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治學術不端 從力戒浮躁之風開始——《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

2020-11-25 中國科技新聞網

懲治學術不端   從力戒浮躁之風開始

——《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專家解讀之一

本報記者  劉垠   

圖/代小佩

「加強學風作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對於激發創新、鼓勵原創性科學貢獻、提高創新績效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6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引發科研人員關注。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林慧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研經費投入、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科研論文總數等指標已位居全球領先位置,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進步成果不斷湧現。但科研界也存在浮誇浮躁、投機取巧的作風,以及暗流湧動的「圈子」文化。

對此,《意見》旗幟鮮明地指出,要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此前,「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首次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的重視可見一斑。

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林慧坦承,我國科研環境建設相對滯後,當前科學界的浮躁浮誇之風、「圈子」文化等問題較為突出。「圈子」文化的產生,與科技資源分配製度、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以及科研組織模式密不可分。

「科研人員為獲得經費、得到獎項,需要進入一個個『圈子』,實現資源交換、利益共享,不斷提高自己的『段位』,進而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利益。」林慧稱, 「圈子」文化的影響不容小覷,不僅分散了科研人員的精力,影響科研效率和質量。更重要的是,「圈子」文化會讓科研人員迷失方向,淪為名利的追逐者,失去做科研的初心。

《意見》也強調,反對科研領域「圈子」文化。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何光喜指出,世界各國的科學共同體都有學派傳承,「圈子」文化也普遍存在,但在中國講人情、講關係的風氣可能更盛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學風建設時下最突出的問題是浮躁、浮誇,走到極端時甚至不惜弄虛作假、學術不端,這對於科研的傷害非常大。 

剎住浮躁浮誇之風

2018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196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意見》主要針對當前科技界學風不夠紮實的問題。目前,我國科研投入的量上去了,但有突破性、原始性創新意義的科技成果還較少。」何光喜分析,一方面原因是基礎研究領域的積累還不夠,另一方面就和學風不夠紮實、過於浮躁有關,科研人員不能沉下心來,圍繞某些關鍵問題啃硬骨頭、攻堅克難。

 「有些科研人員甚至為了在較短時間發表論文,只做短平快的研究,不再做原創性的研究。如此一來,迎合了某些獎項、人才計劃項目的評選要求,卻偏離了科研的正常軌道。」林慧說,新的時代更加需要弘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無私奉獻的科學家精神,這不僅是科學共同體的精神氣質,也深刻影響著全社會的精神境界。

「很多科研人員也對當前的學風不太滿意。學風不夠紮實、大家不能潛心做研究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淡薄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是我們目前最為缺乏的科學精神。」何光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研人員合理追尋自身利益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外在的短期利益導向,影響科研工作的深度和方向。

去年發布的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六成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我國科研環境較五年前改善明顯。但仍有近半數的人認為,當前我國急功近利、學風浮躁的問題比較嚴重。

「這既有部分科技工作者自身修養不足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何光喜解釋說,過去一段時間,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考核評價科研人員時習慣於數論文和項目數量,至於研究活動是不是真正解決了深刻的科學問題,都變成了次要的。

於是,一些科研人員就拼命發灌水的論文。有人則把精力放到儘量多的拿項目、拿經費,要麼是什麼項目都接,要麼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還有人專做短平快但科學價值較低的項目。那些長遠來看有科學價值的問題,由於風險大且耗時耗力,很難在短期內攻克產出成果,很多科研人員就不願意去碰。

「學風問題,表面看是科研人員作風問題,和個體的修養、道德建設有關。要對科研人員加強學風教育、宣傳,但也不能把板子全打在科研人員身上。」在何光喜看來,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還要加強科研環境的整體營造,特別是相關制度和政策的改進完善。目前正在推進的破除「四唯」、改革科技評價導向,就是很重要的工作。

何光喜強調,要給科研人員創造真正自由、寬鬆的科研環境,讓他們通過踏實、沉心地做研究,也能得到有體面、有尊嚴的物質和精神回報。同時,也要從末端加強對學術不端和不良學風的懲治。目前的監管制度、體系已經逐漸完善,下一步還是落實和懲處的力度問題。

