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臺山黛螺頂上.「原創」

2020-12-20 奔向千山萬水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AAAAA景區2018/10/25山西忻州市五臺縣

10多年前,曾到過五臺山,只感覺五臺山歷史悠久,建築古老,佛教籠罩。當時五臺山的五臺,未曾登一臺,因為是路過,在臺懷鎮浮光掠影后就匆匆走了。那五臺山的五座高峰上有多少激動人心的風光,有多少高高在上的歷史建築,有怎樣的攀登道路,都不知道。為此,一直惦記了這10多年。

本文作者拍攝

深秋,與同伴穿越太行山,遠赴五臺山黛螺頂中午,我們28人行攝團隊已經站到五臺山黛螺頂腳下了。攀登黛螺頂需要攀登1000多級臺階。通往頂峰的路叫「大智路」,這條路是臺灣高雄一個寺廟的住持捐款修建的,信仰沒有國界,更不用說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了。上香禮佛的人們行進在山路上,有當地信徒,也有遠道而來的藏民,他們身穿厚厚的藏袍,磕長頭匍匐在臺階上,其虔誠感人至深。她們是從多麼遙遠的地方來的,不得而知,最近的藏民居住區也在甘肅、青海、四川了。千山萬水,信仰的力量。

本文作者拍攝

五臺山在唐代就已經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聖地了,有寺院120座,相當於現代世界的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寺院是什麼?就是精神百科學校,尤其是人生做人的行為規範教育和幸福的啟迪教育,不管是修今生還是修來世,這是重點。

五臺山歷史上香火旺盛一直到清朝,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從傳說順治帝出家五臺山,到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皇帝一次次的朝拜文殊聖地五臺山,給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帶來了一個較長時間的繁榮昌盛。我們看見的五臺山廟宇建築,都是明清以前歷朝歷代留下來的,沒有一座是現代的建築。就憑這一點,五臺山就應該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領袖,應該是世界文化遺產。

本文作者拍攝

冬日的五臺山是寒冷的世界,一片佛國的肅殺肅穆在山腳下,嚮導再三提醒:「帶來的衣服都穿上啊,山頂上不僅風大,還很冷很冷哦,看見遠處山峰上的白雪沒,不是一般的溫度啊」。我們接受提醒,帶來的衣服都穿上了,開始上山。黛螺頂海拔2000多米,沿途掩映亭臺,朝拜的人不絕於途,路邊圍欄上鎖滿祈福的銅鎖,橫空的經幡飄蕩在天地間。向上看,在大樹縫隙裡能看見迂迴的紅牆與琉璃瓦。

黛螺頂是一座廟宇建築群,入口的牌樓上「大螺頂」三個大字。真是「高處不勝寒」啊,冷風呼嘯而來,經幡被風吹得啪啪地響,僧人都穿上黃色的棉袍。夏天五臺山被稱作「清涼勝境」,冬天是清涼+清涼,別處只是深秋,這裡已經凍得手拿不住相機了。所以殿前楹聯「一風吹樹如雷吼實乃清涼境界」。實在是清涼到家了。

俯瞰山下,高高的菩薩頂已經是匍匐在地下的寺廟群了,遠處山梁上的積雪形成銀白的雪線,起伏在中天上,那就是五臺山海拔3000多米的「北臺」高峰。在這寒冷的冬日,更顯五臺山的古老與滄桑。

本文作者拍攝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別具一格的古剎。這裡構築華美雅致,布局嚴謹規整,中軸線上依次為牌樓、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寶殿。

嗯?這廟宇裡沒有風?靜悄悄,香菸嫋嫋,巨大的香爐,尖尖的塔頂,暖暖的斜陽光影透過門窗,照射進陰影。在五方文殊殿前,碑刻矗立,我仔細辨認碑刻上的文字,那上面刻有乾隆皇帝的詩句:「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呀,這千年不老松就在我身邊啊,仰望,直刺藍天。這就是那好幾個皇帝都來看的黛螺頂不老松啊。最後嘉慶皇帝朝拜這黛螺頂到現在也有200多年了,物是人非。所有帝王的祈願都是心理安慰,永恆的還是永恆,短暫的還是短暫。

