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2020-12-09 文眼看世界

1

其人

亞里斯多德,生活於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圖的學生,跟隨柏拉圖學習了20年,但卻並沒有按照柏拉圖的思想走,他說,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柏拉圖拋棄了自然哲學,而亞里斯多德又撿了起來。以前的哲學家主要是解決問題,不建立體系。但到了亞里斯多德這,不僅解決問題,而且建立了體系。亞里斯多德可謂西方哲學歷史中,學說最為全面最為系統的一位,完全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

以前人們只討論哲學,而亞里斯多德之後,科學和邏輯學從哲學中獨立了出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由於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宇宙的最高存在,要追求事物的普遍性,因此建立的思想必須得自圓其說。但亞里斯多德的人生坎坷,完全沒有像他老師柏拉圖那樣的人生待遇,因此他的很多學說都遺失了,無法自圓其說。

據說他的著作當時多達1000多卷,但留傳下來的只有47卷,真的是太可惜了,但就是這47卷,也幾乎囊括了哲學、邏輯學、自然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幾乎把當時所有的知識都給談論了遍。目前留存的有《工具論》、《論靈魂》、《形上學》、《物理學》、《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詩學》。

2

其行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很少用推理和演繹,而是相反,他從經驗和日常生活入手,非常思辨地揭示了人們感覺中的一些哲學要素。更為重要的是,他把科學從哲學中獨立了出來。

現在,我們認為科學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一種技術和手段,但在古希臘,人們並不這麼看,他們認為大自然是神聖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來自大自然的恩賜。認識自然的本性,是人的最高使命和境界。但到了亞里斯多德這,知識變為了一種實用,一種求知的渴望,一種具體的實用技能。而哲學要被單獨而神聖地對待。

由於人對宇宙好奇,所以才去探索。他說,知識都有目的,但唯獨哲學沒有任何目的,它是最自由的學問。哲學要超越現實,它沒有實際的功用。

這裡,亞里斯多德的貢獻在於,為後來的科學奠定了基礎,開闢了道理。由此,西方文明開始了一段長達上千年一直延續至今的科學認識世界之路。而哲學很多時候到時被束之高閣了。

由於重視邏輯,他還創立了形式邏輯,把邏輯看做是認識自然世界的工具。柏拉圖認為世界有兩個,一個是感覺世界,一個是理念世界,所有的感覺都是為了理念做準備。理念是本質,感覺是現象。這就是哲學中著名的個別與一般、感性與理性、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關係論證。而運用邏輯,亞里斯多德把這些對立甚至模糊的抽象概念,變得更加清晰和不再對立。

3

知識劃分

亞里斯多德把知識分為三種:理論知識、實踐知識和創新知識。

第一種即自然科學,第二種即倫理學、政治學和社會經濟學的綜合,第三種是詩學,通過人心靈的創新而來。

通過對知識的精細劃分,亞里斯多德把人的思維從具象提升到了抽象,即從一開始的直覺經驗過度提升到了純粹的思維演繹論證。由於這個提升,後來出現了數學和幾何學。從事這些的科學家都非常重視數理邏輯和演繹推理。比如著名的哲學家帕斯卡爾、笛卡爾、牛頓、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等。

為何當時的哲學會非常重視數學和幾何學呢?因為正是數學和幾何學中所展示出的演繹推理,直觀數理,讓哲學與數學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由此推動著西方哲學進一步向物理學、非歐幾何和現代化學發展提升。

據說,柏拉圖也非常重視幾何學,在他創辦的雅典學院門口,曾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準入內」。可見幾何學在古希臘時期的受歡迎受重視程度。

4

其思

亞里斯多德認為萬事萬物的發展其背後都有一個根本的動因,即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比如一塊石頭,它的存在原因首先來自大山,大山又來自礦物的堆積,礦物又來自地球億萬年的進化,地球又來自宇宙的數萬億年的更長時間的進化,但宇宙又來自哪裡呢?這樣不停追問下去的話,就沒有一個頭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存在著一個最開始最原始的推動事物發展存在的動因。亞里斯多德把這個動因叫第一性原理,並把它分為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所為因四種。

質料因就是構成事物的材料,比如桌子由木頭構成,宇宙的構成質料是水、火、土、氣,以及其他元素物質;形式因就是事物的內在和外在形式,比如質量、形狀、顏色、氣味等;動力因就是讓事物開始運動的那個最初的東西,動力因是事物的根本原因。離開了動力因,事物就無法存在和生成;所為因是指事物都有目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它總有一定的目標和目的。比如太陽的存在是為了散發光和熱,植物的根向下是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葉子向上是為了吸收陽光和熱量。

亞裡士多指出,無論是自然物還是人的技術物,都要追求好,追求善。二者唯一的區別就是,自然物是自發而為的,不加謀劃和思慮的,表現為自發和諧的運動;而技術物是經過人的意識和理性選擇並藉助於工具中介來實現其目的的。

