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這麼高,為什麼不吃降壓藥?」。
「聽說降壓藥一吃上就要吃一輩子了,能晚點兒吃就晚點兒吃吧!」。
這樣的醫患對話幾乎天天都能聽到,血壓高不吃藥的患者也幾乎每天都能見到。
這些患者,害怕長期吃降壓藥會有副作用,想著能晚吃藥就晚吃藥,任憑血壓高也耗著;還有些患者,開始發現高血壓時吃了幾個月降壓藥,血壓正常後就自行停藥了,從此不再監測,一晃幾年過去,血壓更高了!
結果,這些患者一來複查,心臟的左心房擴大了,心室肥厚了,主動脈也增寬了;尿裡出現白蛋白了;有些甚至發房顫了;再嚴重的,心梗、腦梗了,腎衰尿毒症了,各種損害。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樣的病例臨床可不少見。
這就是,你害怕吃藥有副作用,不治療高血壓,可高血壓不會照顧你,損害你沒商量。
高血壓患者吃降壓藥是不是就要吃一輩子,就是終生服藥?這樣的問題太絕對。因為人的一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變數,醫生也只是治病而不能算命。
可是,如果有高血壓不治療,那結果是可以想見的,因為高血壓的損害是明擺著的。
【高血壓是慢性病,目前無法治癒,只能長期控制】
高血壓屬於慢性病。
慢性病的特點就是起病隱匿、病程長而遷延不愈,不傳染,但病因複雜或不明確。慢性病不僅包括高血壓、冠心病這些心血管病,還包括呼吸、消化、內分泌、營養代謝、結締組織疾病,神經、精神類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都屬於慢性病範疇。
高血壓就符合慢性病的各項特點:起病隱匿,很多人沒有「感覺」,不知道什麼時候血壓就開始高了;病程長而遷延不愈,高血壓長期存在,血壓水平也可以高低波動,血壓可以控制,但不能去根;高血壓不傳染;高血壓發病,現在知道和多基因、多因素有關,也知道眾多危險因素,但確切的病因還不清楚,因而無法去除。
所以,在現階段,高血壓無法治癒,只能長期控制。
高血壓患者,如果控制住血壓,就可以減少過高的血壓對全身血管、臟器的損害,就可以有效保護身體臟器的功能,就能夠和健康人一樣享受有質量的生活,這也是醫學研究證實了的。當然,也是早控制為好。
如何控制?
改善生活方式+藥物治療。
【高血壓患者服藥的前提是:血壓高,不服藥不能控制】
當患有高血壓,單靠改善生活方式降不下來;或者初始血壓就過高、二級高血壓或以上,就需要服用降壓藥。
所以,是先有病,才要服藥,服藥是為了治病!
不少病人怕長期服藥,怕藥物副作用,可以理解。可怎麼就不想想,是先有了病,病會長期存在,病有損害,所以才需要藥物治療的呢?
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對於高血壓這樣的疾病,降壓治療是獲益(有好處)的。這種獲益遠遠大於疾病對身體的損害和藥物的不良反應。目前臨床推薦的一線降壓藥,都是療效明確、安全性好的。高血壓患者經過降壓治療,可以明顯減少心血管損害和疾病,並且總體用藥安全。不要說年輕些的高血壓,即使80歲以上的老老年高血壓,也是可以從降壓治療中獲益的。
既然降壓治療對患者有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不堅持呢?要堅持!
【服藥後血壓正常,就要長期堅持】
因為高血壓不能治癒,所以服藥後需要長期堅持。
有些患者服降壓藥後血壓正常,就擅自停藥了。可是,服降壓藥後血壓正常,正是降壓藥的療效體現。這個時候停藥,降壓作用沒有了,血壓復升便是在情理之中。只是患者沒症狀,沒感覺,再加上不測血壓,血壓升高了也不知道。幾年下來,損害就出現了。
所以,如果服降壓藥後血壓正常,就要繼續服藥。
【降壓藥物也可以減量、停用,只是需要醫生指導,需要監測血壓】
患者的病情也是會有變化的。在服用降壓藥後,如果血壓降得偏低了,是可以減量、甚至停藥的。但是一定是在醫生指導之下。
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中,很多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因此,當一些危險因素控制了,不良生活方式改善了,代謝紊亂糾正了,血壓也會不同程度地下降。如果血壓能夠降到正常水平並維持,降壓藥是可以減量、停藥的。
高血壓和季節、環境因素也有關係。不同的季節、地域環境,血壓水平也會變化,降壓藥也應該相應調整,也是可以減量、停藥的。
但是,這些都不能說是高血壓治癒了,因為如果各種條件改變了,血壓還是可以復升的。
所以,高血壓患者即使某一個階段血壓降下來了,不服藥也是正常,那都不能算是治癒,還是要監測血壓,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血壓又可能高起來。
有一些人曾經發生過血壓高,比如妊娠高血壓,還有白大衣性高血壓,這樣的患者將來再發生高血壓的概率還是高的,也是要注意監測的。
再者,對於老年人,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下降不見得是疾病好轉,而可能是身體健康狀況降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