本文作者拍攝

五方文殊殿裡擠滿了跪拜的人,五尊文殊菩薩塑像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座山峰上供奉的文殊菩薩,金光閃閃。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專司智慧。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黛螺頂是五臺山五臺匯聚之所,神聖之至。因為我沒有皈依佛門,看一眼5座文殊菩薩金像,只為信仰感動。不同的信仰只是名稱不同,但是精神內核都是相通的,就像嚮導說得:「你能來五臺山是幾世修來的福報」。我想這福報就是我們能在這寒冷的冬天,在黛螺頂上感受佛教的薰陶,領悟「抱怨會精神在地獄,感恩會精神在天堂」的至理名言。

本文作者拍攝

走出黛螺頂建築群,夕陽西下,最後一線餘暉照射到山下菩薩頂的脊瓦上。高高白塔已經淹沒在大山的陰影裡,風鈴在寺廟的簷角上叮噹作響。

不登上這五臺山的黛螺頂,不在這夕陽裡遠望雪山,不在這裡看古人帝王留下的詩篇,又怎麼能感悟生命的短暫,信仰的永恆呢。就像大雄寶殿前的楹聯「山青雲白隨處可通覺路,松風花語此地儘是禪機」,我等雖不懂「回頭是岸」,卻也受佛教潛移默化,一心向善。

本文作者拍攝

我堅信佛教是給人幸福的,幸福地來到人間,幸福地經驗人生,幸福地離開這收留我們笑容和淚水的人間,迎接新的輪迴。有信仰相伴的人生,一定是沒有痛苦的人生,因為沒有死亡的恐懼,沒有生活的艱辛,沒有貧窮與富貴的對比,精神永遠富有。有人說這與唯物主義相悖,我認為能讓人平靜幸福的主義,就是最好的主義。

