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有這樣一句話,被世人廣為流傳,那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很多學佛人會想讓佛保佑平安順利,才為此學佛的,但是當他們學佛後,卻發現自己還是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逆境,這因為是什麼原因呢?
關於這個問題,近代高僧淨土宗的印光法師,就通過文稿信件的形式,留給了我們後人答案。有位居士在生活上遇到了阻礙、磨難和困難,向法師請教,請求師父給自己解答疑惑。
印光大師問道,你的煩惱和痛苦是因為身心不安而造成的?還是因為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事情,境遇不佳而造成的呢?又或是因為身體的疾病而造成的呢?
境界不佳
如果是因為生活境遇的不佳而導致的思緒煩躁,就應該退一步想。試想這世間人中,物質財富地位勝於我的人數不勝數,而不如我的人也不會少到哪裡去。只要餓不著、凍不著,生活安穩又何必去羨慕大富大貴呢?要樂知天命,懂得隨遇而安,以這樣的心態來生活,連轉煩惱都可為菩提,又怎麼不能把內心的優苦轉為安樂呢?
疾病纏身
如果是因為身患疾病,整日都在承受病痛的痛苦,就應當升起這樣的思想:身體本身就是一種苦報,我們應該心生厭離,盡全力來修持淨土法門,至誠懇切的念南無阿彌陀佛,來誓求升到佛國淨土,脫離苦難娑婆。
要明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是以苦為師,才最終證得佛道的。我們也應當把病看作是修行的良藥,速求出離輪迴之苦。我們凡夫眾生,如果沒有貧窮疾病等諸多的苦惱,就一定會在聲色名利的奔波中迷失自己。你想想看,有哪個人在極其享受五欲之樂的時候,會想到未來將遭受諸多苦難果報呢?
苦為良藥
孟子曾經說過:「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想要成就一個人時,會以逆境來考驗、鍛鍊他,當人可以承受著住這些逆境考驗時就會成為成就者,如果難以承受自然就會庸庸碌碌。
孟子所說的這些還是在世間的名利的獲取,你看世間的財富地位要獲取都需要費如此大的心思和憂勞困苦,才不會辜負上天對其的期待和用心。而我們學佛人以凡夫身份,想要上承佛法無上道,下化法界無量眾生。如果不經歷挫折和貧窮病苦,就很容易被物慾迷失自己,難成淨業,在物慾中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而永遠墮入惡道難以出離。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因果與改變
而我們現在所承受的這些苦難,都是由於往昔所造惡業舊 業的顯現而言,我們要以至誠心念佛來消減這些舊業,千萬不可以升起煩惱心,怨天尤人。我們要明白,這些都是自己種下的因果,自然應當由自己承受,在《華嚴經》中說道,我們從無始劫來所做的惡業無量無邊,如果這些惡業是有形的實體的話,那麼整個虛空法界都無法容納下來。
我們要升起慚愧心和懺悔心,精進念佛,借佛的加持力,自然會帶業往生,業消身安。如果身體有疾病痛苦無法忍受的,應該在早晚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的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會尋聲救苦,我們在遇到危機的時候,可以誦持禮拜,一定會隨感而應,蒙菩薩慈悲加護,令其脫離煩惱、痛苦獲得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