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購買的地攤貨,經專家掌眼後,搖身變為價值15萬元的「晚清精品瓷器」;5元買來的工藝品被鑑定是「翡翠」……想拿出來拍賣?先交1萬多的「展示費」。
藝術品投資在給人帶來豐厚回報的同時,造假、售假、拍假現象已愈演愈烈。昨日,記者實地探訪了武漢古今通寶公司,該公司通過開具鑑定證書、製作拍賣圖冊等手段賺取暴利。
案例
子虛烏有的偽幣專家估價90萬元
前不久,經人推薦,在荊州務農的王先明(化名)帶著一枚鏽跡斑斑的「家傳」錢幣,來到武漢一家知名鑑定公司。該公司鑑定專家看過後,認定該錢幣是晚清發行的罕見「金幣」,估價90萬元。
該公司給王先明的「金幣」開具了鑑定證書,並承諾讓「金幣」上拍賣會,「保底價90萬元賣出去。」在繳納了9000元的相關費用後,老王帶著這一驚天喜訊,心滿意足地趕回了老家。
王先明的一位遠房親戚得知此事後,與武漢一位從事古玩收藏三十年的行家取得聯繫.。這位行家看過錢幣後,一直默不作聲。當王先明拿出鑑定證書時,該業內人士覺得十分「眼熟」。
幾天前,記者通過電話與前往荊州鑑定的這位行家取得了聯繫,但對方一直十分猶豫,「9000元很可能是老人家今年務農的收入,他們這樣幹太過分,太沒良心了,我實在是看不過去。」
「我只看了一眼,就可以斷定這枚錢幣是假的。」該人士稱,該幣「翻砂」跡象十分明顯,這是古錢造假中採取的十分粗陋的手法,稍有經驗的藏家都能分辨,成批的造價成本也就幾元錢。「另外,這種錢幣只生產過銀幣,我玩了30年古錢,第一次聽說還有"金幣"。」
但從始至終,這位行家都未告知老人真相,「我怕他受不了打擊。」對於是哪家鑑定公司為王先明做的鑑定,該行家雖然一直不願意點明,但其告知的地點直指武漢古今通寶公司。
據了解,「古今通寶」對外界的宣傳定位是「國際化的文化藝術品投資集團」,集鑑定、保管、展覽、銷售、拍賣、交流諸多功能於一體。古今通寶總部位於廣州,在武漢、重慶、太原、福州、長沙等9座城市都有分公司。
記者調查
鑑定公司步步設局引君入甕
昨日,記者拿著在地攤上花100元買來的一口小瓷盆,來到武漢古今通寶公司一探究竟。沒想到,這口不起眼的小瓷盆竟被專家估價15萬。該公司工作人員稱,想要成功「拍賣」,先得交納一筆費用。
探訪:一樓設上千平米展廳
昨日上午,記者在漢口昊博古玩城樓下的地攤上,花100元購買了一口巴掌大小的瓷盆,瓷盆側面有著一行很不規整的「永樂年制」字跡,很一般的仿品,商販稱,「大熱天生意不好,進價給你的」。而另一款外表顏色豔麗的瓷罐,底部有「大清光緒年制」字樣,是市場內一商家對外展示的「工藝品」,標價800元銷售,被記者臨時借用。
隨後,記者來到位於澳門路口的武漢古今通寶公司。工作人員統一著裝,僅一樓就配備有兩名保安,還有專業的報警系統。大廳內,一位國家級古玩專家的宣傳畫放在十分明顯的位置。
該公司有三層樓,每層功能、格局不一,僅一樓就有過千平米的展廳,專用的玻璃展櫃內,展示有各類瓷器、玉器數百件,件件標價不菲。二樓除了字畫、十字繡展廳外,還有與銀行類似的專業保管庫房、可容納百人的拍賣廳。
簡單登記後,前臺工作人員叫來一名姓王的業務經理。得知記者是衝著宣傳畫上的專家而來,王經理將記者引至洽談區等待。在周邊的三個洽談區,前來鑑定藏品的藏友正與其他工作人員交談。
5分鐘後,王經理說,指定的專家已經外出,只能找其他專家鑑定。「公司有5位專家,都是"中博"的專業人士,但都在忙,還要等一會。」等待期間,隔壁操外地口音的兩名男子與工作人員發生不快,「你們當初說是現金收購的,現在卻是放在這裡賣。」他們帶來了一幅十字繡,兩人商量後決定帶回。
20分鐘後,在王經理的帶領下,記者前往財務室交了400元鑑定費(200元一件)後,終於見到鑑定專家。
鑑定:專家連稱「好東西」
在二樓一間擺設講究的鑑定室,一位姓楊的鑑定師及一旁做記錄員的女工作人員接待了記者,王經理一直現場陪同。鑑定師的桌案上,擺放著白手套、放大鏡等各類鑑定工具。
