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相比其他文類,以記錄時代精神為己任的傳記文學,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方面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進一步總結科學家傳記創作與研究經驗,近日,由中國藝術院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舉辦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家傳記創作現狀及其得失」學術論壇在京舉行,20餘位專家學者、作家、出版人就相關話題展開了研討。
與會專家認為,科學家傳記創作迎來歷史最好時期,作為傳記文學的一個分支,「科學家傳記」從「寫什麼」到「怎麼寫」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形成了創作熱潮,近20年出版的科學家傳記數量有數千部之多。另一方面,傳記文學創作也存在千篇一律,缺乏個性;急就章多,缺乏精耕細作的水磨工夫;傳記作者對科學工作不了解,高水平作者缺乏;傳主選擇面窄,只關注著名科學家等問題。弘揚科學家精神,是時代賦予傳記文學的使命,要進一步拓展科學家傳記寫作的思想藝術空間,加強作者隊伍建設,健全理論評論體系。
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全展認為,當前中國傳記文學創作形成了中國國防科技科學家傳、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科學家傳、外國科學家傳和科學家影視傳記四股創作潮流。在弘揚科學家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育人精神等方面,郭久麟的《袁隆平傳》、桑逢康的《吳孟超》、王宏甲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徐光榮的《蔣新松》、葉依的《你好,鍾南山》、徐魯的《屠呦呦》等作品為科學家傳記寫作提供了典型範本。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朝全認為,科學家的一生與眾不同,在生命生活外,還具有「科學人生」的歷程。每位科學家又擁有三個世界,包括現實的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科學家傳記相比其他人物傳記,在寫作對象、主題立意和社會價值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獨特性。
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主任斯日從中國科學家傳記的源頭《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入手,分析了司馬遷在寫作中運用的多元敘事策略。她認為,科學家傳記寫作要想抵達讀者,需要在敘事手法上深入開掘。《史記》在2000多年前已將春秋時期名醫扁鵲和漢代名醫淳于意的形象塑造得「有骨肉、有血脈、有情懷」,留給後人無盡啟示。
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元珂認為,要進一步釐清「科學家」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拓展科學家傳記取材範圍,注重為社會科學家和從事基礎研究、理論研究的科學家立傳。
成立於2020年1月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目前已在傳記研究年度發展報告、傳記文獻整理、傳記批評、傳記創作、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未來將致力於學術前沿問題跟蹤、研究,為中國傳記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