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百匠茶學院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百匠林方致
丨作者:林方致
呵筆難臨帖,敲床且煮茶。
寧靜致遠,方得始終,我是林方致。
今日天氣晴朗、惠風和暢,是個適合出遊的日子,於是便帶著孩子去街上轉轉了,正好逢著年關,也可以採辦些年貨,離著新年還有小半個月,但福鼎的街頭巷尾都已經掛滿了紅燈籠,一個個小燈籠在綠葉的襯託下,分外的紅豔、可愛。
迎著過節的氣氛,我和孩子兩人一路走到了老街,倒也不覺得累人,相比購物廣場老街的市井氣更濃些,整條老街上都是小吃攤,串串、肉片、小糕點、光餅夾肉、芋頭餃... ...多得是美食,整條老街仿佛都籠罩著食物的香氣,盈盈繞繞難以消散。
過了午飯時間,在小吃攤上把肚子填滿之後,我們兩人又調轉方向去了白茶街,尋友人討杯茶喝,也當是消消積食。到他店裡時,他正好在泡茶,泡的是一款去年新製成的荒野冬片,茶湯清甜爽口、茶香馥鬱帶著股冷香,恰好解了我的油膩,也提了我的精神。
這款荒野冬片歷經四時變化,野韻天成的葉片裡蘊含著豐富的內質,茶葉葉片寬大、有層厚厚的角質層,茶葉內的物質釋放的速度較慢,故而茶葉很是耐泡,我看友人已經出湯六、七泡有餘,還絲毫沒有坐杯的意思,幾衝之後茶湯厚度依舊不減,這款好茶無需坐杯。
何謂「坐杯」
「坐杯」、「悶泡」、「留根」、「瀝乾」,這是一組屬於茶品衝泡界的必備名詞。
「留根」:指在每泡茶水出湯的時候,留下些許的茶湯於蓋碗之中,大部分留湯的比例是三七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延續茶湯的滋味,讓每杯茶湯都能保持甘醇的滋味。以白茶為例,一般是在蓋碗容積較大或是煮茶時,會使用「留根」法;
「瀝乾」:是「留根」的反義詞,留根是留下茶湯,瀝乾則是在每次出湯之際,將茶湯倒個乾淨,蓋碗內不留一滴一毫的湯水,適用於容量小的衝泡容器;
「悶泡」:悶泡是指將茶葉悶在蓋碗之中,延長出湯時間,讓茶葉與水之間親密無間的接觸許久,通常情況下,這個時間不會少於三分鐘;
「坐杯」:坐杯的概念與「悶泡」類似,都是將茶水出湯的時間延長,最大的區別在於,「坐杯」延長的時間遠遠的短於「悶泡」,並且坐杯的時間是會隨著衝泡次數的增加而增加。以白茶為例,優質白茶的前幾泡並不會坐杯,到第五、六泡開始,之後每泡的坐杯時間可延長10秒。
品質上乘的茶,前幾泡不宜坐杯
對於品質上乘、內質深厚的優質茶品而言,前幾泡根本無需坐杯。一杯好茶,往往是到了五、六泡之後才需要稍稍的坐杯,也不需要太長時間,延緩個十秒即可,這樣能將茶葉內更深層面的內含物質逼出,使得茶友閱盡屬於這杯茶的所有不同滋味,從清甜到甘稠。
過早的坐杯,對於優質茶品來說,無疑是一種糟蹋。就以我最經常接觸也是比較了解的福鼎白茶中的新白茶為例,我們平日裡衝泡白茶,最適合的方式便是「快出水」,從沸水入蓋碗到茶湯出蓋碗的時間最好控制在5秒以內,這樣得來的茶湯最為清冽鮮爽。
長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優質高山茶青,從一出世就身懷「寶藏」,像是十年寒窗的學子,已經博覽群書、學富五車,內涵豐富。如果在衝泡第一道茶湯時就採用坐杯的方式,相當於是將原本可以衝泡三、四泡的茶湯內質,濃縮於一杯茶湯之中,提前透支茶湯的內質。
這樣做只會帶來兩個後果,一來過早或是過長時間的坐杯,會導致茶味物質釋放過多,茶湯的滋味過於濃鬱,湯感不佳,而且喝過濃的茶水還會造成熬夜與茶醉;二來茶葉內的物質被提前釋放,茶葉內的物質含量降低,茶葉的耐泡度隨之降低,茶湯濃淡不均。
需要坐杯的茶並非好茶
通常來說,一出場就坐杯是對優質茶品的深深的誤解,那到底怎樣的茶才需要坐杯呢?擁有這些特性的劣茶才需要坐杯!
一、生長環境差勁
從一開始就沒有良好產出環境的茶青,本質上就沒有積累養分的機會,茶味物質寡薄,不得不借用坐杯的方式來掩蓋自身不足。如果想平常那樣,用快出水的方式來衝泡它,根本得不到茶味,只有淡如水的滋味,所以也只能靠著拖延時間來爭得些茶味出來。
所謂生長環境差勁,指的便是在平地或是馬路邊生長而來的茶樹。近年來白茶的市場越做越大,茶商與茶農為了牟利,白茶種植的海拔被壓得越來越低,現在發展到在平地地區也出現茶樹,甚至為了種植茶樹而毀林開荒的地步。
而這些接近人類居住地,受著尾氣與塵土的覆蓋的茶葉,葉片無法自由呼吸,茶葉的內質積累無法正常進行,且平地地區地勢平坦,雨水來時不能及時的被排走,導致土壤的透氣性降低,對茶樹的樹根造成致命的傷害。不論是溫度、溼度還是潔淨度都比不上高山,品質自然不佳。
二、制茶工藝差勁
優良的茶青加上優良的制茶工藝才能得到一款好上加好的茶品,光有優良的茶青而使用了粗糙的制茶工藝的茶品也依然是不夠優質,而差勁的制茶工藝,對於茶葉的風味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不當的制茶工藝,同樣會破壞茶葉內質,導致茶味寡淡。
例如,白茶製作中如果急功近利,使用了高溫烘焙的方式,就會破壞內質,而巖茶在培火的過程,不留心就會將茶葉焙壞,茶湯的滋味就會降低。
對於一杯好茶而言,待到其茶味被衝泡淡了之後,才需要坐杯,一開始衝泡就需要坐杯的茶需要茶友警惕。坐杯悶泡不是領略好茶的正確路數,相對而言,快出水更考驗一款茶的實力。
原創說明:本文由百匠茶學院原創出品,歡迎喜歡喝茶的朋友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平臺轉發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