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上半葉,日本侵略者為吞併中國,派出情報人員以探險和學者的名義,拍攝大量中國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於1924年至1944年間出版成《亞東印畫輯》,總計2000餘張,這些照片的很多景觀和人文瞬間早已消失,對我們了解民國時期的中國,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為讓更多人回望祖輩生活過的華夏大地,《圖遊華夏網》特別製作《老照片中的華夏》系列圖記,本篇10照片均來自遼寧阜新地區。
63回第1張(1929年10月出版),位於阜新的廣法寺,又稱二郎廟,圖中是喇嘛們舉行法事時,去除惡魔的咒符。
63回第2張(1929年10月出版),位於阜新佛寺鎮佛寺村的瑞應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俗稱佛喇嘛寺,主體建築仿布達拉宮的形制,作為藏傳佛教的重要寺廟,素有「東藏」之稱。
63回第3張(1929年10月出版),瑞應寺的屋頂平臺,是僧眾們聚集和誦經的地方,前方有兩隻金色神獸雕像,對望著佛輪。
63回第4張(1929年10月出版),瑞應寺內,一座喇嘛塔矗立在院中,右下角一位僧人走了過來。
63回第5張(1929年10月出版),瑞應寺內的一座轉經亭,亭內安放著一座轉經筒,表面刻有藏字的經文,一位喇嘛僧坐在亭口,另一人則大步流星走來。
63回第6張(1929年10月出版),瑞應寺內的阿彌陀佛坐像,寶相莊嚴,安坐在蓮花臺上了,展現了精美的佛造像藝術。
63回第7張(1929年10月出版),瑞應寺內傳統的漢族風格建築,是當時寺內活佛的起居室,庭內一座小亭,上方是四個漢字的匾額。
63回第8張(1929年10月出版),從清朝開始,藏傳佛教建立活佛制度,負責一地一寺的佛法傳播,圖中是當時瑞應寺的活佛。
63回第9張(1929年10月出版),瑞興寺自建寺以來,規模巨大,僧眾極多,沿著寺廟周圍,建起很多僧房,連在一起,已如同街市,陽光下,一位僧人默默走向前方。
63回第10張(1929年10月出版),每年的年中時候,瑞應寺的僧眾們在寺內廣場上舉行法事,幾人抬著長號,有人扛著法旗,各司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