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西方一場另類的政教之爭

2020-12-15 華太師

與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西方古代歷史很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得益於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廣為人知,很多人印象之中西方中世紀,是神權極度壓制政權的時代。

但實際上,西方古代歷史上的政教合一,也是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不斷變化的,世俗王權與神聖教權之間的交鋒,並不總是一方獨大或者是平分秋色,呈現出時而政權壓制神權,時而神權壓制政權的特點。

換句話說,「黑暗」的中世紀裡,在政權與神權交鋒的過程之中,佔據優勢地位的,也不總是神權,人們對於中世紀「黑暗」的印象,至少有一半責任要歸結於當時的世俗政權。

九世紀末到十世紀中葉教會內部的呂克尼改革運動,擺脫了政權對於教權的控制,反映出中世紀初期政權壓制神權的歷史事實

九世紀末,隨著法蘭克帝國的四分五裂。歐洲開始陷入戰亂與分裂的狀態,百姓流離失所,生計艱難,佔據統治者地位的政權也由此逐漸削弱。而與此同時,教會卻因為獨特的地位,避免了戰亂,其下遍布於歐洲大地上修道院,因為免於戰亂而逐漸積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

在此現實之上,教會內部打著革新教會制度,肅清教會中與世俗的封建貴族同樣墮落的修道士的名義,開啟了呂克尼派的改革運動,並試圖用教會的經濟實力,來影響陷入戰亂的政治局勢。

當代學者陳欽莊在《基督教簡史》中說:

「克呂尼改革運動,旨在改革教會腐敗,加強教會組織紀律,但更為重要的是,要求調整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的關係,反對世俗政權對教會的控制,強調教皇的無上權威。」

由此可以看出,中世紀初期,教會在西方政治體制下,其實是受到世俗政權的壓制的。

而教會之中的有識之士們,為了擺脫這種控制,趁著世俗政權的墮落和連綿不斷的戰亂,一方面發展教會下屬的修道院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通過教會內部的革新運動,提高了教會的凝聚力。最終通過強調教權與政權的分離,以及教皇在精神上獨一無二的地位,劍指世俗王朝的統治者們。

教權與政權的交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在此過程之中,並非是一方獨大,然而另一方不斷反抗,實際上如果從歷史的縱軸上來看,教會勢力真正興盛的時期,也就是在十二世紀到十五世紀之間的三百多年,除此之外的西方古代歷史上,代表著世俗的政權更具有優勢。

因此將中世紀的「黑暗」完全歸功於教會的統治,顯然是不公平的。正好相反,教會力量的興起,正是在中世紀初期世俗王朝腐化墮落的統治者,嚴重破壞了當時西方的生產發展,危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的現實下,人們尋求改變權力體系的自發選擇。

十二世紀教會法研究系統化和經院哲學的興起,反映出在神權壓制政權後,神權勢力希望徹底壓制政權的意向,同時世俗政權想要重新佔據主導地位

教會法研究的系統化,以及經院哲學,聽起來是兩個很繁複的概念,但究其根本,不過是政權和教權交鋒的過程之中,雙方為了壓制對方各自的手段而已。

所謂教會法研究的系統化,就是教會想要以宗教的條文代替世俗王朝法律的嘗試。因為是十一世紀晚期,教會法還只是適用於教會內部的有限規定,或者是來源於以往教會先賢們對世俗社會的一種倡導,不具備法律的嚴謹和必然性,這對於教會想要通過影響普通百姓來壓制世俗王朝的統治非常不利。

在此基礎之上,當時教會的高層鼓勵教會學者,將原本只是宗教信條的教會法,擴展成為涉及世俗生活方方面面的教會法,從而實現以教會法代替法律,壓制世俗王朝的目的

教會法的成型迫使世俗政權不得不以「羅馬法」作為反抗。西方學者哈斯金斯在《十二世紀文藝復興》之中說:

「沒有什麼比法律更能體現羅馬人的聰明才智的特質,也沒有什麼比他的法律的影響更持久、更廣泛。」

這其中的法律,其實說的是當時世俗政權為了對抗教會法而研究推廣的的羅馬法,在教會想要以教會法來代替世俗法律,從而削弱世俗王朝政權的統治力的過程之中,當時世俗王朝的統治者們,則高舉羅馬法的大旗,將完善的世俗法律當成對抗教會法的依據。

