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茶圈好茶不怕悶泡背後的真相,那是好茶和劣茶的試金石!

2020-12-18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跟悶泡槓上了。

村姑陳家關於茶葉不能悶泡的文章發出去之後,大批的悶泡黨蜂擁而至。

都不是來拍磚的,都是來訴苦的。

「你說不能悶泡,但我的茶,不悶泡就沒有味道啊!」

「我就喜歡悶一下再喝,夠勁,夠味!」

「茶不悶怎么喝,那不是喝白開水嗎?」

......

看著大批襲來的彈幕,村姑陳有一瞬間的恍惚。

就像魯迅先生正在大肆批判偽科學,卻仍然有人,去給自己患肺癆病的兒子,取革命志士的人血,沾饅頭吃。

衰其不幸,怒其不爭。

《2》

為什麼仍然有大量的茶友,認為茶必須要悶泡,才會有味道呢?

因為他們喝到的茶,都不太好。

這大批的茶友,買到的茶,都是需要悶泡才有味道的(重口味者除外),這樣的茶,都是不太好的茶。

好茶,像一條浸透了水的毛巾,稍微一擰,就能出水。要擰它,不必費太大的力氣。

正如泡一泡好茶,因其內質豐富,前四道不必悶泡,照樣很有滋味,香、清、甘、活,一個不落下。

而不好的茶,內質單薄,像一條沒什麼水的毛巾,需要用力擰它,才能擰出水來。

泡這樣內質欠缺的茶,就需要用力悶,大力悶,拼命坐杯,才能讓茶湯喝起來有味道,讓茶湯不像白開水那麼清淡無味。

《3》

在悶泡派裡,大量的茶友,反映自己喝的茶,不悶沒有味道。

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個世界上,好茶真的太少了。

而劣茶,內質欠缺的茶,正在大肆橫行江湖。

這讓大家通過一些電商渠道買到的便宜茶,都是品質不高的庸茶。

這樣的茶喝到嘴裡,寡淡無味,只能通過悶泡、坐杯,才能讓茶葉裡的味道釋放出來,才能讓茶湯喝起來,有味道。

看看,「有味道」,居然成了大多數悶泡派茶友,對一款茶能不能喝,該不該買,最基礎和直白的標準。

這麼基礎的一個指標,卻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衡量標準。

只要一款茶「有味道」,他們就認為是好茶,就甘願付錢。

什麼香、清、甘、活,全顧不上了。

這真真是太可憐了。

《4》

喝多了品質不高的茶的悶泡派茶友們,必然會得出一個結論,茶,必須要悶泡。

得出這種結論,來自於他們的喝茶日常,來自於他們日常泡茶的經驗,來自於那些內質稀缺的不好的茶。

是的,茶要悶泡,這一結論,來自於他們日常所喝到的不好的茶。

正如劉姥姥,平時喝極差的茶,喝多了,喝習慣了,一下子喝到賈母那個級別的、公候夫人才有實力和資格享用的高等級優質「老君眉」,她就露出自己喝茶的水平來了。

當時,妙玉精心烹製了一碗老君眉,奉給賈老太君。

賈母喝了一口,便說,來,你嘗嘗這個味兒。

在賈母這樣身份的人心目中,這茶必定是還不錯的茶,她才會賞(分享)給別人喝。要是劣茶,她分享出去,人家私下覺得,「你賈家喝茶的水平也就這樣罷了」,那豈不是打了自己的臉。

然而,逗趣兒玩嗨了的劉姥姥,端起茶來,一口喝乾了。

這種牛飲的方式,本來就已經很驚嚇到在場的上流社會貴族了。

接下來,她還說了一番話,更是讓人驚掉下巴:

她說,這茶好是好,就是味道太淡了點。要是再濃點就好了。

《5》

看吧,劉姥姥這位來自鄉野的村婦,心目中的好茶標準,是不是跟悶泡派的大多數人的標準是相同的?

那就是,「茶要濃一點,才有味道」。

這種認知,來自於長期飲用不好的茶所留下的印記。

就像青蛙,在井裡呆久了,自然認為天是方的,天就是井口那麼大一塊。

只有等它跳出了那口束縛他的枯井,它才會知道,原來,世界如此之大,天空如此高遠,而地面如此遼闊。

這時候,它才會自我否定,否認自己原來的,關於天空只有井口大的錯誤認識。

這些悶泡派的大多數茶友們,除開本身就喜歡重口味的,餘下那部分,也必須要等到他們買到了真正的好茶了,買到了真正的正巖茶了,買到真正的高山白茶了,並且,在喝過了這些好茶,知道了好茶的真正滋味之後,才會否定自己之前關於茶必須要悶泡的錯誤認識。

在這之前,由於沒有真正的好山場、好工藝的好茶做參照物,他們只會順從劣茶帶來的感官標準,認為茶,就是要悶泡才有味道。而有味道,才是好茶。

《6》

其實,茶不能悶泡,除了好茶與劣茶這一對立元素之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健康。

浙江大學的王嶽飛教授說過,茶葉悶泡時,在前1.5分鐘的時候,會大量釋放出咖啡鹼。

在那1.5分鐘的時間裡,這泡茶當中2/3的咖啡鹼,都會從茶葉當中被悶出來,悶到茶湯裡,被你所喝下肚去。

咖啡鹼,有提神的功效,這點大家都是知道的。

但是,如果一下子攝入大量的咖啡鹼,會怎麼樣呢?