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的動力來自宇宙本身,自己是自己的動力,宇宙自身就有一種動力,促使萬物生發。蘇格拉底認為推動宇宙萬物生發的是一種善,一種世界秩序。而亞里斯多德覺得他們說的都不全對,他認為構成萬物生發的原因不止一種,而是有很多種。這多種原因在動態中發展,在互相碰撞的化學反應中生發演化。

5

潛能與實現

在亞里斯多德那裡,潛能被看做一種能力、能量,是事物的存在狀態,具有能實現其本質和目的的潛在力量,但這種能量或力量只是潛在的,還沒有實現出來。事物要想生發,必須依靠外部力量,靠自身無法實現。

實現是指通過活動獲得自己的本質。實現即現實,或在現實中存在,或表達為目的和存在意願的達成。

如果把事物分為質料和形式,那潛能代表質料,形式則代表實現。質料一旦獲得自己的形式,就實現和表現出來,成為一種現實的存在。由此,亞里斯多德解決了本體論和認識論的一個難題,即現實世界的事物是如何產生的問題。本體論認為世界是絕對靜止不動的,而宇宙變化論認為世界是一直變化無常的,二者雖然都切中了事物發展的部分本質,但都存在著一些難以辯駁的悖論和漏洞。

亞里斯多德中和了前人的學說,他認為事物的生成是一個從潛能到實現的逐步發展過程,從質料到形式,從潛在到現實,事物是通過時間的逐步累積和邏輯推演同時進行的。這為後來的認識論打開了新的視角,為動態認識世界提供了思想基礎。