但隨著教會力量的逐漸增強,在十二世紀,世俗政權已經喪失了在兩個世紀以前,壓制教權的優勢,轉而走向積極防守的道路。

另一方面,經院哲學則是世俗王朝為了將玄虛的宗教理論,用科學或者是哲學這種人們可以理解的方式來呈現給大家,從而降低神權神秘屬性的主動手段。

經院哲學通過對宗教理論的哲學化,可理解化的研究,將高高在上,披著神權外衣的宗教理論拉下神壇,想要達到弱化宗教理論權威性的目的。

綜上可以得知,中世紀政權和神權交鋒的過程,其實是教權從弱勢地位走向強勢地位的過程,原本控制著教權的政權,逐漸喪失了主導地位,不得不陷入對教權的被動防守。

中世紀歐洲教權和神權的的交鋒,實質上是在西方中世紀城邦制的社會現實之下,統治者更新換代的過程,實際上約等同於中國古代的王朝更迭

西方哲學家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之中說:

「中國的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

實際上,站在更廣泛的視角,從全球來看,從封建制度開始在全世界範圍興起以來,科技進步的瓶頸效應,使得社會生產力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發生大的改革。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原地踏步,必然帶來生產關係的重複。

在漫長的中世紀裡,不管是中國古代的王朝更迭,還是西方古代的教權與政權的爭鋒,其實質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沒有發生大的變革的前提下,當統治者們逐漸走向墮落的時候,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為了對抗逐漸固化的階層和腐敗墮落的政治現象,尋求改變的歷史實踐。

十世紀中葉,西方世俗政權壓制教權的時候,統治集團逐漸走向墮落,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發動連綿的戰爭,在此社會現實之上,普通百姓為了尋求改變,自發的聚集在享有特權的教會周圍,給教會的興起和教權壓制王權的過程提供了基礎。

而從十二世紀到十五世紀末,隨著神權徹底壓制世俗政權,教會高層也失去了競爭的對象,開始走向墮落腐敗,固執黑暗,在此基礎之上,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的十六世紀「文藝復興」興起,開啟了世俗政權反抗教權的另一波輪迴。

而文藝復興後西方之所以能夠率先擺脫這種歷史的輪迴,是因為科技的進步導致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也隨之改變,歐洲通過工業革命和政治制度的演變,逐漸走向了資本主義時期,誕生了新的生產關係。

所以說,從現實意義上講,神權與政權的交鋒,實際上是底層百姓尋求出路的過程。當代表著世俗政權的王朝統治者們不能滿足百姓們基礎的生存需要的時候,教權就壓制了政權。同樣,當教會統治者們徹底打壓了世俗王權,失去敵人,逐漸走向墮落,以嚴刑峻法荼毒民意的時候,不管是文藝復興或者是其他什麼革命,百姓們總要將其拖下神壇。

結語

綜上,中世紀西方政權和神權的交鋒,本質是民意的交鋒,不管是教會還是世俗政權,誰能夠滿足百姓們基礎的生存需要,誰就能夠壓制對方,成為歷史的主宰。反之,則難免陷入被推翻的境地。《聖經》中說:

「There is no new thing under the sun.」

翻譯成漢語,就是那句很經典的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歷史的淵源或許不同,地理環境所導致的文明發展的方向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相同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主導歷史發展的,依然是人。

漫長的中世紀之中,社會科技的進步遇到了瓶頸,人類沒法通過科技的進步來改變生產關係,那麼當社會流通的渠道逐漸閉塞,上層盤剝日重,並最終導致戰亂別離之後,教會順應當時人們的需求,崛起並壓制政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而教會也是一樣,當屠龍勇士變成惡龍的時候,自然有新的勇士去屠龍。

所以說,拋開東西方的地域差異,人文歷史差異,從十二世紀開始,到十六世紀結束,中世紀歐洲的兩次文藝復興,其實是政權和教權交鋒的過程。與中國古代延續兩千年的封建王朝的更迭,內涵都是一樣的,即舊的統治秩序不能滿足人民需要,必然有新的統治秩序來代替。

參考文獻:

