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始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泱泱大國被帝國主義以堅船利炮轟開國門,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實在清政府兩百多年的統治中,中國也曾強大過,「康乾盛世」就是農耕文明最後的輝煌,可惜乾隆之後,清朝由盛轉衰,一步步沒落,最終走上了末路!
而造成這一切的直接原因就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這使中國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浪潮,再往深了說,晚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才是使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本原因!
晚清政府的腐朽表現在各個方面,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經濟方面的腐朽才是最根源的腐朽,所以我們今天就以經濟為切入點,來看一下晚清政府究竟有多麼腐朽!
曾國藩的工資
晚清政府經濟腐朽的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窮」,這裡不是說某人窮,而是整個國家窮!我們以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工資為例,看看清政府的財政有多麼緊張!
據《曾國藩傳》所載:曾國藩在做七品京官時年俸僅有45兩,加上其他一些額外收入,年薪也不過135兩左右,按照當時的購買力,晚清的一兩白銀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二百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說曾國藩當時的年薪不過27000元人民幣,算下來每個月還不到三千元。
這就是晚清七品京官的真實收入,品級高的官員年薪會多一點,但從總體來看,各級官員的「工資」水平都很低!
如此微薄的收入根本無法維持官員龐大的開銷,「被逼無奈之下」,他們只得貪汙,只得搜刮民脂民膏,這又加劇了晚清政府的腐朽,二者形成了一個「死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並不在貪汙之列,他一生清廉,只拿該拿的錢,即使大權在握,掌管湘軍時,也從不中飽私囊,當時軍隊中的貪汙現象異常嚴重,單是「吃空餉」一項就能使軍隊將領「肥的流油」。
但曾國藩從不同流合汙,多餘的軍餉全部發放,因此湘軍士兵的軍餉遠高於其他軍隊,這也是湘軍戰鬥力強悍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淤泥而不染,曾國藩無愧於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那麼清政府當真就窮到如此地步,連官員的俸祿都要剋扣嗎?
政府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但從稅收來看,清政府非但不窮,而且富得流油!據《1840年——1849年的清朝財政》所載:1840年時,清政府財政收入為3.9億兩銀子;到了1843年鴉片戰爭結束時,達到了4.2億多兩白銀的財政收入!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據《明史》所載,明朝政府每年的稅收收入大概在300萬兩白銀左右,因為明朝允許以糧食抵稅,所以還有一部分稅收是糧食,但即使將全部的糧食都換算成白銀,明朝政府一年的國庫收入也不過就是2000多萬兩白銀!
而據《清史稿》所載:清朝國力最巔峰時,也就是乾隆時期,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就是4000多萬兩白銀!
也就是說,晚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竟然是乾隆時期的十倍左右!有人會說這裡面有白銀貶值的因素,但有清一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一直維持在170——220元人民幣之間,變動幅度不大,所以白銀貶值的因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從晚期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來看,清政府非但不窮,而且「富得流油」!那麼這麼多錢都去哪了?
首先,最大的一筆開銷是支付給帝國主義國家的戰爭賠款,晚清政府腐朽無能,與帝國主義國家籤訂了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而這些條約中必備的條件就是戰爭賠款。
據統計,如果將《北京條約》、《南京條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都加起來,清政府一共需要賠償的數額大概在13億兩白銀左右,這其中還不包括清政府「分期付款」所要背負的利息!
其次,還有一大筆開銷用來維持晚清統治者的奢侈生活,縱然民族危亡,縱然民不聊生,晚清統治者還要縱情享受,這其中最「傑出」的當屬晚清實際掌控者慈禧太后,為了辦六十大壽,她甚至不惜挪用海軍軍費,而其去世後陪葬品的價值竟高達數億兩白銀,幾乎抵得上晚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這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最後一部分開銷才是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花費,這其中還有一部分被各級官吏層層盤剝,落入了私人口袋。
小結:
晚清政府腐朽無能,國力衰弱,財政收入卻逐年上漲,只有一種原因能夠解釋這種現象,那就是清政府不計後果的搜刮民脂民膏,甚至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數額巨大的戰爭賠款逼的清政府「與民爭利」,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從而使得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甚至餓殍滿地,這又加重了清政府的腐朽,二者成了「死循環」,無計可解,等待清政府的唯有滅亡一途!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明史》《清史稿》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