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十字軍東徵之後,蒙古人登場了,又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蒙古帝國時代
蒙古國的正式稱號是大蒙古國,1206年由成傑思汗鐵木真建立,隨後鐵木真及其子孫在對外徵戰中,開拓了東起日本海,西抵義大利,北跨西伯利亞,南至波斯灣的遼闊疆域,是歷史上連續性版圖最大的國家,疆域一度達到約3300萬平方公裡,;蒙古人對耶路撒冷不感興趣,佔領後將耶路撒冷讓與埃及蘇丹(其統治埃及和敘利亞)。
大蒙古國
在埃及,一名叫拜爾巴斯的土耳其籍奴隸戰士,通過購買奴隸組建自己的軍團,在敘利亞擊敗蒙古軍隊,並刺死埃及蘇丹後自己當上蘇丹。他被稱之為埃及雄獅,信奉伊斯蘭教,其所在的馬木努克王朝統治耶路撒冷將近300年。直到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擊敗馬木努克王朝,耶路撒冷的統治權落入土耳其人手中。
奧斯曼帝國時代
奧斯曼帝國,起源於今天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一帶,屬於遊牧民族。1453年,奧斯曼帝國徵服君士坦丁堡,打敗東羅馬帝國(又被稱之為拜佔庭帝國)。奧斯曼的統治者強化伊斯蘭教,貶低基督教和猶太教,並將希律王宮主題外牆約2.7米劃給猶太人祈禱,就是今天被稱之為西牆或者哭牆的地方(Wailing Wall or Western Wall).
奧斯曼帝國統治長達六個世紀,1699年,奧斯曼帝國戰敗,由盛轉衰。
奧斯曼帝國擴張圖
歷史之旅的第三站—— 國家的建立
歐洲列強的紛爭
趁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歐洲列強要求保護在耶路撒冷的教友,於是各個國家紛至沓來,歐洲殖民國家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向耶路撒冷。
1774年,俄國人佔領耶路撒冷,目的保護東正教。俄國人視自己為拜佔庭帝國的繼承者,是第三個羅馬帝國。
1799年,法國皇帝拿破崙進攻耶路撒冷,失敗後進軍埃及。
1820年,英國富豪蒙蒂菲奧 (其妻子是內森·羅斯柴的妻妹),來耶路撒冷遊學旅行,開始信仰猶太教,並幫助救濟猶太人。隨著後來英國王妃訪問耶路撒冷,英國在中東的影響逐漸增大。
1831年,阿爾巴尼亞人易卜拉欣-統治埃及並徵服耶路撒冷,信仰基督教,痛恨阿拉伯人,並獲得法國人支持。
1844年,美國人派領事進入耶路撒冷,宣揚的基督精神——相信每個人可以通過行善來拯救自己。
1853年,法英聯合對抗俄國,克裡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但是被勝利麻痺後,內部的希臘人造反控制了耶路撒冷,重新讓東正教上位,俄國人開始統治聖城。
隨著俄國的勝利,越來越多的俄國猶太人返回到耶路撒冷,到1890年,有4萬多俄國猶太移民到耶路撒冷。加之歐洲其它各國沿襲十字軍時期對猶太人的憎恨,驅趕猶太人,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
阿拉伯國家的時局圖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恩怨情仇
文學批評家赫茨爾,宣揚沒有自己的家園,猶太人就永遠不會安全,倡導猶太復國主義。當時歐洲新興的民族主義尤其是法國大革命也刺激了猶太人,重建家園呼聲高漲。1897年,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在瑞士召開,赫茨爾倡導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之家」。英國舉雙手同意,其目的是利用猶太復國主義,攫取巴勒斯坦,進而控制中東地區。這也被戲稱為一國正式對第二國許願第三國的土地,如此荒唐。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佔領巴勒斯坦,隨後將巴勒斯坦分而治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東部稱外約旦(今約旦河東岸)。在英國人的資助下,猶太團體不斷發展壯大,並侵蝕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土人土地,迫使阿拉伯人逃離巴勒斯坦,流血衝突不斷。
1947年的巴以版圖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結束英國統治後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由國際共管。阿拉伯人不承認聯合國的劃分。
1948年 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猶太人復國運動實現。
1959年,老兵阿拉法特組建「」法塔赫「(徵服)軍事解放組織,經常進入以色列進行小規模突襲,後來慢慢的變成巴勒斯坦軍事主力。
1967年,以色列通過六日戰爭實際佔領了耶路撒冷並奪取了很多阿拉伯國家的土地。充足的準備和先發制人是致勝的兩個關鍵因素。此次戰爭奠定了以色列在中東的地位,但也加劇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時至今日,衝突還在繼續。
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一個由阿拉伯人組成的國家。
縱觀以色列的建國史,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最初的想法到實現用了才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由此可見地球上還有很多領土和主權懸而未決的地區,通過時間的積累和事件的醞釀,一切的結果都有可能。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佔領區變遷
ID:Ticktalkerr歡迎訂閱,一起成長。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