戰略意義有了一定認識,於是朝中一些為數不多的有識之士就強烈主張要求在日本海方向獲得出海口。1885年光緒皇帝命慶親王和俄方重新商議勘界問題。當時光緒皇帝的目標是:在波謝特灣部分海岸獲得領土以作為琿春、寧古塔地區的出海口。

俄方儘管否決了清政府索取波謝特灣部分海岸的提議,但還是同意與清政府一道重新勘界,所以雙方隨後各自派出代表進行重新勘界。中方負責勘界工作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吳大澂、容山、依克唐阿等人。在與沙俄的勘界談判中據理力爭,最終於1886年10月12日與沙俄達成《中俄琿春東界約》和《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兩項條約。在後一項條約中吳成功迫使俄方把在土爾河口偷偷移動的界碑歸還原處,從而得以使中國收回黑頂子山地區(今吉林琿春敬信鎮)。

至於《中俄琿春東界約》則為中國船隻爭取到了圖們江口的通航權利。當時主張條約上規定「國界線由界碑沿江通向海邊」,因此圖們江一半的江面應該屬於中國。這一提議儘管沒得到俄方認可,但是俄國以同意中國船隻擁有從圖們江入海的通行權作為讓步。在吳大澂的據理力爭之下這一權力最終作為附件寫入《中俄琿春東界約》中。所以在《中俄琿春東界約》中就出現了這樣的規定:「如有中國船隻由圖們江出入者並不可阻攔「。

這也就是說雖然烏蘇里江以東的日本海沿岸地區已割讓給俄國,但中國船隻通過圖們江穿越此地依然是不受阻攔的。如今矗立在琿春市區的龍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築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琿春人民為紀念收回黑頂子山地區和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而建。當地人民還為樹立雕像以示紀念。此後一段時期琿春與吉林各地的百姓都通過圖們江前往日本海捕魚或從事貿易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被海參崴成為了當時中國東北民眾出外謀生的主要目的地。當地民眾將這種行當營生稱作「跑崴子」。

積貧積弱的晚清時代屢屢失地於列強。面對當時烏蘇里江以東土地已被割讓給沙俄這一既成事實也無力回天,但他仍在他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之內儘可能為中國爭取權益。也許有人會說爭取回來的權益不正是當初清政府拱手奉送給別人的嗎?這當然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可話說回來左宗棠、曾紀澤收回的新疆不也本就是中國領土嗎?難道能因此抹殺左宗棠、曾紀澤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歷史功績嗎?吳在當時那種狀態下盡力為中國爭取權益的舉措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光緒十三年(1887年)調任廣東巡撫,繼任東北防務之人不具有他那種戰略眼光,於是沙俄開始公然違背條約。事實上俄國從一開始就並不打算遵守這一條約,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吳大澂為中國爭取到的圖們江口通航權只停留在紙麵條約上而並不是一項中國得以實際享受的權力。事實上當時東北的主要水系幾乎都存在類似問題:本屬中俄界河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被視為俄國獨佔,禁止中國船隻通行(即使在靠近中方一側也不行),就連屬於中國內河的松花江也只能通行俄國船隻。

直到一戰時期中國政府利用俄國深陷戰爭泥潭的時機恢復了中國船隻在東北河流的自由通航權,由圖們江進入日本海的航線也被重新打通。據圖們江航線打通後的琿春地方史料記載:琿春縣城有碼頭、海運公司並開闢有內河-近海國際航線,常由圖們江出海,往來於日本海沿岸的元山、釜山、新潟、長崎等港並遠達上海。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1938年日本在張鼓峰戰役失敗後為防備蘇軍堵塞了圖們江出海通道,中國東北面向日本海的出海口就此再度被阻塞。

新中國建立後經歷了一段和蘇聯關係錯綜複雜的時期,於是恢復日本海航線的事一直擱置下來。上世紀80年代中蘇重開邊界談判:1987年蘇方表示不反對中國船舶沿圖們江在其江口地區航行。1988年11月朝鮮也表示同意中國船隻在朝蘇之間的圖們江水域航行。1991年中蘇籤署的《中蘇國界東段協定》第九條規定:「蘇方在與其有關方面同意中國船隻(懸掛中國國旗)可沿本協定第二條所述第三十三界點以下的圖們江(圖曼納亞河)通海往返航行。與此航行有關的具體問題將由有關各方協商解決「。

1991年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表示將尊重蘇聯與中國籤署的一切有效協議,不推翻蘇聯在中蘇邊界問題上的立場。目前在理論上中國仍可以根據1991年的《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通過圖們江,只是必須要與俄國和朝鮮進行協商。由於蘇聯人與朝鮮人一起修建的鐵路大橋橫跨在了圖們江口,加之河道窄淺及河道淤塞等問題,目前僅能通行300噸以下的小船,而且俄方僅允許季節性捕撈漁船出海,不準商業運行船隻出海。所以僅就目前而言:這條航道的利用價值仍相對有限。

