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20-12-06 中華網科技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科學家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等系列重要會議,廣泛聽取各領域人士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並以高遠的歷史站位、寬廣的國際視野、深邃的戰略眼光,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中長期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重大問題提供了重要遵循。本版今天刊發兩篇文章,聚焦弘揚科學家精神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在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科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大國重器,令中國人民挺直腰杆;高鐵、跨海大橋等基礎設施,夯實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石;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助推中國技術創新由「跟跑」向「並跑」轉變,並逐漸向「領跑」發起衝擊。這些輝煌成就背後,凝結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心血,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精神品質得以彰顯、傳承和發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匯、彼此影響,我們在內外環境上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從內部看,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前景向好,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必須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創新成果;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從外部看,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前夜,科技競爭愈加激烈,各國在能源與資源、信息網絡、新材料、醫藥健康等研究領域持續發力,期望通過重大科技突破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產生巨大衝擊,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可以預見,未來科技發展將呈現競爭與合作共存、自主創新與開放融合併行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讓科學技術更好服務國家發展需要,推動我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並通過營造科學氛圍和科學環境,在全社會集聚起不懈攀登的力量,實現科學精神的代際傳承,助力科技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弘揚科學家精神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倡導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今天的中國處在科技發展最好的時期,今天的中國是做科學研究最好的地方,今天的中國是對科技創新需求最強烈的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破除束縛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瓶頸,著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點堵點。除了天時地利,要想在世界科技發展浪潮中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在於人,在於科技工作者自身對科學研究的價值追求。2019年我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專利申請量達5.899萬件,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但其中真正能轉化為國民經濟發展動力的有價值的專利仍然較少。專利的商業轉化率和長期續費的發明專利,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較大差距,這折射出我國的科學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度還不夠,其根源在於評價體系的價值取向以及原始創新能力與創新質量等存在問題。對此,科技工作者應保持清醒認識,腳踏實地、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堅持重大需求導向和重大科學問題導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服務國家需要、引領時代發展中展現科學研究的價值。

應當認識到,科學研究有其自身規律,特別是一些基礎研究投入大、周期長,甚至從成果誕生到得到廣泛認可,需要經受很長時間考驗。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不被熱點左右、不因難點退縮,堅持不懈、久久為功。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賴因哈德·根澤爾與同事堅持探索幾十年,致力於更好、更精確的實驗,為研究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無論是否得到諾獎,都不曾改變根澤爾持續探索的恆心。做研究就要有這樣的精神,真正紮根在有價值的研究領域,不斷激發創新活力、矢志作出不負時代的創新貢獻。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將育人作為重要職責,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國家科技發展的未來,他們正處於人生中體力與精力最充沛的時期,也是最具創造活力的時期,有潛力、有能力創造出重大科技成果。但青年科學家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資深科學家要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以大師孕育未來大師」,做好青年科學家的引路人。201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振義院士,不僅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為人類健康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培養了陳竺、陳賽娟、陳國強三位院士,創造了「一門四院士」的佳話。王振義院士90多歲高齡仍然堅持與學生探討、分析臨床上遇到的疑難病例,受惠的學生不勝枚舉,其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堪稱楷模。我們要弘揚和傳承這種育人精神,為中國科學事業薪火相傳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大學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大學時期是青年開啟科學探索道路的起步階段,這一時期接受的教育,形成的學習習慣、研究理念與方法對未來從事科學研究影響深遠。近年來,教育部響應國家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實施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和推動基礎學科、交叉學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除學校層面設立教學試點特區、完善專業培養計劃、優化課程設置,創新人才培養的真正落地更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教研相長。因此,應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熱愛講臺、熱愛課堂,把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第一職責,在培養青年學生學術志趣上發揮更大作用,鼓勵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的本科生到實驗室參與研究,引領更多有潛力的優秀學子走上學術發展道路。

弘揚科學家精神,就要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科學普及,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理解科學的環境。國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是孕育科技革命的基礎土壤。例如,16世紀中葉開始,英國民間就掀起學習歐洲大陸科學成果的風潮。民間的科學思想傳播,為18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埋下了伏筆。目前,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前夜,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產業新業態,同時也在改變經濟社會的運行方式與人們的生活方式。要想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取得先機,國民科學素質的整體提升不可或缺。有關研究顯示,在世界創新型國家發展過程中,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達10%後,創新實力、人才培養才能達到相應水平,為創新發展提供持續支撐。據統計,2018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8.47%,比2015年提高了近2.3%,但這一數據相比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依然差距較大,且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公民科學素質存在很大差異。

