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1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國際和平紀念日。9月22日至24日,2014年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在西安舉辦。正如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在閉幕致辭中強調的那樣,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處處閃耀著珍視和平、維護和平的探索與追求,歷久彌新。今天西安正在積極踐行習近平主席「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全力叫響做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示獨特魅力和時代風貌,一個和諧美麗的西安將更加緊密地擁抱世界。
絲路及絲路精神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傳統意義上的絲路是指中國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歐洲和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這條連接歐亞大陸的古老通道上下二、三千年,跨越七千公裡,其功能疊加演化,其內涵逐漸豐富,早在中國的漢唐時期,就已成為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藝術、民俗、科技廣泛交流的載體,同時催生了絲路沿線諸多古國和古城的繁榮發展,推動了不同文化體的互動交往,促進了絲路結點城市的民族融合,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奇觀。絲綢之路既是世界上地理穿越和文化穿越的大廊道,又是吸引最多異質文化體參與交流互動的大磁場。商貿往來、平等交流、奇風異俗、互學互鑑成為絲綢之路上最典型的文化景觀。內涵豐富的絲綢之路,當然不僅具有物質層面的意義,而且具有精神層面的價值,我們不妨將這種價值稱之為絲路精神。
絲綢之路在時空維度上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將其獨佔和壟斷。數千年來,絲路沿線既有區域的風沙,也有局部的戰亂,然而絲路的經濟貿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迂迴曲折,不絕如縷。基於商品貿易和自主選擇的跨地域跨文化交流,一直凸顯著一個和平互利的主題。絲綢之路不是一個經濟實體的概念,而是一個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體互通有無,交流互鑑的網絡存在,它使沿線的古城古國擺脫封閉而進入開放,進入更大範圍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各國的商人、僧侶、工匠、藝人在絲路上為實現各自的價值而長途跋涉,於是,人類的發明創造得以遠播,城市的繁榮昌盛得以實現,不同民族的文化親緣關係得以生成,沿線各國文化交流和人員交往的歷史得以延續。
絲路精神是一個有結構、分層次的體系,我們可以從個體,國家,世界3個層面去解讀其內涵。對於那些艱辛跋涉於絲路的商人、僧侶、工匠、藝人和戍邊將士來說,絲路精神就是堅忍不拔、尋求財富、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對於城市和國家來說,絲路精神就是開放交流、開拓財源、尋求發展機遇的價值取向;從世界層面來看,絲路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則顯示了一種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平互利,交流互鑑的理念和經驗,是大區域不同文明體之間和平交往,開放交流,合作共贏的東方智慧之體現。這種建功立業,開放交流,和平互利的價值和理念,共同構成絲路精神的內涵。
絲路的駝鈴聲早已遠去,在古老的陸上絲路之後,中國又有了通向東亞、東南亞的海上絲路和西南絲路。而那傳統的沙漠絲路和草原絲路幾經沉浮之後又開始因新的需求而煥發生機,從現在到可以預見的將來,絲路正在大變為高速、高鐵、航空、管道、網際網路兼備的立體化跨國通道,運送的物品也大大超出了絲綢、瓷器、茶葉、香料、藥材的範圍;而不變的是開放交流,互學互鑑的主題,不變的是和平互利的訴求。當我們回望絲路的歷史,我們就會得到這樣的啟示:人類文明因多樣性而豐富多彩,不同文明體因交流互鑑而繁榮發展,世界因理解包容,平等互利而太平康寧。
古都長安的千年見證
我們腳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西安古稱長安,這是人類古老文明的發生地,西安是中國的千年古都,其建都史可以上溯至三千年前西周的豐、鎬二京,其建城史則可以上溯至五千年前楊官寨史前城池聚落的建設時期。西安周邊的名山大川東西排列,從西向東形成了以周、秦、漢、唐為主幹的華夏文明走廊,後來的絲綢之路在此與之重合,進而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首善之地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東方磁極。特別是到了中國的漢唐盛世,長安作為古代帝國的心臟之城和絲路的起點,自信和開放為之贏得了巨大的財富和文化創造的源泉,強大的吸納之力和消化之功成為這個大結點城市的顯著特徵。唐代長安已有了國際貿易的超大商貿集市,西來的農作物、金銀器、毛織品、珍寶、香料、玉器、玻璃在此集散,西去的絲綢、鐵器、糧食、漆器、茶葉、瓷器在此裝運,大量東往西來的使節、商人、僧侶、藝人在長安淹留居住,胡服、胡樂、胡姬、胡馬、胡食、胡風成為這個古代國際都市的特有風景線。
