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7年,由乾隆頒發的「禁海令」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標誌著清朝徹底地奉行閉關鎖國政策。乾隆閉關的目的,原本是怕西方商船北上,洋人深入內地,到時候恐會支持沿海地區居民已經存在的反清情緒,但是卻在陰差陽錯間,使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清朝也由此從「康乾盛世」一步步走向沒落,開啟了一段中國不堪入目的近代史。
有人可能就會問了,清朝雖說是錯過了工業革命的浪潮,致使武器裝備與入侵者有較大差距,那清政府為何不拿國庫的白銀去買國外先進的裝備呢?這個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清政府已經腐朽到骨子裡,國庫的銀兩早已被當權者和官員「私吞」。
曾國藩工資有多少?
就拿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來說,據《曾國藩傳》記載:曾國藩為七品京官年俸僅45兩銀,加諸旁入,年薪亦135兩銀。按照如今的匯率,當時的一兩白銀相當於現在的20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曾國藩入京為官時年俸祿不過才27135元人民幣,折算下來每個月還不到三千元。
這就是晚清七品官員的真實收入水平,而如此微薄的收入難以維持官員日常開銷,不得已,他們只能貪汙,也就是電視中常說的「搜刮民脂民膏」。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未在貪汙之列,他一生清廉,只拿自己應得的那一份「工資」,即使是後來掌管湘軍,他也從不像他人一樣「吃空餉」,這也是為何湘軍的戰鬥力比八旗軍更加強悍的原因。
清朝當真就這麼窮?
那麼問題來了,有著1316萬平方公裡土地的清朝,當真「窮」到了連官員的俸祿也要剋扣嗎?我們都知道,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稅收,但從清朝的數據來看,清政府不但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窮」,甚至富得流油。
據《1840年——1849年的清朝財政》所載:1840年時,清政府財政收入為3.9億兩銀子;到了1843年鴉片戰爭結束時,竟達到了4.2億多兩白銀的財政收入!這是什麼樣的一個概念?要知道,就算是在清朝最鼎盛的乾隆時期,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才四千多萬兩白銀,而遭受鴉片戰爭失敗的晚清,財政收入竟達到了乾隆時期的十倍還要多!
搜刮民脂民膏,等待清朝的只有滅亡
那麼這麼多錢究竟去哪了?首先,最大的支出是付給西方列強的「戰爭賠款」,因為清政府的無能,與列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在這些條約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戰爭賠款」。
其次,還有一大筆開銷要用來維持清朝王室的奢侈生活,這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當屬慈禧太后,為了風風光光的過完自己的六十大壽,她不惜挪用北洋海軍的軍費,使實力被公認為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而在晚清風雨飄搖之際,她去世後的陪葬品竟高達數億兩白銀!這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真實寫照。
最後一部分則是被各級官員「中飽私囊」,落入了私人口袋。在這種情況下,晚清只能與民爭利,搜刮民脂民膏,才能維持軍隊的開支,而這又加重了清政府的腐朽,二者成了「死循環」,無計可解,等待晚清唯有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