未成年人是科普的重點對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主動走向基礎教育,為基礎教育師生授課、做講座,是培養未成年人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等專家的發聲,對大眾正確認識新冠肺炎、配合做好疫情防控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這讓我們充分意識到科學家在引導科學風尚上的權威性以及科學普及所能夠企及的高度。面向未來,應創新有效機制,擴大主體參與範圍,進一步探索發揮組織優勢與宣傳優勢的有效路徑,為人民群眾科學素質整體提升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丁奎嶺,系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用科學家精神凝聚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動力
    科技部6月13日上午召開新聞通氣會,邀請科技部、中國科協有關負責同志對《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做情況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正向引領: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協調宣部處長孟令耘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不同國家的科學家精神植根於不同的文化,是有一定區別的。《意見》中對中國科學家精神進行了全面闡釋。」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新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動機,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氛圍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全文如下。
  • 全面深入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原標題:全面深入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強調,要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資料圖片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專欄,刊登科學家的故事。其中,既有為祖國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期待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匯聚建設科技強國的精神力量。
  •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勵機制,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我國是技能人才大國,也是製造業大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
  • 科技日報:弘揚科學家精神《天大先生談治學》出版發布
    本站訊(記者 陳曦 通訊員 趙暉)今年重陽節,天津大學以一本新書向老科學家送上祝福。為學習弘揚科學家精神,今年十月天津大學出版了《天大先生談治學》一書,於建校125年之際向科學家致敬,並激勵廣大青年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程中貢獻力量。
  • 懷進鵬講專題黨課:凝心聚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7月17日,根據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統一部署,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圍繞「強化政治機關意識,走好第一方陣」,以「牢記使命、堅定創新自信、凝心聚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為題,為科協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黨員、幹部講專題黨課。
  • 科技強國建設之路:中國與世界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中國科學院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後,把開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重大戰略研究」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及時部署,集中圍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路徑問題、科技問題、政策問題等,精心組織高水平專家、學者開展持續深入研究,目的是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出謀劃策,提供科學、前瞻、及時、權威的諮詢意見和建議,並以一部立足國家層面
  • 強化創新引領 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強化創新引領 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2020-06-01 11:06:01來源:太湖明珠網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給袁隆平、鍾南山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張伯禮在座談會上說,科技創新要為國所用。今年2月,張伯禮和他的研究團隊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科技部等部門對新冠病毒應急科技攻關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花數十年時間建成的多個國家醫學重點實驗室在疫情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在迅速確認病患「輕轉重」的核心治療指標、結合臨床現象研究病毒症狀和發病規律、及時篩選可用藥品、開展新藥研發工作等方面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科學抗疫。
  • 「三步走」戰略: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作者:李 倫  在前不久同時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偉大號召,對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了總動員。
  • 傳記文學如何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今年9月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華中農大科技...
    水產學院副院長高澤霞教授表示,要努力對標世界一流大學,鼓勵開展交叉研究,培養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水產從業人員和科技工作者,讓中國人吃上健康、優質的活魚。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梁偉軍教授表示,要深切領悟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時代意涵,把建設科技強國作為重大使命,把培養創新型人才作為首要職責,把產出原創性成果作為矢志追求,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價值目標,把引領社會道德風尚作為職業操守。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綿陽舉行
    劉超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創新」擺在「十四五」時期系列規劃的首位來強調。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肩負著探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示範區的重大使命。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充分發揮在綿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既是發展所需,更是使命所系。
  •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擘畫
    原標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擘畫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軍事領域從來就是一個技術競爭最激烈、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
  • 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一些工藝水平在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瓷器、絲綢、家具等精美製品和許多龐大壯觀的工程建造,都離不開勞動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詩經》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時精益求精、反覆琢磨的工作態度。
  • 習近平: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鬥
    發揮各地在創新發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形成國家科技創新合力十分重要。要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規劃,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若干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第五,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丨古人類基因密碼破譯者付巧妹:她的腳步...
    編者按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為繼承這份彌足珍貴的財富,中國科協與人民日報合作,開設「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專欄,刊登科學家的故事。其中,既有為祖國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期待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匯聚建設科技強國的精神力量。古DNA研究,我們沒有落在後面。
  • 中國「科學家精神」叢書首冊《愛國篇》在北京首發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2020年「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由中國科學技術部組織編輯出版的「科學家精神叢書」,29日於北京舉行叢書第一冊《科學家精神·愛國篇》新書發布暨專家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