夜宿五臺山黛螺頂腳下,晨鐘暮鼓傳來,願天下蒼生都有信仰的幸福。

-

詩與遠方,每日更新,與您分享。

相關焦點

  • 五臺山筆記:不可或缺的黛螺頂
    梁東方即便僅僅從地理上說,從地勢上說,黛螺頂的存在,對於臺懷鎮來說,甚至對於整個五臺山來說都是一個奇蹟。在山川河流之間人類聚集的臺懷鎮,在廟宇鱗次櫛比,建築已經將臺懷鎮之中的小山完全覆蓋住形成了菩薩頂景觀的地方,在清水河的左岸,居然就還恰好聳立著這樣一座近乎直上直下的山峰。
  • 穿越歷史,帶你走進五臺山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山峰,寺院建在山頂上,佔地面積有將近三千平方米,山門前有一座牌樓一對石獅,風景雅致,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如果要登黛螺頂,有一條路是必經的,那就是大智路。大智路是由善財洞至黛螺頂的一條石階路,並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為該路提名的,該路全長五百多米,共有一千多級臺階,全部由五臺山青石鋪成,大智路的建成,不僅方便了到五臺山黛螺頂朝拜遊覽的佛教徒和遊客,也為五臺山增添了一處新的景觀。
  • 山西五臺山的黛螺頂,你們去過嗎?
    黛螺頂,是五臺山上很特別的一個古剎,它的高度相當於一百三十多層高的摩天大廈。要想攀登上這古剎,你需要攀登一千零八十級青石鋪就的臺階,對身體和意志也是一種考驗。遠處山頂上依稀可見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黛螺頂這是進入黛螺頂前的一個涼亭,裡面有精美的石碑。一切的艱難險阻就是從這裡慢慢開始。
  • 五臺山寺廟名稱由來之黛螺頂
    黛螺頂五方文殊殿黛螺頂原本是臺懷鎮東面一座小山峰的名稱,寺廟建在山頂,人們便將寺廟也稱作黛螺頂了。黛螺頂最早叫青峰,因遍山青松,滿目蒼翠而得名。後改稱大羅頂,羅本指質地輕軟、經緯組織顯椒眼紋的絲織品,用大羅做山名,以形容山峰的錦繡。再後來,又改稱大螺頂。螺,主要取意於佛教,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佛教殿堂中有一種樂器叫法螺,是用海螺殼做成的,青峰山的形狀就像一個大海螺。其二是佛陀的塑像髮髻為海螺形,稱為螺髻,青峰山的形狀也好像螺髻。
  • 五臺山黛螺頂和廣仁寺
    黛螺頂在五臺山臺懷鎮東向山巔,距臺懷垂直高度約400米。背依東臺高峰,面臨臺懷盆地,遠眺五臺峰頂隱約,近覽山內寺院如畫,地勢高聳,風景秀麗。寺內古柏參天,山花爛漫。殿內供菩薩五軀,神態各異,象徵著五個臺頂不同形象的五尊文殊。寺內石刻,有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御製黛螺頂碑記,及五十一年登黛螺頂題詩。廣仁寺又名十方堂,在五臺山臺懷鎮北隅羅睺寺東側,是蒙藏喇嘛朝拜五臺山時居住之所。始建於清朝,布局嚴謹,建築秀麗,山門、天王殿、鐘鼓樓、中殿、後大殿、配殿、廂房等皆完整。
  • 山西五臺山黛螺頂僧眾學經忙(圖)
    ,山西五臺山黛螺頂的僧人們卻早已經進入了一年當中最緊張的學習階段。 焦瑾琦 攝    當日,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黛螺頂主持昌善法師率領眾弟子正認真聆聽著端坐在講經臺上的一位法師講解,並不時地做著筆記。 焦瑾琦 攝    這位講經的法師是來自中國佛學院的宏海法師,所講的經名是《佛說阿彌陀經》。
  • 山西五臺山黛螺頂舉辦護國息災水陸法會
    山西五臺山黛螺頂舉辦護國息災水陸法會5) "← →"翻頁 9日下午,著名寺院黛螺頂青黃
  • 2016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圓滿
    18點,「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啟動儀式,在黛螺頂下面的一所小學廣場舉行。排列整齊的千名志願者,身穿印有「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標誌的白色特製T恤,現場顯得莊嚴殊勝。在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五臺山黛螺頂昌善大和尚和佛緣之路發起人李進致辭後,大家爭相在傳燈背板上簽名。
  • 五臺山:有名的景點黛螺頂,來五臺山一定要來這裡的緣由
    有的甚至說還是很靈驗的,而五臺山其中的一個景點叫做黛螺頂,它的原名又叫大羅頂,它是在明代建成的,它位於五方文殊菩薩的一殿,就把它稱為了黛螺頂,而它的後殿大雄寶殿前就有一棵松樹和一棵柏樹。松樹在南邊出一丈,屹立的非常挺拔高度,可以說是要頂天一樣,當時在清朝的時候,乾隆還專門給這個地方寫了一首詩,說這個松樹其實就是黛螺頂發展歷史的一個見證。
  • 「2016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圓滿成辦
