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我說嘛,要想在原上活人,心上就得插得住刀。」
在中國的當代文壇有這樣一個人物
他出身農民,高考落榜,半生都生活在中國西北幽閉的鄉村大地上。
與同時代的作家路遙、賈平凹相比,他沒有蓋世的天分。
他靠著一股敢於下苦工的"豪狠"勁兒,寫出了一部"評論界歡呼,新聞界驚嘆,讀者爭相購閱,一時「洛陽紙貴"的作品。
著名學者範曾稱這部作品為:
"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
西方學界評價說:
"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2016年的4月29日,他因病逝世,賈平凹悲痛撰文:
稱其為"關中的正大人物,文壇的扛鼎角色"。
賈平凹
他就是陳忠實,他寫出的那部作品叫《白鹿原》
這本書陳忠實歷時6年才完成,寫完之後,他先是寄了一份給出版社,後來又將複印件給了作為評論家的朋友李星。
陳忠實(左)與朋友李星合影
李星看完之後,對陳忠實說:"我覺得你這本書能得茅盾文學獎。"
結果,1997年,《白鹿原》就獲得了——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好飯耐不得三頓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書卻經得住一輩子讀
陳忠實為了這本書,耗費了他大量的時間,創作的那段日子裡他過得很拮据:
寫《白鹿原》,我生活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娃上學快交不上學費了。我給老婆說,我回原上老家去,去寫,你給我多擀些面帶上,吃完了回來你再擀。這事弄不成,咱養雞去!
在鄉下的祖屋,他一寫就是四年。
1991年臘月25日,陳忠實為《白鹿原》劃上了最後一個標點符號......
1995年,當時《白鹿原》已經進入了茅盾文學獎初選,全票一致通過。
人們都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但是作協書記翟泰豐知道這件事以後,竟然氣得拍桌。
他並不覺得這本書可以獲得茅盾文學獎。
但是著名文學家白燁卻說:"《白鹿原》本身就是幾乎總括了新時期中國文學全部思考、全部收穫的一部史詩性作品。"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後,能站起也能圪蹴得下,才活得坦然
《白鹿原》問世之前,陳忠實的穿衣打扮極其樸素,就像個剛進城的農民包工頭。
《白鹿原》問世後,他名滿天下,經濟狀況上好了一些。
但生活上他依然保持著以前的生活習慣,穿著仍是一身包工頭的樸素,抽的是十幾塊錢的王冠雪茄,朋友出國帶給他的古巴等雪茄,口味不習慣,都被他送人了。
他吃飯討厭浪費,要是吃碗麵,或者一碗羊肉泡饃,他會高興地說「這才叫飯麼」。
作家方英文回憶,他和陳忠實相交多年,唯一請老漢吃的一頓飯是兩個人花十塊錢吃了兩碗油潑麵,這個陝西老漢的尊嚴全在內心世界在靈魂深處。
陳忠實對人對事,始終保持著真性情,不裝不諂媚,跟誰都直來直去,就算對達官貴人也不例外。
據作協的人回憶,無論誰找他閒諞,他都接待,但一語不和就會攆人,而且絕不客氣,話是短語:「走走走,趕緊走,額(我)還有事哩。」
來人便得狼狽逃躥。
有一次,一位高官居高臨下的對陳忠實說「你在《白鹿原》之後咋再不寫啦?你要體驗生活嘛,要學習講話精神要深入群眾嘛」的一大套官話。
陳忠實只回復了一句話:「你懂個錘子!」
晚年的陳忠實,一不喜坐飛機,二不願別人為自己寫傳。
這位桀驁,懂堅持,兩袖清風的人可以說是我們的模範了。
這位模範寫的褒貶不一的書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白鹿原》這部小說是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的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半個多世紀的歷史的變化。
陳忠實在卷首引用了巴爾扎克的一句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他仿佛是要揭秘中國民族歷經的歷史,承載的歷史。
讀白鹿原,就像在品嘗一碗八百裡秦川平原上的雜糧飯
這本書的寫作語言平實不做作,一如渭河平原那樣坦坦蕩蕩,一五一十,不慌不忙地講述著白鹿原上發生的一切,記述著從清末,混戰,民國,再到抗日,內戰甚至最後的土改,白姓子孫與鹿氏後代們在這一片廣袤的平原上一代代繁衍生息,也一代代爭奪著白鹿村的領導權的故事。
跳出故事來看,最後讀作者的一些寫作背景才明白:
原來之所以能完成這個傑作,一開始以為作者的腦洞如此大,情節和細節把握的這麼好,是因為作者受到一些作家的影響,加上寫作前的前幾年確實去體驗走訪了很多,最後有著大量的真實題材。
生活不易,生命本多磨難,人的一生總會有各種磨難,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總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在你迷惘和無助的時候,可以在《白鹿原》中找尋答案!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這本書很有必要去看一看,了解先輩們的生活,以史為鑑,才能在現在的生活中過得更好,這本書讀來對人有很大啟發,也非常引人深思。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進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