咖啡鹼,如果你的身體機能不行,不能快速代謝掉它,那麼它會積存在你的身體裡,讓尿酸數值變高,增加得痛風的機率。

如果你本身就有痛風的毛病,那更不能喝悶泡過的茶了,那會直接加重痛風。

但是,如果你喝的茶,是快出湯的,就算你有痛風,也不影響。因為快出湯的茶,咖啡鹼含量低,在人體適合的一個量值內,能正常被代謝掉,並且,大量飲用快出湯的茶,還能促進排洩,利用泌尿系統,把身體裡囤積的尿酸,給排出體外。

故而,悶杯的濃茶,增加尿酸。而快出湯的清茶,排走尿酸。

該不該喝悶杯的茶,各位自己選擇吧。

《7》

有朋友來問,你說茶不能悶泡,那為什麼還有好茶不怕悶這一說呢?

其實,好茶不怕悶,指的是,好茶,就算悶久了,也不會有怪味、異味、重重的苦澀味。

而劣茶,悶久了,苦澀味重得像中藥,刺激得讓人難以下咽。

也有正常該悶茶的時候,但那是特殊時期——茶葉審評期。

在各大鬥茶賽裡,茶葉處於被審評的階段,它閃需要被長時期的悶泡。1分鐘,3分鐘,或者五分鐘。之後才出湯。

這樣悶泡的結果,只是為了測試,參賽的所有茶裡,哪款茶,味道最差,哪款茶,最苦澀。

然後把苦澀味最大、怪味最重,湯感最刺激的那款茶找出來,打出最低分。

茶葉審評,是為了找茶的缺點,那麼,悶泡,自然無可厚非。

但我們平時喝茶,可不是奔著找缺點去的,我們是要找優點的。

喝茶是種享受,你非得要鑽牛角尖去找缺點,那不是找虐麼?

