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到底為什麼?
除了日常我們所說的幫孩子掌握一項才藝或者未來走上藝術之路外,其實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學鋼琴有一個最珍貴的好處:感受美,增加未來生活的幸福感!而古典鋼琴名曲,無疑是傳遞這種音樂之美的源泉。
今天小編替大家整理了一些適合琴童聽的鋼琴名曲,大家可以先收藏之後慢慢欣賞~
希望每位學習鋼琴的小朋友,不僅僅是學會了去如何演奏這門樂器,更可以懂得如何去欣賞、發現古典音樂的美。
1
巴赫《平均律卷I第一首前奏曲·聖母頌》
其實,《聖母頌》並不是巴赫的作品,而是作曲家古諾所寫,但其伴奏用的卻是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首的前奏曲,但很多人並不了解這一事實,誤把《聖母頌》嫁接在巴赫的頭上。不過平心而論,這首C大調的前奏曲確實精美絕倫,集純潔、寧靜、明朗於一身,滿懷美好的期盼,以這樣一首樂曲作為《聖母頌》的伴奏,確實是恰如其分。最難得的是,古諾竟將它與自己歌曲的旋律結合得天衣無縫,渾然一體,可謂巧奪天工。
2
海頓《小夜曲》
這首小夜曲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交響之父海頓所做,後為學者考證實為德國作曲家Roman Hoffstetter的作品,原作為《F大調第十七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後來被改編成鋼琴曲、小提琴曲等多種版本。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輕快的漫步節奏和娓娓動聽的旋律,具有一種質樸的情調,表現了典雅的意境。
3
莫扎特《小星星變奏曲》
這也是鋼琴歷史上不朽的作品,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時,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音樂主題出自一首古老的歐洲民謠,原題為「 啊!媽媽,我要告訴你」( Ah, vous dirai-je maman),並且好幾個國家用不同的語言歌唱過。在中國被稱為「小星星變奏曲」。這個主題的節奏與旋律單純質樸,莫扎特為它配上十二段可愛又富有魅力的變奏,旋律流暢,變奏自然,是最富有莫扎特天使般童趣的作品之一。
4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
很多人都以為《土耳其進行曲》是莫扎特寫的一首鋼琴小品。實際上,它是莫扎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K331的第三樂章。這首樂曲之所以成為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代表作,是由於其三個樂章都很成功,有趣是第三樂章的獨特而別致的風格,更是前兩樂章所無法比美的。這首鋼奏曲是作曲家於1778年在巴黎寫成的,當時他才22歲。全曲表現出一種帶有童貞般的單純,像這種快活的節奏,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屢見不鮮。果你熟悉土耳其音樂,你會感到這支曲子土耳其民族風味並不濃。但是,在當時來講,它的風格已經破除了俗套,樂曲顯得獨特而別致、又由於這支曲子的曲調流暢動聽,技巧又不難,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5
貝多芬《致愛麗絲》
這首小品的知名度不亞於作曲家的《命運》交響曲,也是舉世著名的鋼琴小品,也是全世界琴童幾乎必彈的作品。關於這個曲子,有一個很美好的傳說:一位名叫愛麗絲的女孩,她為了幫助一位雙目失明的老人在彌留之際實現看見森林和大海的願望,而四處求助別人。貝多芬為此非常感動,特地在聖誕夜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樂,聽著聽著,老人仿佛看見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大溪地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於是安詳地合上了雙眼,不再有孤獨和悲憐。之後,貝多芬便將這個曲子獻給善良的姑娘愛麗絲。
6
巴達契夫斯卡《少女的祈禱》