如果沒有亞里斯多德,我們對宇宙和世界的認識,尤其是科學,可能要晚上很多年。

相關焦點

  • 亞里斯多德: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從十七歲開始,亞里斯多德就進入柏拉圖學園,追隨老師達二十年之久。由於他勤奮刻苦,涉獵廣泛,很受老師的看重。柏拉圖曾經幽默地說:「這個學園由兩部分組成,其餘所有的學生僅僅構成了學園的身體,亞里斯多德則是它的腦袋。」
  • 【每日一面 11.22】結構化:「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小書匠解析】亞里斯多德非常尊敬他的老師柏拉圖,然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亞里斯多德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堅決地批評老師的缺點和錯誤,毫不掩飾自己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與老師的嚴重分歧,很多人指責他背叛了老師,於是有了這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 面試真題解析:「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對此你有何認識?
    【張旻講面試】亞里斯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016年6月22日內蒙古公務員面試題】【準確審題】出題意圖: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論證的能力。題目分析:本題是觀點分析題。
  • 劉文生: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作者|劉文生李鎮西老師在第一次授課《民主與教育》結束後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的作業:你對李老師的講課有什麼質疑,或不同的看法嗎?我想他設計這道題目的初衷就是為了讓我們不要一味信奉他的權威,聽從他的話,自己要學會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個性見解,要有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在人類文明歷史的偉大進程中,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亞里斯多德從17歲時就開始進入師門,跟隨著柏拉圖長達20年之久。亞里斯多德對他的老師柏拉圖是非常敬仰的,他們師徒二人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對後世影響深刻
    在兩位先哲智者的影響下,亞里斯多德取得重大成就 作為古希臘城邦時期,智者群體的重要代表之一,亞里斯多德的成就,可以說具有承前啟後的偉大意義。
  • 亞里斯多德:愛吾師,更愛真理
    即便是橫掃亞非歐的亞歷山大大帝,每到一處陌生的地方,採集到稀奇的物品,他也忘不了快馬加鞭送給遠在家鄉的他的老師——亞里斯多德。而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學說與其老師柏拉圖相左,被人質疑是「欺師滅祖」,他回答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也反映了他對老師的愛戴與尊敬。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教師就是階梯上的指路人。教師這個職業,從古至今都有著十分崇高的社會地位,古代的夫子、先生、師父等等都是對教師的尊稱敬呼。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學生尊重自己的老師,是老師的幸事!但是,在真理面前,真理才是至高無上的,是所有人尊重的,教育不是師雲亦云,不是指鹿為馬,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 故事:亞里斯多德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名言裡的老師是誰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名言的背後是兩位偉大科學家的師徒情誼。老師是大哲學家柏拉圖,學生是有百科全書美譽的古希臘大科學家亞里斯多德。雅典學院亞里斯多德是這樣敘述這段師生情誼的:要談我自己的故事,首先得介紹一下我的老師柏拉圖。
  • 施風雅: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一個理論如果錯誤,按照錯誤理論搞,就誤人誤己,會遇到越來越多的麻煩,對科學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 亞里斯多德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由二者對於詩與藝術的起源問題的認識可以看出,柏拉圖的詩學觀念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上的,認為詩與藝術來源於不真實的世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他的理念,否認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而亞力士多德則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更肯定了模仿它的藝術的真實性,二者的分歧在於「理念」、「現實世界」的真實性的不同認識上,由此在詩或藝術對現實的關係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從禮儀上來說,對人謙讓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學生對老師就更要謙讓。孔子本人就是謙讓的典範,他的高足子貢曾讚揚自己的老師「溫、良、恭、儉、讓」。然而面對行仁德的時候,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這就是面對著「行仁」之事,不後讓於師。這說明「行仁」是當務之急,君子是以「仁」為己任的,雖然面對老師也無所迴避,應當勇往直前而為之。
  • 9月10日:老師辛苦了——吾愛吾師 吾更愛真理
    而這不僅關係到教師社會地位,更關係到國家人才制度、創新發展,乃至整個國家民族未來的命運。【詳細】  微言大義:  @鄧丶伊丶個人:老師辛苦了!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亞里斯多德打17歲起就跟隨其師柏拉圖學習,時間長達20年之久。
  • 梁啓超: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
    這一回,康有為把自己以孔學、佛學和宋明理學為體,陸王心學和西學為用的思想體系更詳細地和梁啓超進行了說明,梁啓超深受震撼,當即決定投入康有為的門下。   但也正因這些改變,讓舊時代走出的他,沒有成為落伍退化的遺老遺少,在不同時代,都對中國的思想啟蒙和青年培養有所貢獻,成為推動中國創新的進步力量,而促成這一切的深層理由,正是他內心對於真理,對於真實的追求。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名言,在梁啓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踐行。
  • 安哥銳評 期待中國學人都能說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期待中國學人都能說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中國長安網
  • 怎麼讀|「吾師」與「真理」,你愛哪一個?
    怎樣理解亞里斯多德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提示:spell:拼寫,導致,咒語,魅力teacher:老師cheater:騙子truth:真相,真理choose:選擇「再說英文 truth(真理·真相)的讀音,與 choose(選擇)的讀音實在難以區分,念起來都酷似漢字「處死」二字的發音。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南傳大藏經》閱後三
    通過這次閱藏,使我更堅定了佛出人間,佛教在人間的信念。因為從經藏中可以看到人間比丘——佛陀及其弟子們,每天著衣、託缽、乞食、說法、度眾、修定、教化眾生,處理自己、僧團乃至民眾、社會、種族、國家等等一系列的瑣碎日常生活事務。     當然,佛陀有三身,佛是三界導師,佛以化身示現在人間做比丘,這是我閱讀《南傳大藏經》時會提醒自己的地方。
  •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誰都是朋友,實質對誰都不是朋友
    也許是曾經的某個時候,一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讓你第一次認識亞里斯多德這個人物。當然了,作為古希臘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亞里斯多德無疑是一顆最耀眼的明星。就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恩格斯都稱亞里斯多德為「古代的黑格爾」,毫無疑問,亞里斯多德確實堪稱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除了在哲學方面,亞里斯多德對後世影響巨大之外,其在文學、經濟學、美學、邏輯學、修辭學等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多多少少的貢獻。因此,亞里斯多德也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全才」,就連馬克思都為其才華所折服,稱其為「古希臘最博學多才的人」。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堅定的唯物主義戰士範縝(南齊故事五)
    但其實中國古代也是有各種思想碰撞的,比如今天提到的範縝,就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為了維護真理,寧願放棄自己的利益,非常值得尊敬。落到床褥之上的好比是殿下您,落到糞坑裡的就是我了。雖然我們之間貴賤迥異,但因果報應究竟在何處呢?」蕭子良聽後,無言以對。範縝又寫了《神滅論》,他認為:「形體,是精神的本質;精神則是形體的表現和產物。精神對於形體來說,就好像鋒刃與刀,從未聽說過有刀失而刃在的道理。那麼,怎麼會有形體消亡了而精神卻還存在的事情呢?」這理論一提出,朝廷上下一片譁然,屢加詰難,最終也沒能使範縝屈服。
  •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著作等身,內容系統、廣泛和豐富,並是古希臘美學的集大成者,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人。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在「柏拉圖學園」學習20年,他對自己的老師充滿崇敬之情,但是,亞里斯多德不盲目崇拜老師,他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亞里斯多德出於對事實的尊重和力求簡明透徹的理解,他發現柏拉圖的理論存在著矛盾與混亂。
  • 原創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靜思傳習錄》170-1)
    有誰肯指教我,並反覆開導,心生同情,唯恐不能把我引入學問的正途的呢?天下之愛我者,沒有誰比得上少宰您那麼深那麼真啊。我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對於「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孔子很是擔憂,而世上的學者們稍稍掌握了一點訓詁知識,就自以為知道學問了,不再去深入探究,真是可悲啊!道必須體驗後才能有所見,不是見道之後再去做體驗的功夫,道必須經過學習後才能闡明,不是講學之外還有其他明道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