「對於一些大腕兒的典型案例,是不是能真正做到發現一例懲處一例,並且懲處力度足夠有震懾力,不能因為某個人有什麼權威地位,就採取高舉板子輕輕打下的處理方式。」何光喜說。(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相關焦點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全文如下。
  • 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
    科學家精神、作風和學風是科技事業成敗的關鍵。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對相關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為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在航空發動機科技界大力弘揚至誠報國、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甘於奉獻、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的科研作風和學風,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向廣大航空發動機科技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一、 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11月15日,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召開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座談會,進一步聽取科研人員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研作風學風建設的重要指示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踐行良好作風學風的意見建議。
  • 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
    中新社北京6月11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力爭1年內轉變作風改進學風的各項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實施,3年內取得作風學風實質性改觀。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勇闖創新「無人區」
    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關鍵技術出現了「卡脖子」問題,需要科技工作者以更寬廣的視野、更加自覺的使命擔當,勇攀科技高峰,勇闖創新「無人區」。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我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根子在於基礎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 ...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科技部部長回應關切:沒有鐵帽子,犯了什麼...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李志民:論文一稿多投是否學術不端值得商榷
    繼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學術環境的指導意見》,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之後,近期兩辦再次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可以明顯的感覺出來,國家在治理學術不端,加強科研誠信方面持續「加碼」,體現了中央營造風清正氣的科研環境的決心
  • 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因學術不端而被判重罪入獄的科學家
    本案的特殊之處是:行為人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因學術不端而被判重罪入獄之人。此案帶來的啟示是:在預防和處理學術不端的過程中,高校與政府機構等部門需密切合作、完善法律法規、堅持程序正當原則、發揮「吹哨人」的關鍵作用,並輔以嚴厲的處罰。而這一切的背後,都需要大學自身堅守很高的道德準則。
  • 傳記文學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
    相比其他文類,以記錄時代精神為己任的傳記文學,在弘揚科學家精神方面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進一步總結科學家傳記創作與研究經驗,近日,由中國藝術院研究院傳記研究中心舉辦的「理論與方法:科學家傳記創作現狀及其得失」學術論壇在京舉行,20餘位專家學者、作家、出版人就相關話題展開了研討。
  • 學術不端行為,盤點學術不端行為的五點危害性!
    前段時間,在山東大學召開學位評定委員會,會議主要講述關於2019年下半年學士學位情況、本科的第二學位,同時審議了碩士、博士學位人員名單,最主要的是審議撤銷學術不端人員的學位,暫停相關導師招生。無獨有偶,今年學術界太多學術不端的現象出現了,簡直是學術不端年。學術不端行為,具有不可逆效應主要盤點一下學術不端行為的五點危害性第一個罪狀是「浪費學術資源」。因為你一旦造假會造成學術資源的浪費,並且使得同行浪費很多時間去驗證你的結果,最後是不能得到驗證。
  • 淨化高校學術環境的關鍵,不只是治理學術不端
    科學社會學家默頓也認為,「自我吹噓」是違背科學規範的,並認為謙虛是科學家角色基本內涵。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科學家的謙虛不僅僅是學者個人的品質,同時也是學術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科學家或學者群體的一種行為規範。 我們還可以借用默頓的說法,將謙虛上升為科學家或學者的一種精神氣質。
  • 對科技論文加大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其意義在哪裡?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卻不斷湧現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成為了社會進步的「攪屎棍」。科技論文的可信度問題不斷暴露,學術不端事件成為了老百姓茶前飯後的談資。各種「奇形怪狀」的學術不端怪象。一、一稿多投。不斷爆出的學術不端個例,其破壞力非常大。學術不端行為不僅僅破壞了老百姓對於科學的信賴和崇拜,也造成了科研人員對於國家資源和成本的浪費。近幾年,國家不斷加大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度。尤其是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懲治力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 科技日報:弘揚科學家精神《天大先生談治學》出版發布
    本站訊(記者 陳曦 通訊員 趙暉)今年重陽節,天津大學以一本新書向老科學家送上祝福。為學習弘揚科學家精神,今年十月天津大學出版了《天大先生談治學》一書,於建校125年之際向科學家致敬,並激勵廣大青年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貢獻力量。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的學術詞典中沒有「跟蹤」一詞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的學術詞典中沒有「跟蹤」一詞 2020-12-11 11: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淺談學術造假的認識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科學研究和學術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居世界第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逐步增長,湧現了大批專家學者等。但是少數人員的學術不端問題仍有發生,比如,論文抄襲、論文造假等。2019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弘揚科學精神,建設創新文化,共同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再次被強調。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新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動機,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氛圍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