不僅在民間生活層面,在殿堂文化的層面長安也因交流借鑑而異彩紛呈,隋唐時的樂舞和音樂大量吸收了印度樂系和伊斯蘭樂系的成果,壁畫中大量摻入了西域的素材和技法;宗教方面,佛教、摩尼教、祆教、伊斯蘭教、景教傳入長安並向周邊傳播,特別是佛教的傳入,深刻地改變和豐富了中國的文化格局,逐漸奠定了中國人儒、釋、道三位一體的文化意識形態。現在,無論你走在西安的何處,從大明宮到大、小雁塔,從法門寺到化覺巷大清真寺,從出土的三彩駱駝到壁畫上的馬球圖,你都可以觸摸到古代文化交流和融合創造的印記。
長安曾因海納百川而豐富多彩,因友好交流而聲名遠播,至今西安城市仍繼承著對外友好開放的城市文脈,是具有最多國際友好城市的都市之一。玄奘西遊,從印度帶回大量的佛教經典,長安城中就有三大譯場,因譯經闡義長安成為高僧大德聚集之地,由此又衍生出北傳佛教的各大宗派,長安則成為佛教的第二故鄉和諸多宗派的策源地。鑑真東去,不但成為日本律宗初祖,他帶到日本大量的佛教經像、藥物、藝術品等,對日本的醫學、雕塑、美術和建築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亞洲,中日交流的歷史堪稱文化借鑑的奇蹟,漢唐時期,日本從長安大量吸納進而全面引進中國的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成果,從而完成了從採集漁獵的石器文明向農耕文明和封建文化制度的千年跨越,並在學習借鑑的基礎上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建構。長安的千年見證是:文明的交流互鑑是推動創造和進步的動力,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和平交往是發展繁榮的題中要義。
當今亞洲的和平訴求
上個世紀是整個亞洲命運多舛、起伏跌宕的積弱期和戰亂期,一些文明古國也先後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後經過艱苦卓絕的反抗,亞洲各國又紛紛獨立,成為獨立而貧困的民族國家。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亞洲各國紛紛選擇了革故鼎新,變革發展的道路,現在亞洲成為當今世界最具希望,最富活力的快速增長地區。和平與發展成為亞洲各國的訴求,最具理性的選擇是亞洲各國作為命運共同體,進而成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從而共同建設新的「亞洲世紀」。然而,毋庸諱言,亞洲各國因發展階段、發展取向和具體利益的差別也就產生了相應的矛盾和衝突。如何運用大智慧維護亞洲的和平和發展,促進亞洲各國的安全和民眾的福祉,這是亞洲各國面臨的勇氣和智慧的挑戰。
全球化進程推進亞洲和世界、亞洲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多極化的格局為亞洲各國提供了自主發展的選擇條件。亞洲人辦好亞洲的事,亞洲人運用東方「和合文化」的智慧解決亞洲的問題,應該成為亞洲各國的堅定信念。
從編年史時間看,各國都進入了相同的時期;從社會形態時間看,各國則處於差異較大的社會發展階段;若從文化樣態的角度看,各國則因各自的文化而保持特有的生存和發展路徑。這就提示我們,國家有強有弱,文化類型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發展有快有慢,理解和包容是平等交流的前提條件。
天下大道和東方智慧
西安民間有些古老的諺語,其中就沉澱著平等交往和互諒、互容的理念,如「只有千裡的情義,沒有千裡的威風」,「要想公道,打個顛倒」。這與中國的先哲先賢們倡導的「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許是中國數千年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國情及對戰爭與和平的價值比較,中國人視和諧為天下之至德和大道,「和為貴」便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價值命題。孟子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人際關係的和諧具有最高價值,將這一命題延伸而用於亞洲的和平交往會給人一種登高望遠式的啟迪。
上世紀50年代,由中國、印度、緬甸率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映了東方注重人和,追求和諧的智慧和理念,這是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和痛苦的歷史記憶為依據的理性選擇。現在中國又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方針,這是用中國特有的微言大義形式表述的鄰國相處之道。現在亞洲各國沿著古老的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頻繁往來,絲路和平互利,開放交流的精神和互通有無,交流互鑑的功效將再次呈現。和平是互利的前提,互利是和平的支撐,亞洲需要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機制來維護和平,保證各國的平等互利;互利則需要從互信、互諒、互成、互惠的願望出發,實現合作共贏,進而為和平和發展奠定條件。
「多種聲音,一個世界;多種存在,一樣訴求」。世界因多樣而豐富,因交流而發展,因和平而溫馨美麗。面對21世紀亞洲和平發展的主題,我們既溯本求源,又登高望遠,希望用東方的智慧為亞洲尋找到和諧發展的路徑。(作者系市社科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