「是家裡傳下來的吧。」鑑定師主動開口,招呼記者坐下。專家接過小瓷盆,用手掂量一番後說,雖然瓷盆上標註的是明永樂年間的款,但並不是永樂年所產,他十分肯定地說:「是晚清仿明代的瓷器」,並將此盆定名為「青花花卉紋瓷盆」,吩咐一旁的工作人員記錄在冊。
專家進一步解釋,「釉面還是不錯的,花紋也是典型的明代風格,但裡層的胚胎質地不行,屬於民窯瓷器,是後代仿製前朝的。雖然如此,還是有收藏價值。」
看到記者隨後拿出的瓷罐,專家嘖嘖感嘆,連稱「好東西」。在看過瓶底的落款「大清道光年制」後,他稱該瓷器年代為清末民初。對於瓷器底部「大清道光年制」的落款,是否證明為官窯的詢問,這位專家稱,「當時許多瓷器廠都是"官辦民制",雖不是真正的官窯,但用現在的話說是準官窯。」
見記者有點失望,他補充說,該瓷器造型獨特,雖然市面上並不少見,但如此大件、保存完好的十分少見,雖然年代不及瓷盆,但價值要比前者高許多。他將該瓷器定名為「粉彩花鳥紋帶蓋冬瓜罐」。
兩件「地攤貨」,經過專家3分鐘的鑑賞後,甚至未藉助任何鑑定工具的情況下,就將其定為晚清和清末民初的寶貝。當記者詢問價格時,專家稱,「會由估價部門的工作人員給出。」
估價:百元地攤貨估價15萬
在王經理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於三樓的一間小辦公室。不久後,該公司估價部門周總拿著一份「專家鑑定單」走了進來。他為瓷盆估價15萬元,瓷罐估價30萬元。
「這只是根據市場行情,給出的最低估價。」周總補充,如果放在拍賣場上,翻上好幾倍不成問題。
為了打消記者的疑慮,他指著由王經理拿來的一本拍賣圖冊稱,公司下屬的拍賣公司去年在香港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拍出一款乾隆年間的官窯瓷瓶,「估價為300萬,結果不到10分鐘的時間以600多萬元成交」。
讓記者覺得十分不嚴謹的是,該公司幾乎人人都是專家。記者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塊「玉佛」請周總把關,他稱「這是一塊翡翠,"水頭"不是很好,但可以值數百元。」待周總離去後,記者又拿出一紅木筆筒請王經理把關,他給出的結論是,雖年代不會早於清代,但市場價可值一兩萬元,「平時看得多,跟專家接觸多了,自然看得出來。」
實際上,「玉佛」是記者三年前從街邊的一個工藝品攤上花5元錢購買的。紅木筆筒是在上星期在一家禮品店購得,價值數百元。
拍賣:先收上萬元「展示費」
收取數百元的鑑定費,只是一個開始。
「如果有證書,藏品肯定更有說服力。」王經理拿出一本鑑定證書的樣本強調,該證書由北京一家具有國家文物鑑定資質的權威公司開具,「全國通用,也很管用,價格2000元。」
王經理說,如果想將藏品出手,每年八月,公司都會在香港舉行大型拍賣會,可將記者的藏品上拍,不過現在藏品徵集工作已經結束了,只能到香港進行展示,「我們很多拍品就是展示期間被買走的。」
為何在香港而非內地拍賣?王經理的解釋是,香港各地買家齊聚,購買力更強。藏品送到香港展示的費用為1.3萬元/件,「這是公司統一價格。」
他說,費用包含圖冊費、宣傳費、過關費用等等。拍賣成功後,公司僅收取成交價10%的佣金。
記者質疑道,如果拍不出去豈不倒貼?而且拍賣會遠在香港,上不上拍並不知情。對此,王經理稱,拍賣現場全程會有錄像拍攝,然後回寄給客戶。他同時強調,往年該公司舉辦的拍賣會,成交率在40%至50%。」
見記者仍嫌價格太高,王經理又提供了另一種方案。該公司有9家分公司,基本每家公司每個月都有兩場全國藏品巡展,前期費用十分划算,只需5000元/件。待藏品成交後,收取成交金額15%作為佣金。
內幕
證書是廢紙拍賣90%流拍
昨日,記者先後致電江城多位收藏人士、拍賣公司負責人。