相關焦點

  • 於逢春:吳大澂恢復中國圖們江出海權再探討
    關鍵詞:日本海 吳大澂 圖們江 出海權 引言 歷史回溯到公元1860年前,中國是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的沿岸國,數千年來不間斷地擁有此二海域。惟因中俄《北京條約》籤訂及其後來清朝勘界大臣成琦顢頇無能,加之沙俄強橫狡詐,中國最終喪失了日本海。
  • 中國「飛地」:一場洪水孤懸「海外」27年,距日本海僅15公裡
    在這裡沿圖們江南下15公裡就是日本海。據史料記載,防川曾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日本來到中國的必經之地,唐代的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由此傳到日本。清朝時期,沙俄強迫清政府籤訂了《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掠奪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1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 清朝末期,腐朽的清政府竟然打敗了這麼多歐洲列強
    清政府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這麼軟弱,而且在清朝末期還打敗了很多歐洲列強。我們看一下那些被清朝打敗的歐洲列強。第一個:沙俄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中期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在,在新疆無惡不作,屠殺新疆同胞。之後清政府在左宗棠的帶領下最終收復新疆。但是中間有件事就是當時沙俄佔領伊犁不願意還給我們。
  • 沙俄殺光中國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的居民,當時清政府為何不管
    1900年7月17日到7月21日,沙俄侵略者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歷史慘案,他們僅用4天時間便將在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生活的中國人屠戮殆盡,並將這些中國人的財產侵吞一空。按道理,清政府理應發難沙俄政府,要求他們交出製造慘案的劊子手,同時賠償損失。然而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清朝居然對此不聞不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 左宗棠率領的湘軍那麼厲害,為何沒能完全收復新疆
    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為了防止新疆落入俄國手裡,派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進入新疆負責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率領湘軍進入新疆後,考察軍情,採取了「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戰略,半年之後,左宗棠就收復了新疆北部大部分領土,這也表明當時左宗棠的策略得當,他所率領的湘軍也是非常有實力的。在1878年時左宗棠收復了新疆除伊犁以外的其他地區。
  • 清朝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沙俄以還遼有功自居勒索揩油
    而法國是沙俄的政治和金融盟友。法國以其強大的財政金融支持沙俄在遠東和中國的侵略擴張,沙俄則以侵略和擴張為法國在遠東和中國的資本輸出開通道路。因而在沙俄要求對日幹涉時,法國毫不猶豫地站到了沙俄一邊。而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為了能進一步擴大自己在遠東的侵略利益,不希望日本勢力過於強大;同時,德國急於從中國獲得一個海軍基地,因而對沙俄的建議表示贊同。
  • 清政府腐朽到了什麼程度?看看曾國藩一個月的工資,你就明白了
    有人可能就會問了,清朝雖說是錯過了工業革命的浪潮,致使武器裝備與入侵者有較大差距,那清政府為何不拿國庫的白銀去買國外先進的裝備呢?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清政府已經腐朽到骨子裡,國庫的銀兩早已被當權者和官員「私吞」。曾國藩工資有多少?
  • 即使沒有出海口,也不放棄日本海!中國東北借港出海怎麼做?
    即使沒有出海口,也不放棄日本海!中國東北借港出海怎麼做?大家好啊,我是球哥。而在清政府與沙俄籤訂《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之前,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等約1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仍是我國的領土。來,我們看看地圖上標註的海岸線,誰能說當時的東北沒有出海口?這裡我們就要聊一聊海參崴(wǎi),這個俄羅斯在遠東最大的港口城市。讓我們隨著鏡頭來到這裡,海參崴位於亞歐大陸東北部,阿穆爾半島最南端。
  • 不共戴天的羅剎:清朝東北各族抗擊沙俄侵略
    ——扎拉西19世紀50年代,腐朽的清政府已經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此時沙俄的侵華野心正日趨膨脹,並向清政府提出了領土要求,先後逼迫清政府籤訂了《中俄瑗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
  • 清政府到底有多腐朽?看看曾國藩一個月的工資,你就知道了
    而造成這一切的直接原因就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這使中國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浪潮,再往深了說,晚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才是使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本原因! 晚清政府的腐朽表現在各個方面,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經濟方面的腐朽才是最根源的腐朽,所以我們今天就以經濟為切入點,來看一下晚清政府究竟有多麼腐朽!
  • 外蒙古曾經是中國的 一部分,為何後來會獨立出去呢?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外蒙古一直都屬於我國,那為何後來又會獨立出去呢?相信這個問題到現在都還困擾著不少人,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導致外蒙古獨立出去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最該為外蒙古獨立負責的罪魁禍首又會是誰呢? 一、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令蒙古獨立分子的野心變得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