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七不進地,八不在家,啥意思?有什麼含義嗎?

2020-12-06 農村小毛

城市和農村各有各的好,城市繁華時尚文化氣息很濃鬱,而農村則清淨悠閒,有著一份獨特的寧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特別純粹。除此之外,農民朋友們還十分健談,不管是碰到村裡人說話,還是遇到外鄉人聊天,他們總能找到機會,適時的插上一兩句,因為本來就是閒聊,所以不僅不會讓對方產生反感,反而會促進大家之間的友誼。

這其中,就有人會說到一些農村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可不是大家隨口一說,而是經過了千百年的相傳,最後才傳承下來的精華。俗語的種類多種多樣,有警醒人們的勵志俗語,有生活總結的常識俗語,還有預測天氣的氣象俗語等等,以下這幾個俗語不知道你們聽過嗎?

一,三代不離舅家風

老話常說「養兒像舅舅,生女像家姑」可見舅舅在家中所在的位置,當然不僅舅舅不僅是血緣上和自己近,家中的一切事務也離不開舅舅,可以說舅舅就是母親娘家的代表,

老話「娘親舅大」最能體現舅舅的地位 ,有時舅舅的權威甚至能高過於父親,特別是在家庭糾紛、子女盡孝,財產糾紛的一些問題上時,就會請舅舅來主持公道,因為在人們心中,只有舅舅能做到公正,公平,合理。特別是婚喪嫁娶上,更是離不開舅舅的主持。

在某些地方也有「外甥是狗,吃了就走的說話」,言外之意說的是舅舅和和外甥關係十分好,而外甥也一直拿舅舅作為榜樣,學習並尊重著,這種狀態能持續三代之久。

二,家常飯,粗布衣,知冷知熱自己的妻

老話說得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從陌生人走在一起不容易,相互之間都彼此了解,感情自然要好,生活中,即使你再晚歸,妻子也會為你備上晚飯,平常對你知疼知熱、噓寒問暖、體貼入微,恐怕也就是自己的妻子了。

三,七不進地,八不在家

老話說的好:「七栽八不栽,九栽沒蒜薹」,每年的8月份,走進農村就會看到農田裡人山人海,因為此刻正是栽蒜的時刻。當然我國地大物博,氣候不一,有的地方栽種蒜的時間會有所差別,而俗語「七不進地,八不在家」和上句俗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說的都是蒜。說的是七月,人們必需要在田裡把蒜收到家裡去,掰成蒜瓣,曬乾。等到八月,就必需要把蒜種種到田裡去。