如果公推世界上哪首鋼琴作品最有人氣,婦孺皆知?答案並不是貝多芬或莫扎特的作品,而是這首《少女的祈禱》。正如作品的名稱那樣,它是名副其實的少女所創作。作者巴達捷夫斯卡是一位波蘭少女,在十八歲的花樣年華裡譜寫了《少女的祈禱》,二十四歲便離開人世。她的青春是短暫的,但她留下的這首鋼琴作品,卻是一支永開不凋的鮮花。這首作品最初刊登在法國巴黎一家音樂雜誌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脛而走,成為暢銷一時的名曲,此後相繼以八十餘種不同版本風行全球。
7
舒曼《夢幻曲》
1838年,熱戀中的舒曼寫信告訴克拉拉:「記得有一回你對我說在你面前我就像個孩子。無論是不是這句話的影響,總之,我突然有了靈感,即席寫了30首有趣的小品。」在其中,就有這首《夢幻曲》。在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夠明顯覺察到詩歌般層層遞進但又有些微妙變化的律動感。人們對那四個小節旋律既熟悉又喜愛,那些輕盈融情的歌,是每個聆聽此曲的人心中的旋律,它敘述著人們兒時的美麗的夢,也抒發著理想世界的溫暖、深遠與甜蜜。夢幻主題是永恆的,也是不朽的,細膩的音樂表情,豐富的和聲語言,引人入勝的表現力,使這首短詩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百聽不厭。
8
蕭邦《降E大調夜曲》(Op.9,No.2)
要想認識浪漫主義的音樂的獨特韻致,蕭邦的作品是當之無愧的首選,蕭邦似乎命裡註定是為鋼琴而生的,在他的筆下,鋼琴以獨有的聲音詩意地吟唱起來,音樂的個性與鋼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樣和諧。我們不妨先從夜曲聽起,細細體會樂曲中所瀰漫的惆悵和冥想,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動與嘆息,你會感到夜晚的風格是統一的,而夜中的情調又是如此得不同。本曲作於1830年,是蕭邦夜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它具有典型的蕭邦早期作品的風格,平易優美、飽含詩意,恬靜優美的旋律和精雕細琢的鋼琴織體是其主要的特點,描繪著大自然的夜色,也傾訴著作者心靈的話語。
9
李斯特《鍾》(選自《帕格尼尼練習曲》)
本曲的主題源自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的主部,據說李斯特聽完原作有大為震驚,決心在鋼琴上也要模仿出小提琴那鬼使神功的技巧(這個傢伙真是變態!)。旋律雖然優美動聽,但需要演奏者極高超的鋼琴技巧。在這裡,他把輕盈活潑的小提琴主題移植到鋼琴上,以各種不同的織體和技巧在各個不同的音區作了形形色色的變奏,我們可以從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術的斷奏、跳弓,十分新穎地在鋼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現方式,像同音輪指、長串的半音階進行、單手帶旋律聲部的顫音,連續的八度進行和左手遠距離的八度大跳等等,這在當時都是駭世驚俗的,超乎一般鋼琴家的能力極限,即使在今天也聽眾嘆為觀止。
10
德彪西《月光》
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參觀「萬國博覽會」,這裡一些東方國家展覽廳裡都放送東方音樂,德彪西新奇地發現,這些東方國家音樂的曲調、和聲、調式……等等,都和他從學院裡學到的東西截然不同,這使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對東方音樂作了些研究。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德彪西確立了一種嶄新的音樂風格——印象派風格,在德彪西之前,音樂雖然也和各種流派,但他們都是以旋律為中心,旋律在樂曲中佔主導地位;而印象派則更注意的是音樂色彩變化以及它們反映在人們腦子裡的印象。其它一切如旋律、和聲、調式、調性等都是創造色彩的手段。鋼琴曲《月光》就具有以上這些特色,這支曲子,作曲家在當初並不是作為一首鋼琴小品寫成的。它原來是《貝加摩組曲》中的第三首,作曲家以清談的筆墨、樸素的音調,給人們描繪出一幅萬籟俱寂、月光如洗的圖畫。
提升小朋友的音樂感知力和技能,就要多聽多練,尤其是多聽經典古典鋼琴曲。
所以,快給小朋友收藏起來吧,要經常聽哦!
(圖文來源於網絡整理,環球喬治布萊耶樂器集團僅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