對於該公司出具的鑑定證書的含金量,武漢一位藏界大佬稱,圈子內的人根本就沒有人認同,「收藏玩的是藏品,並不是那個證書,這樣的證書武漢不少從事鑑定的人都可以開。」這樣的證書,在他們眼裡就如廢紙一般,「更不會有拍賣公司認證書的。」
「拍賣只是幌子,90%都流拍了。」武漢一家拍賣公司負責人說,據他所知,「古今通寶」在香港的拍賣會確實不假,但流拍率達到90%。大多拍賣公司前期都不會收取費用,「他們就是靠前期的費用賺錢。」
一名古玩商人說,「古今通寶」在武漢四五年來一直生意紅火,不知情的藏家中招的比比皆是。另外,很大一部分涉及收藏的人,都做著一夜暴富的夢,明知對方底細,還是願意拿藏品去鑑定,開具證書,讓該公司上拍,「瞎貓碰上死耗子,萬一拍出去了,就能大大賺上一筆。這已形成一種病態循環。」
業內揭秘
制假、售假、拍假已成產業鏈
近年來,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早已遠超股票、房地產,成為最火的投資領域之一。由此衍生的古玩鑑定機構、鑑寶類電視節目越來越多。而古玩造假、售假、拍假也愈演愈烈。
「古玩不打假,拍賣公司可不用對藏品的真假負責,是最大的弊病。」一位藏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幾乎所有的拍賣會,附印在拍賣圖冊上的拍賣須知都會註明,拍賣公司在儘自己能力後,不會對拍品的真假負責。「盡沒盡責誰知道?」他說,「古玩不打假」只是民間說法,在這一領域法律不應缺失。「畢竟大家玩的是收藏,而不是心跳和冒險。」
國外的鑑定師在數次錯誤地鑑定藏品後,業內都會永久封殺。而在國內這似乎行不通,往往一句「看走眼」就可以推掉責任。
一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表示,「拍賣吃的是碗良心飯,你不要信譽,不要臉,想怎麼玩都可以。」他說,藝術品收藏一直就有「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說法。在如此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誰敢保證贗品、高仿品不會流入市場。
該負責人算了一筆帳,他所知道的一家本地拍賣公司,一次上拍藏品多達2000件,就以該公司收取的單件最低「相關費用」1000元來計算,一次拍賣會下來,即使未拍出一件拍品,也有一筆龐大的收入。
專家鑑定失誤不負法律責任
制假、售假、拍假這一鏈條中,「專家鑑定」成為十分關鍵的一環。目前的現實是,光環籠罩下的專家已越來越不被人信任。去年,「金縷玉衣」和「漢代玉凳」等國家級專家參與的鑑寶醜聞,更是令人不願意再相信專家。
記者在暗訪「古今通寶」時了解到,該公司工作人員稱,所邀請的鑑定專家來自「北京中博」,均是具備鑑定資質的名家。記者了解到,該公司不少專家都是在全國各地「趕場」的專家,除了少部分「有頭有臉」外,大多並不知名。
「鑑定失誤不需負任何法律責任,專家為賺取勞務費信口開河,是常有的事。」有業內人士表示,很多時候專家名氣大,頭銜多,但實力並不一定比藏家強,「書本理論知識誰都會看,實際上手的物件,專家不一定有藏家多。」
律師說法
「法規滯後,消費者難佔便宜」
北京德恆(武漢)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亞軍表示,藝術品投資屬於特殊行業,消費者在認為上當受騙時,卻往往並不在《消保法》的保護範圍。但作為有資質出具鑑定證書的機構,在不謹慎、未盡責的情況下胡亂出具證書,甚至將其作為一種斂財手段,主管部門應吊銷其資質。
對於消費者維權,武漢一家拍賣公司負責人則稱,在目前的相關規定、條款下,消費者往往都佔不到便宜,「媒體也已多次介入曝光,但照樣愈演愈烈。」
他一再強調「做拍賣是吃良心飯」,同時他也承認,目前的拍賣條款及法律已明顯滯後,亟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