《聖經》

《法哲學原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歐洲經過中世紀會產生文藝復興?
    維克多雨果借用這兩個人悲慘的結局揭露了當時歐洲中世紀時期教會勢力和和宗教勢力對於人性的殘害,他們的虛偽和狡詐。談到中世紀時期,我們總會想到中世紀往後的另外一個時期,那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而文藝復興之所以會產生,其實就在雨果的小說中有所體現。
  •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明暗對比
    14世紀時,歐洲在使用來自中國的科技方面開始領先,直到那時,中國在世界文明中擁有最先進科技。如果曼徹斯特把寫麥哲倫的篇幅勻一點出來,更多地去寫伽利略、克卜勒,寫大航海的其他人物,寫當時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這樣不僅結構更合理,似乎在布局上也更加大氣。    近代歐洲的政治結構也是在中世紀後期創立的。
  • 如何分辨一幅西方名畫是來自中世紀還是文藝復興時代?
    但我們知道,歐洲的中世紀,被後人稱為黑暗時代。漫長的黑暗時代,長達千年。比如,中世紀繪畫中,很多人物的面部表情極其僵硬,該哀傷的場景中絲毫沒有哀傷之色,該喜悅的場景中也絲毫沒有喜悅之色。這種僵硬,有時候會有一種緊迫感和恐懼感。也許,中世紀教會要的效果便是這個,給人一種肅穆的感覺。之所以說義大利佛羅倫斯畫派早期代表喬託是那個黑暗的終結者?因為在他之間,繪畫基本都是由工匠們按部就班地製作完成,那裡,不需要一點所謂創作的空降。
  • 中世紀時期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地
    作為中世紀時期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起源地,佛羅倫斯是我最愛的義大利城市之一它是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也是孕育了一大批中世紀文人墨客畫家建築師的搖籃去一趟歐洲,怎能不去佛羅倫斯?必去:米開朗基羅廣場(可俯瞰城市全景,運氣好能看到很美的日落);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可以上去,一定提前上網買票預約登頂時間,這個票是個套票,可以去鐘樓,穹頂和博物館);學院美術館(大衛像真品存放處);烏菲茲美術館(世界四大必去美術館之一,諸多中世紀時期藝術真品都在這裡);
  • 義大利文藝復興對歐洲的影響
    中世紀的歐洲其封建制和中國當時的封建制社會本質上類同;都是權力高度壟斷和世代相襲,這是社會進步的根本障礙,也是歐洲中世紀之所以被稱為野蠻的根源。在歐洲的封建社會裡,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正因為這種煩雜龐大的金字塔模式,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這和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不太一樣。
  • 文藝復興對歐洲社會發展的影響
    摘要:14世紀至17世紀,迎來了一場反應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又稱「文藝復興」。它的主要精神是人文主義,這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動了文化藝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至此,西方國家的社會文明飛速發展,世界文明再次展現了它獨特的的魅力。
  • 中世紀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概念:文藝復興是一個歐洲的歷史時期,這個歷史時期覆蓋了15-16世紀、造就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轉變。除了標準的時間劃分,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會把文藝復興的時間範圍拉長。開始於14世紀、結束於17世紀。
  • 西方文藝復興誕生的原因是什麼?
    西徵對西方封建制度是一次肆無忌憚的打擊或摧毀,另一方面西徵打破了中世紀的迷信,很長一段時間在教會的統治下,歐洲人都處於一種蒙昧自守的狀態,而蒙古西徵迫使歐洲人來探究東方(如《馬可波羅遊記》),進而打破了這種迷信,外加黑死病的出現,人們追求自我,開始對人性自由的探尋。
  • 西方文明的曲折發展史:中世紀、「歐盟」、後現代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公元4世紀),希臘、羅馬人信仰的自然神退出歷史舞臺,基督教成為歐洲人的主導信仰。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在將近一千年左右的中世紀,歐洲社會是基督教一統天下,整個歐洲思想統一,信仰步調一致。
  • 文藝復興是歐洲獨有的嗎?
    然而在社會學上,我們不應當只把它看作是歐洲的經驗,也應該將之視為在所有文字文化中發生的,涉及回顧歷史和向前進步——二者並不總是聯合在一場事件中——的更大的事件序列中的一個。在文字社會中,繁榮的時期並不罕見(並且經常被看作是「黃金時代」),那時文化變化的速度很顯然受到通訊模式的影響;進步並不總是、但也經常涉及某種程度的回顧。甚至在歐洲,義大利文藝復興也並不是這些階段中最早的一個。
  • 歐洲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眾所周知,歐洲歷史大致分為這幾個部分:1.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古代歷史2.羅馬帝國滅亡後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3.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為代表的近代歷史3.以一戰二戰為分割線的現代歷史其中,以中世紀的歷史的看法是歷來評價最低的,一般史書都會講歐洲在經過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之後經過宗教改革擺脫教會的束縛