好茶不怕悶,那是特殊的時期——茶葉審評期,只為找缺點而悶茶。

喝茶不必悶,那是在享受期,平時喝茶,只想感受一泡茶的美好。

《8》

是因為,不好的茶的大量存在,才讓悶泡派的人開幫立派。

是因為,喝久了品質不高的茶,才會讓悶泡派門人認為,茶不悶沒有味道。

就像喝久了速溶咖啡,就以為黑咖啡除了苦,沒有別的香味一樣。

人,只有嘗過更好的茶,才會相信,世界上真的有如此好喝的茶存在。

悶泡派,只有改喝過真正的高山白茶,真正的正巖茶之後,才會相信,真正的好茶,是不必悶泡的。

就像只有看過了世間的萬般風景,才願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都說好茶不怕悶,白茶、巖茶、普洱茶誰才是悶泡的最佳搭檔!
    將二者相組合,悶泡的意思就是讓茶葉和水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長時間泡著。密閉的空間,即蓋上蓋子,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且這個悶泡的時間,還不短。從開始悶泡到出湯,所需要的時間至少1分鐘。在茶圈,悶泡本是用於檢驗茶葉品質的一個技巧。
  • 散茶要悶,餅茶也要悶,莫讓悶泡成為劣質白茶的通行證!
    再比如劣茶,工藝不到位顏色花雜,包裝成「老茶」;秋茶包裝成春茶;用悶泡代替快出水,便可以遮掩它們平平無奇的本質。好個生活的智慧,結果便是騙得無數茶友散茶要悶,餅茶也要悶,這種悶泡,反倒成了劣茶的通行證。悶泡是如何包裝劣茶的,且聽講解。
  • 85度水溫、90度水溫、95度水溫,一路「開掛」的好白茶被泡壞了
    換成七、八十的溫水泡茶,內質豐沛的好茶,反倒是滋味表現平平。從泡茶的水溫看,好茶不怕沸水燙,高水溫衝泡是優質茶的試金石。相較下,85℃的溫水泡茶,卻成了劣質茶的遮羞布。究竟,稱「溫水泡茶能避開茶葉的缺點」的說法背後,又有哪些因由呢?
  • 好茶就是這麼任性,悶泡都不怕?要點全在這,請查收!
    誠然,老人家喜歡這樣的重口味,但是從茶葉品鑑的角度而言,悶泡法對於大多數茶葉品類而言,實際上並不太實用,甚至,如果說它是一種「糟蹋」好茶的任性泡法的話,似乎也並不為過。不過,在茶界卻長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茶好不好,悶一悶就知道了!」這又是為何呢?
  • 隨意投茶、溫水泡茶、悶泡,三種錯誤的衝泡,再好的白茶也白搭!
    常常有茶友用溫水泡茶——茶香不見,滋味欠缺,這時,便怪起了好茶。殊不知,好茶的香氣滋味正憋屈地困在茶葉中,受控於水溫不得而出。溫水、冷水泡茶的流行,有一部分是為了照顧劣茶。有些劣茶,其內含物質本來就稀薄。
  • 悶泡並非常規泡茶手法,一些老茶人見怪不怪,你知道為什麼嗎?
    義芳君說茶 | 第641期原創茶說1、「好茶不怕悶」,這是茶圈裡一句甚為流傳的話,大有「真金不怕火煉」的意味。投茶量、水溫、注水量、浸泡時間、出湯時間……這一系列泡茶要素,過猶皆不及。「悶泡」恰恰就是反其道而行。這種有意而為之的非常規泡法,要不為了自揭其短,要不就是充當茶葉品質優劣的試金石。如此,很多人不免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好茶會不會被悶壞了呢?
  • 再好的紅茶也不要亂泡,避開這4個誤區,才能領略好茶的絕佳風採
    氣味不純的自來水泡紅茶,哪怕是質量再一流的好茶,風味也會受到幹擾。茶香不再清爽,清純,靈動,反而蒙上怪味。自來水、硬水,不適合泡茶,這點在茶圈已屬共識。但不少茶友有所不知,礦物質含量高的礦泉水,同樣並非泡茶的上選。
  • 怎麼悶泡滋味都不濃的茶,算不算好茶?帶你看清茶香醇厚的真相!
    酸味根據出現的情況,可以分為正常的和不好的。如:茶葉在原料、工藝、倉儲等方面沒有缺陷,茶友在喝到茶葉時有酸味,但茶湯整體滋味比較協調,這樣的酸味可以判斷是好的酸味。考慮到部分茶友是直接用杯子衝泡普洱茶的,杯子泡茶悶泡是不可避免的,但還是可以通過減少投茶量以及控制水溫來防止茶葉滋味過濃。
  • 悶泡,是鑑茶,快出水,是品茶 鑑茶和品茶,你確認搞清楚了嗎?
    你這樣是喝不出茶的缺點來的。選茶,要拿去悶泡,悶三分鐘,讓它所有的缺點都暴露出來,這樣才喝得準一泡茶。」....悶泡,還是三分鐘,確定是在選茶,不是在虐待自己的味蕾麼?《3》悶泡,是鑑茶,快出水,是品茶。
  • 老白茶有倉味、濁味,要醒茶,多悶泡才好喝?那你估計被帶溝裡了
    《2》老白茶,會有倉味和濁味?真相是不可能,除非是存壞的茶。倉味和濁味,都屬於很不好聞的氣味。濁味,顧名思義,泛指沉悶、不新鮮的感覺。喝一泡2014年的白牡丹餅,在同樣用標準蓋碗衝泡下,僅僅是4克茶,泡出來的湯水已經足夠淳滑醇厚,像是楊枝甘露那般湯感豐沛。喝一泡風味精彩,養分高,香氣滋味好的老白茶,完全可以放心從第一衝,喝到最後一泡,直至茶味被泡淡。泡好茶,洗茶的做法不僅浪費,還會讓人錯失對完整茶味的感受!