最後在和大家分享一則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歸處,父母走,人生只剩旅途」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歡迎懂的朋友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在農村的人生活久了的話,就知道一些農村的特色,而在城裡是沒有見過的這些,其實也可以說是祖先們留下來的一些規矩,需要後人去遵守吧,經常會把這些些規矩濃縮成了農村的俗語,告訴後人他們該怎麼做?其實這些事祖先智慧的結晶,從這些詞語中可以了解農民的一些想法,還有農村的情況,下面就有三句俗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有什麼道理呢?小夥伴們,隨小編去看看這三句是什麼吧!1.冬不坐石頭,夏不坐木,相信聽了的人都能夠非常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在冬天不能坐石頭,在夏天不能坐木頭,怎麼會有這種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在農村人嗎?
  •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現在出門也這樣嗎?這原本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教會我們懂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重要性,也告訴我們,出門在外,注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品行,但時間一長,大結局忘記了它原本的寓意,反而成了迷信的說法。
  •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七和八指的是啥?其中有深意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 八不歸」,七和八指的是啥?其中有深意我們都知道,很多民俗文化是根據民族的不同和地域的不同而不一樣的,但是有有一種民俗文化紅遍大江南北,在我國農村生根發芽,它就是我們的俗語文化。比如讓大家來一段地方代表文藝,可能很少有人會,但是讓你說幾句俗語,那可是信手拈來。所以說俗語是我國流傳最廣,傳承度最高的民俗文化之一。下面的我們一起來欣賞兩個俗語,它們都是關於我們為人處事,家庭倫理方面的。第一句叫七不出門,八不歸。七和八指的是啥?我們現在有什麼喜事都要求一個黃道吉日,這句俗語似乎也是關於出行日子的。
  • 農村老人常說 「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
    例如在農村有句非常流行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在普羅大眾的認知裡,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農曆初七的時候,一般是不允許出門的,而在農曆初八,則是不歸家。為何在農村人的眼裡,七和八會有獨特的意思呢,難道說初七出門或者初八回家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嗎?農村老人常說 「七不出門,八不歸」,到底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七不出家門,八不歸鄉裡」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是件很幸福的事,這裡不僅能欣賞到天然的絕色美景,也可以感受到濃濃的鄉土人情,住在這裡的農民每天都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低調生活,這樣的日子雖然十分簡單,但卻充滿了無窮的樂趣,當大家忙完了一天的農活後,就會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而這個聊天的過程中就有人,會說到農村的一些俗語老話,以下這些俗語你們聽過嗎?
  • 農村俗語「初七不出,初八不歸」,有啥含義?有現實意義嗎?
    前言:農村俗語「初七不出,初八不歸」,有啥含義?有現實意義嗎?今天初八了,對於農村人而言,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年味了。在小編老家都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初五「送年」,也就是說初一到初四,這幾天都還算是年的一部分,但是到了初五,年就要「走了」,農民也要做一些特殊的吃食,來告別春節,告別年。
  • 俗語「七不出,八不歸」,是什麼意思?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只能宅在家中安安靜靜地過年了,只要我們不出門、不添亂,就算是對社會最好的奉獻了。農村有句俗話叫「七不出,八不歸」。很多人把這句話誤解為:正月初七不能出門,初八不能回家。甚至有人把每個月的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也都算上了。那你要問他為什麼不能出、不能歸?往往就答不上來了。
  • 農村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啥意思?有道理嗎?
    眼看春節臨近,農村人即將走親訪友,互相祝福,由於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老百姓都很重視,所以春節人們做事都很講究,比如初一不能打罵小孩,正月裡不能剪頭,但是對於何時歸家出門也講究黃道吉日,比如俗語『三六九出門走,七不出,八不歸』,這又是啥講究呢?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老人說:「女不過七,男不過八」啥意思?許多人不明白其含義
    農村老人說:「女不過七,男不過八」啥意思?許多人不明白其含義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正德行,作為世界上最為悠久的文明古國,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精神瑰寶只待後人繼承發揚。在這個浮華的社會,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 農村俗語:「男不過八,女不過七」,啥意思?老一輩總結得很經典
    農村俗語:「男不過八,女不過七」,啥意思?老一輩總結得很經典俗語是老一輩們留下經驗的總結,很多時候俗語對於我們成長生活都有很大的用處,有些蘇於是反映出我們生活的規律,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有道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俗語就是一個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就是「男不過八,女不過七」,這個俗語是什麼意思,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影響,下面就一起來看一看吧。首先大家肯定會對「七,八」這兩個數字感到疑惑,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 俗語:男不過八,女不過七,這有啥道理,這裡的八和七是什麼意思
    俗語:男不過八,女不過七,這有啥道理,這裡的八和七是什麼意思俗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現在很多老人都會說,其實有一些俗語也是漸漸地流傳下來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有一些新的俗語出現,其實一句俗語也是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 農村俗語:「七不出八不入」啥意思?七和八指的是什麼?
    轉眼已到大年初七,要不是因為今年非常特殊,按照往年慣例,這時應該有很多人在上班了。雖說咱農村人都非常淳樸憨厚,但農村卻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講究和禁忌,幹什麼事都興挑個「好日子」。以農村人出行為例,不少農村地區存在著「七不出八不入」風俗,至於這種風俗有無道理,很少有人去深究,多數老百姓因它是老輩人留下來的而遵循。老話說「七不出,八不入」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認為,「七」是指農曆每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八」是指農曆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因此,這句老話說的是農曆每月逢七不宜出門,逢八不宜進門。「七不出、八不入」真是這個意思?
  • 農村俗語:「七蔥八蒜,九油十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有各種各樣的俗語,每一個俗語都有它自身的意思,如果有幾個人聚在一起聊天的話,您能把各種各樣的俗語說的朗朗上口,那您絕對會成為這幫人當中的明星。這些俗語都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生活經驗,而且很多俗語對我們的生活都有警示作用,有的時候在關鍵的時刻真能幫上我們大忙。您知道幾句俗語呢?是不是都能說上來它們的意思呢?今天要為您介紹的也是一句俗語,農村俗語:「七蔥八蒜,九油十麥」,是什麼意思呢?您覺得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有什麼含義?
    在農村中流傳著一些語言簡練、通俗簡單的俗語,這些俗語的共同點是話糙理不糙,都是農村裡祖祖輩輩在生活中汲取的經驗和傳統的思想,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則俗語的具體含義,大家了解以後一定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句俗語是「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
  • 農村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非常有趣,聽著解悶,今天坐在暖和的太陽地裡,同幾位上了年紀的老人神侃,這些老年人都是從建國初期過來的,對農村俗語出口成章,說馬上到臘月了,一年又過去了,小孩又大一歲,老人可又老一歲,出去打工的也該回來了,幹到什麼時候才是底?不是有句俗語『臘月做不發,正月吃不窮』嗎?這又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騎馬拜堂,家敗人亡」,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農村俗語「騎馬拜堂,家敗人亡」,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嗎? 文|竹林七鹹(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紅白喜事也就是所謂的婚喪嫁娶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每當遇到這樣重大的事情,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出人出力的互相幫忙,尤其是對於結婚來說,從前期的準備到真正的拜堂成親,前前後後需要好幾天,甚至一個星期才能忙完。
  • 農村俗語「寧嫁屠豬佬,不嫁讀書人」,這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寧嫁屠豬佬,不嫁讀書人」,這話啥意思,有道理嗎?在我國的古代,有著近5000年的歷史文化,在這歷史的文化年代中,有很多語言都流傳了下來,農村俗語就是其中一種,雖然這些話歷史悠久,正是因為這些話有流傳下來的價值,所以才會流傳下來。現在還在不少的地方能夠聽到正宗的農村俗語。古代的一些俗語,也代表著當時的文化,把它流傳至今也是大家覺得它有深刻的道理。
  • 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啥意思,有道理嗎?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文化積澱中,結成了無數光彩奪目、璀璨絢爛的明珠,而俗語無疑是其中較為奪目的一顆。俗語,也成俗話,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通俗的定型語句,是人民群眾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句農村俗語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覺得它有沒有道理呢?
  • 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有什麼講究嗎?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農村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有什麼講究嗎?在農村,一直都存在著非常多的風俗,這是農村特有的一種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這些文化是正在農村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成為農村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就來說一下關於農村最為重要的兩件大事,一件是婚嫁,另一種就是喪葬!這個俗語:七不出門,八不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