  • 歐洲文藝復興的當代啟示
    歐洲文藝復興的當代啟示 2016年04月12日 07: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朱孝遠 字號 內容摘要:當我們聚焦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在歐洲這片土地上,文藝復興運動對整個歐洲文明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 中世紀只有「黑暗」嗎?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人們普遍認為,歐洲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提到中世紀,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的布魯諾,荒唐的贖罪劵,罪惡的「初夜權」,有導致一個城市1/3人口死亡的可怕的黑死病。所以,被蠻族入侵後,歐洲就如同那個吃了毒蘋果的公主一樣進入了漫長的沉睡期,直到15世紀才再度甦醒。然而,近幾十年來,學者們在大量的數據和紮實的研究基礎上,發現所謂的中世紀「黑暗時代」並沒有那麼「黑暗」,或者說,這是一個黑暗與光明並存的時期。而且這個「黑暗時代」恰恰是今天西方制度的形成期。
  • 歐洲宗教至上,文藝復興時為何反宗教、世俗的合唱藝術會繁榮?
    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歐洲的一場重要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合唱藝術在歐洲蓬勃發展,展現了來自歐洲合唱藝術的繁榮局面,而其繁榮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藝術跟文化形式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藝術家們開始將現實生活寫入歌中,合唱的歌曲不再局限於宗教歌曲,更多具有民族性、現實性的人文歌曲似百花齊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中世紀的神學統治使歐洲人民壓抑、扭曲,而「人文主義」思潮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壓抑困苦的歐洲人民,解放了其的思想禁錮。
  • 歐洲宗教至上,文藝復興時為何反宗教、世俗的合唱藝術會繁榮?
    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歐洲的一場重要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合唱藝術在歐洲蓬勃發展,展現了來自歐洲合唱藝術的繁榮局面,而其繁榮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文藝復興全盛期【第七講 01】
    第七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 歐洲持續千年的政教恩怨:人民是上帝的孩子,還是紅塵的過客?
    一、基督教對歐洲意味著什麼 西方人普遍信仰基督教,對宗教的虔誠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令東方人難以想像的是,基督教竟然對西方世俗世界有著巨大的塑形作用。哈佛大學教授伯爾曼在《法律與革命》一書中寫道:「西方世界更像是一種按照規律設計出來的產物,而這樣的設計則肇始於基督教的一場革命。」
  • 中世紀歐洲為何能造就如此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文/小王子中世紀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產生與歐洲中世紀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對於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大陸來說,能產生如此之多大學並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定與大學誕生和發展的深厚積澱密不可分。那麼歐洲中世紀大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興起的大學又產生了何等影響呢?
  • 西方歐洲史:基督教在歐洲的巨變,一場宗教世界的崩塌
    而這次巨變主要發生在歐洲,即便是把這次巨變稱為一場宗教世界的崩塌也不為過!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這場宗教世界的崩塌,才使得當時的歐洲呈現出近現代歐洲的地理實體版圖。基督教的起源地在公元1世紀的羅馬巴勒斯坦省,即今天的巴勒斯坦、約旦和以色列一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基督教的起源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
  • 歐洲最大的文藝復興式街區之一,漫步欣賞中世紀建築—裡昂老城
    漫步老城,穿越回中世紀如今,這裡仍然保存著許多15-17世紀的古舊建築,許多中世紀、文藝復興式及古典式的房屋彼此相連,街道由鵝卵石鋪設,走在其中,仿佛回到了中世紀。街旁精品店、手工藝店、餐館、咖啡館林立,在逛街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一眼街邊的建築,五顏六色的小房子十分明快,怪獸狀的排水口、刻在窗欞上奇形怪狀的石雕裝飾都賦予了老城區別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