  • 紅茶加牛奶、煮老白茶加陳皮、溫水泡巖茶,三種喝茶方式耽誤好茶
    還是一句話,但凡是好茶,一律建議清飲。提到老白茶的喝茶方法,茶圈裡存在兩大類的奇葩觀點。一派是認為,老白茶一定要煮著喝最好。另一派堅定,煮茶的時候,加陳皮、甘草、紅棗、枸杞等等,效果更好。建議重新將水燒沸,要不然後幾衝泡出來的茶味,會受到影響。按照物理學的基礎觀點,溫度越高,分子的熱運動越快。泡好茶,唯有水溫足夠高,茶湯的香氣和風味才能更精彩。溫水泡巖茶,相對而言,確實泡出來的茶湯不容易有明顯苦味。
  • 85度水溫衝泡紅茶,白茶只能煮著喝,撥開混淆視聽的茶圈三大謎團
    寒暄過後,坐在清涼的雅間,喝幾杯老友泡的茶。席間,A閨蜜泡了款紅茶——桐木小赤甘,清香的花果香縈繞。剛好想起前不久茶友們留言裡的提問,便問閨蜜對85度溫水泡紅茶的看法。閨蜜一邊斟茶,一邊接話,「這就是為了避開缺陷啊,好茶誰要用溫水泡!」
  • 三種錯誤的紅茶衝泡方式,會讓好茶失去原有滋味,茶友們及時糾正
    用純淨水和自來水衝泡同一款正山小種,一個香氣清新,湯水淳和,另一個卻稀薄寡淡,茶香微弱。好茶和地攤貨之間的距離,僅僅隔著一杯自來水!《3》錯誤衝泡方式二:悶泡紅茶不知從何時起,流傳起了一句話,「好茶不怕悶,怎麼泡都好喝。」只想問,誰家的好茶捨得隨便泡?
  • 泡茶的「留根」、「悶泡」和「坐杯」,你都了解嗎?
    喝茶到一定階段,和茶友的交流上就會有專業的術語冒出來。就拿泡茶來說,除了我們平時常說的「出湯」外,還有「留根」、「悶泡」和「坐杯」,這其中的區別,你知道麼?01留 根所謂留根,就是在泡茶的時候不一次將茶湯出盡,留一部分在杯/壺中,和後道的茶在一起。
  • 綠茶悶不苦,巖茶耐泡不怕悶,老白茶悶一悶更好喝,別偷換概念了
    丨作者:村姑陳 《1》 常聽到有人信誓旦旦:我家的茶不怕悶,好茶不怕悶,怎麼悶都不苦。 入口順滑,滋味綿柔,茶香細幽,甘潤醇厚,回甘生津…… 總之,悶不苦≠好茶! 茶界江湖裡,所謂的綠茶、巖茶、白茶等久悶不苦的「神話」背後,大有貓膩!
  • 這七條茶圈騙局,你還在信嗎?
    小閒下來,享受一泡好茶。午後的茶歇,是一段可供思考的時間。時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熱鬧的茶圈裡,從來不乏故事,更不缺層出不窮的傳言。明辨茶界的謠傳,要靠思辨與理性。喝茶,本質上是為了享受一泡好茶帶來的茶香和茶味享受。內質豐富的好茶,內部擁有的養分和風味物質含量豐富。按常見蓋碗泡茶,避開長時間的悶泡,那好茶隨意就能泡上七、八衝,甚至更多次。用句大白話來解釋,好茶是很「耐喝」的。
  • 好茶都要坐杯嗎?其實,無論巖茶、白茶,都是對好茶的誤解
    何謂「坐杯」「坐杯」、「悶泡」、「留根」、「瀝乾」,這是一組屬於茶品衝泡界的必備名詞。「留根」:指在每泡茶水出湯的時候,留下些許的茶湯於蓋碗之中,大部分留湯的比例是三七分。這個時間不會少於三分鐘;「坐杯」:坐杯的概念與「悶泡」類似,都是將茶水出湯的時間延長,最大的區別在於,「坐杯」延長的時間遠遠的短於「悶泡」,並且坐杯的時間是會隨著衝泡次數的增加而增加。
  • 勐原說茶,一壺好茶離不開醒、溫、悶
    勐原說茶,一壺好茶離不開醒、溫、悶溫洗、悶茶、醒茶,是泡茶過程的幾個關鍵步驟。一壺好茶,溫洗, 茶入壺開始浸泡時便作洗茶之意,過後開始泡飲根據浸泡時間長短,便為悶茶之意。悶茶時間越長,茶湯濃度會越高。醒茶,具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把所有藏上一段時間的普洱茶,在準備開湯前幾天須將茶葉或撬散或分裝於小罐以便散味,讓茶重新接觸新鮮空氣,煥然一新。醒茶的第二個含義是,開始泡茶時,先燙熱器皿,置茶葉入壺後,蓋上壺蓋,提起茶壺輕輕搖動片刻,讓茶醒覺出味,以滋品飲。
  • 悶泡和快出水,哪個更容易知道白茶品質?
    這般清茶飲下,方能體味到盧仝茶詩裡面,一碗吻喉潤的妙味。若都像劉姥姥似的喝茶,熬濃些更好,那真如牛嚼牡丹,哪裡能品出什麼好與壞?那麼,問題來了。衝泡白茶,到底是要快出水,還是悶泡,哪個更能完整體現白茶品質呢?
  • 如何形容茶好不好喝?專家教你從「色香味」用語說一口好茶!
    的確,要向人形容茶的香氣或水色,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裡,我將告訴大家如何利用品評茶葉時的審查用語來形容茶的水色、香氣或是滋味。為了那種連形容詞都想不出來的人,我將依據茶的種類一一示範說明「好茶」與「劣茶」的形容法,請仔細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