    18點,「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啟動儀式,在黛螺頂下面的一所小學廣場舉行。排列整齊的千名志願者,身穿印有「佛緣之路——五臺山黛螺頂首屆傳燈大典」標誌的白色特製T恤,現場顯得莊嚴殊勝。在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五臺山黛螺頂昌善大和尚和佛緣之路發起人李進致辭後,大家爭相在傳燈背板上簽名。
  • 五臺山黛螺頂舉行2015清明節施放瑜伽焰口法會
    五臺山黛螺頂舉行2015清明節施放瑜伽焰口法會法會共設三個壇:主壇、面然大士壇、靈壇金剛上師昌善法師高登法座,手結密印、口誦真言、意做觀想、說法施食法會現場>佛教在線五臺山訊 2015年4月5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山西省五臺山黛螺頂隆重舉行2015清明節施放瑜伽焰口法會。
  • 「五臺聖境」黛螺頂上「朝」五方文殊,大智路上「遇」真實自我
    因此,下令修建了黛螺頂,請來五臺頂上的五座文殊菩薩,這樣,到了這裡,就將五位菩薩都朝拜了。這樣,稱之為「小朝臺」。  因為山頂上綠樹成蔭,稱之為「黛」,又因為山上寺名為「大螺頂」,到乾隆時期才改為「黛螺頂」。
  • 黛螺頂的大智路為什麼這麼靈?
    五臺山每天都有一萬菩薩在說法,圍著黛螺頂繞清涼。當你業障消了,功德成熟,就能看見一萬菩薩了。你也可以加入跟著繞清涼,雖有業障但應當作如是想。>五臺山上,古剎繁多,其中要數黛螺頂甚有淵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去處之一。
  • 五臺山坐公交車8路到黛螺頂
    五臺山坐公交車8路到黛螺頂因為我懶,所以買了往返索道85元,其實黛螺頂並不大,據說在上面能看到菩薩頂,然而我也分不出來,從上面下看,一片一片的廟從上面下來,我打了計程車去菩薩頂上東臺是土路,相信晴天的風景一定很美
  • 世間常說不登黛螺頂,就不算到五臺山,其中的緣由真的太悠長了!
    五臺山的黛螺頂原名又叫做大螺頂,它的建築是明代的,黛螺頂位於五方文殊菩薩像是的一殿,信眾稱黛螺頂、五方文殊殿為」小朝臺」。黛螺頂的後殿大雄寶殿前,今天有一松一柏,柏樹在南邊,圍粗一丈,挺拔的屹立在門前,高度直插藍天。
  • 不用登五座臺頂,也能拜五方文殊——五臺山黛螺頂
    不過倒有一種辦法,既能朝拜了五座臺頂的五方文殊,又用不了半天的時間。登黛螺頂,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山峰,垂直高度約400米。親登五座臺頂,朝拜五方文殊,稱「大朝臺」,登黛螺頂叫作「小朝臺」。「小朝臺」是從清朝乾隆五十一年春(1786年)起盛行起來的。相傳,乾隆皇帝曾幾次欲上臺頂進香朝拜五方文殊,但每次都因風雨所阻而未能如願。
  • 帶大家看封山後的五臺山,徒步1080級臺階登黛螺頂,祈福文殊菩薩
    五臺山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已經封山20多天了,今天去爬了黛螺頂,帶大家看看封山後的五臺山現在什麼樣子。黛螺頂位於臺懷寺廟群的東面的一座小山峰上,因山形形如大螺(大海螺) ,故名大螺頂。每到春夏,滿山披綠著青,陰翠欲滴,尖尖峰頂,鬱郁吐黛,故又名黛螺頂。從我住的楊柏峪步行半個小時,終於到了黛螺頂腳下。
  • 景州開福寺住持恆愚法師朝禮五臺山黛螺頂聖境 拜訪昌善大和尚
    圖為朝禮途中,恆愚法師(右二) 昌聖法師(右三)兩位法師合影黛螺頂聖境黛螺頂聖境拜訪昌善大和尚大和尚慈悲開示佛學網山西訊 3月21日,時值春分,大地回暖,河北景州開福寺住持恆愚法師朝禮五臺山黛螺頂,並拜訪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昌善大和尚。
  • 可以同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的明代寺院——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旁邊一座小山的名字,同時也是建在這座小山頂上的一座寺院的名字。黛螺頂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在五臺山眾多寺院中應屬歷史比較短的一個。黛螺頂原名大螺頂,從乾隆十五年(1750年)開始稱黛螺頂。
  • 五臺山的黛螺頂之遊
    昨天冒雨到達 五臺山 住宿地雲漫山居,是 江蘇 人開設的,人氣旺盛,老闆人員好,也熱情,所以賓館很快就訂滿了。老闆還主動接那些非自駕遊的旅客到賓館。晚上氣溫低,室內有地暖,所以感覺挺好。上黛螺頂有三條道,一條是可以走機動車道到達,專門有供遊客乘坐的馬交通工具,一條是索道,還有一條是從山下直 通山 腰寺院的1000臺階路。選擇 石臺 階直接攀登。總共有十二段吧,大部分每段都是一百臺階,也比較陡直,有些累。上臺階就看見兩位信徒,一位長者是一個臺階一叩頭,還有一位大概有四十左右吧,每三階叩一個頭。看來信仰的動力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