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的故事】
暑假來臨,5645名中國人民大學的學子懷揣理想與信心,踏上了深入基層開展社會調研、社會服務與社會考察的徵程。
665支團隊將在全國29個省份的162個自然行政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及「千人百村」社會調研活動。農村教育、能源消費、養老、土地權益、公共文化服務、基層民主……均是他們關注的對象。這一活動是人民大學堅持多年的一個傳統。
此前不久,該校10位博士生組成的調研團隊赴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沿著人民大學的足跡,探索母校的歷史,並對當地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進行實地調研。30年前,有過一次同樣的「尋根之旅」,10位人大學子組成調研團隊赴正定縣實地調研,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正定縣招待所看望了正在進行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基層工作的深刻意義和如何做好基層工作的心得體會。
(資料圖片)
社會調研仿佛是人民大學學子的一個生活方式,每年有超過5000名學生赴全國各地及海外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或許這就是該校「實事求是」精神特質在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展現。
人民大學1937年誕生於抗日烽火中,前身為陝北公學,幾經輾轉,歷經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1949年底遷往北京,即後來的中國人民大學。
陝北公學校長成仿吾曾說:「陝北公學的教學工作有三條原則:一是理論和實際相聯繫,二是教學內容少而精,三是教與學一致。」
北方大學校長范文瀾曾提出,北方大學的辦學宗旨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校風即為「實事求是」。
華北大學校長吳玉章曾提出華北大學的校訓為「忠誠、團結、樸實、虛心」。「樸實」即「不虛偽、不輕浮、不好高騖遠、不粗枝大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和態度」。
1992年6月1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校慶55周年前夕,「實事求是」被正式確定為校訓,同時,鐫刻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漢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學校東門內。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把它引申為一種務實求真的學風。
「實事求是」是從中國人民大學厚重的人文積澱中提煉出來的精神品質,不僅是對過往光榮歷史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國人民大學走向未來的精神指南。它為人大人指明了讀書、治學、做人的途徑,這條路徑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求得「是」,即追求真理。從陝北公學到華北聯合大學、北方大學、華北大學,再到現今的中國人民大學,「實事求是」始終是學校不變的精神特質。70多年來,「實事求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拉開真理標準大討論序幕的那篇著名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最初作者胡福明就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生。
當一份份調研報告交至案頭,同學們的成長如樹的年輪般清晰可見。「人民大學要培養的是厚重之人。為此,慎重製定了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路線圖,提出課堂內教育和課堂外教育兩手都要硬的思路。」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在談到「千人百村」活動的意義時曾說,「通過開展這個活動,同學們在理論聯繫實際當中得到鍛鍊,教師在『接地氣』的過程中進一步密切和同學、和社會的聯繫,使人大『實事求是』的精神傳統深入師生靈魂深處。」(光明日報記者 李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