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弘揚科學家精神《天大先生談治學》出版發布

2020-12-03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記者 陳曦 通訊員 趙暉)今年重陽節,天津大學以一本新書向老科學家送上祝福。為學習弘揚科學家精神,今年十月天津大學出版了《天大先生談治學》一書,於建校125年之際向科學家致敬,並激勵廣大青年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貢獻力量。

對話記錄人生,《天大先生談治學》是一本訪談類書籍,通過科學家們的講述,通過第一視角,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興學強國的執著追求。全書對餘國琮、周恆、彭一剛、王靜康、陳予恕、蘇萬華、楊恩澤7位科學家進行了細緻的訪談與記述。先生們有的談科研、有的談為師,有的談創新,在他們的娓娓道來中,充滿了對國家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對後輩的期望。餘國琮院士為兩彈一星研發重水,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卓絕努力;周恆院士對「破五唯」重建科學評價體系的深切思考;彭一剛院士對如何培養大師的中肯建議;王靜康院士對確保一次開車,不讓國家多花一分錢的執著;陳予恕院士對引導學生求實創新,報效祖國的心得;蘇萬華院士追求燃燒極致,一次又一次刷新綠色柴油機燃燒效率的奮鬥;大先生楊恩澤百歲高齡堅持科研的勤奮……他們的人生遠離喧囂與浮躁,他們用每一天踏實的工作,實現著他們的信仰——科教興國。他們用一言一行書寫了「愛國」,詮釋了科學家精神。因為責任所以執著,因為使命所以堅持,因為信仰所以忠誠。從訪談中,可以看到老一輩天大科學家傾其全部的生命能量,投入到「興學強國」的實踐中,在對於時代、家國的責任中,完成了個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老一輩科學家用自己的畢生精力與一腔熱誠,為國家、為科學砥礪耕耘。《天大先生談治學》是一本總結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文化產品。通過先生們的講述,激勵廣大青年,高校師生向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學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天大的力量。

相關連結

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去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今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說,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科技日報: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0-10/26/content_1032415.shtml

(編輯 焦德芳 陳可)

相關焦點

  • 津雲:弘揚科學家精神 《天大先生談治學》出版發布
    為弘揚科學家精神,今年十月天津大學出版了《天大先生談治學》一書,於建校125年之際向科學家致敬,並激勵廣大青年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貢獻力量。《天大先生談治學》是一本訪談類書籍,通過科學家們的講述,通過第一視角,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興學強國的執著追求。
  • 中國青年報:弘揚科學家精神 《天大先生談治學》出版發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10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胡春豔 通訊員趙暉)今年重陽節,天津大學以一本新書《天大先生談治學》向老科學家送上祝福,激勵廣大青年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貢獻力量。
  • 《天大先生談治學》出版
    原標題:《天大先生談治學》出版   今年重陽節,天津大學以一本新書向老科學家送上祝福。為學習弘揚科學家精神,今年10月天津大學出版了《天大先生談治學》一書,於建校125年之際向科學家致敬,並激勵廣大青年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貢獻力量。   《天大先生談治學》是一本訪談類書籍,通過科學家們的講述,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興學強國的執著追求。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
  •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科學家精神」叢書第一冊發布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2020年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記者29日從科技部獲悉,由科技部組織編輯出版的「科學家精神」叢書第一冊《科學家精神·愛國篇》當天在京發布。《科學家精神·愛國篇》是「科學家精神」叢書的第一冊。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傳記文學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今年9月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啟動《弘揚科學家精神優秀作品——100個故事...
    千龍網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精神,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協信息中心即日起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優秀作品—100個故事》徵集活動。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的學術詞典中沒有「跟蹤」一詞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的學術詞典中沒有「跟蹤」一詞 2020-12-11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新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動機,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氛圍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
  • 中國「科學家精神」叢書首冊《愛國篇》在北京首發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2020年「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由中國科學技術部組織編輯出版的「科學家精神叢書」,29日於北京舉行叢書第一冊《科學家精神·愛國篇》新書發布暨專家交流會。
  • 弘揚科學家精神 增強創新活力
    新疆新聞在線網9月15日消息: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我區廣大科技工作者當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不畏艱難、迎難而上,加快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為儘早採到足夠鈾礦石,他們在40多度的井下鑽出...
    鈾是製造原子彈的核心材料,有沒有鈾資源,決定著我國能不能自力更生地發展核工業。陳瑜 攝原七一一礦副礦長梁啟昌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時表示,七一一礦地質環境特殊,離地表100至150米深的主礦帶130米中段和80米中段掘出熱水,水溫55攝氏度。氣溫40多度,井巷熱氣灼人,加上有些地方通風條件不太好,人在那兒站一會兒就會腳燙得發紅、衣褲被汗浸透,何況還要出力幹活!
  • 【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貫徹五中全會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2020-12-01 17: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11月15日,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召開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座談會,進一步聽取科研人員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研作風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踐行良好作風學風的意見建議。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綿陽舉行
    胥錦成主持  弘揚科學家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  劉超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創新」擺在「十四五」時期系列規劃的首位來強調。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肩負著探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示範區的重大使命。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充分發揮在綿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既是發展所需,更是使命所系。
  • 懲治學術不端 從力戒浮躁之風開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懲治學術不端   從力戒浮躁之風開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專家解讀之一本報記者  劉垠   6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引發科研人員關注。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林慧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研經費投入、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科研論文總數等指標已位居全球領先位置,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成果不斷湧現。但科研界也存在浮誇浮躁、投機取巧的作風,以及暗流湧動的「圈子」文化。
  • 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黨日活動
    11月25日下午,中心組織黨員幹部到省科技館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主題黨日活動。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中國科協主辦的「2020中國科學家精神主題展全國巡展(山東站)」,展覽共分四個篇章:第一篇章我愛你,中國;第二篇章無限風光在險峰;第三篇章協同攻關,甘為人梯;第四篇章接力精神火炬,奮進新的長徵。展覽以大量圖片、視頻、實物資料,講述了不同歷史時期科技工作者的動人事跡和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精神追求。
  • 用科學家精神凝聚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
    科技部6月13日上午召開新聞通氣會,邀請科技部、中國科協有關負責同志對《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做情況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正向引領: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協調宣部處長孟令耘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精神植根於不同的文化,是有一定區別的。《意見》中對中國科學家精神進行了全面闡釋。」
  •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科學家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的科學家們,是如何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將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今年是華羅庚誕辰110周年,華羅庚最初只有初中畢業文憑,卻破格成為清華圖書館管理員,之後又成為教員,從劍橋訪問歸來後直接提升為教授,就是因為有更老一輩的科學家甘當人梯。後來華羅庚先生自己又當伯樂,把陳景潤從廈門調到北京來。「科學家培養年輕一代的科學家,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使命。所以,我們這一代更應該在當今社會弘揚這種甘為人梯、扶助後學的精神。」最後是要甘於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