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這位被譽為「文化崑崙」的學者,著有《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影響力巨大的著作,更有體量龐大的《錢鍾書手稿集》尚未得到充分解讀。他的諸多人生經歷、他的學術究竟有沒有體系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近日,由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王水照所撰的《錢鍾書的學術人生》由中華書局推出,在復旦大學舉行的新書座談會上,86歲的王水照回憶起當年與錢楊夫婦的交往記憶猶新。
「一間僅十多平方米的屋子,放了兩張行軍床,兩個三屜桌,冷冰冰的水泥地、斑駁的牆壁、陰暗的北窗。楊先生在給我的信中說到我曾替他們在屋內拉了一根鉛絲,供晾曬毛巾、溼衣服之用。其實,那間陋室的北窗外是濃密的樹蔭,遮蔽了陽光,一到下午,室內就光線黯淡,無法看書、寫作,所以我還曾替錢先生的檯燈換了個大燈泡。當時,我住在一間作廢的舊門房,與錢先生家僅一步之遙,一日三餐去食堂打飯,都要經過他家。只見他倆總是埋頭書桌,偶爾,晚飯後會到我住處小坐,也曾叫我查閱過一些材料。但彼時我不知道錢先生正在寫作《管錐編》。」王水照感慨,「錢、楊兩位於1974年5月到1977年2月在這間『陋室』住了兩年九個月,就是在這種環境中,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錐編》。」
王水照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泰鬥,他自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進入中國社科院,即長期跟隨錢鍾書先生治學與工作,二人雖無師生之名,而有師生之實。王水照對錢鍾書的學術、生活有深入了解,他在宋代文學領域取得的卓越成果,亦曾受錢鍾書啟發。在《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中,王水照以往來書信和親身見聞、影印手稿、檔案文獻等為論述依據,對多種誤解做出有理有據的辯駁,其中如錢鍾書審稿意見原文、在日本講座內容的手稿等罕見資料照片,均系首次完整公開。
「有人說我晚年學術有三個面向,其中一個是錢學,而錢學則是我最牽掛的,此言不虛。」王水照以「一份不合格的作業」謙稱這本《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他介紹,全書內容大致包含錢先生其人、其事、其學三項,涉及錢鍾書的生平曲折、為人處世、學術成就、手稿集的解讀與探討等多個領域,「關於其人,從歷史和記憶中記錄一些錢先生的風採、個性和趣味;關於其事,選擇『清華間諜案』、參加《毛選》英譯的經過、《宋詩選注》的一段榮辱升沉為重點;關於其學,主要關涉宋代文學,而以《手稿集》為重點。」
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教授傅傑認為,《錢鍾書的學術人生》有兩個特點,「一是王水照先生的錢鍾書研究確有獨特之處,他太『知其人』了,目前在世研究錢鍾書先生的人,大概沒有一個人的了解可以深入到王先生的程度;二是平實的態度與精細的研究結合,王先生做古典文學研究非常精細,平時做事也很精細。這兩點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這本書的高度。」
「向錢鍾書先生致敬,震撼於一個人可以如此廣博而精深地讀書。向王水照先生致敬,王先生在宋代文學以及文章學等許多領域的開拓和成就令全國矚目,《錢鍾書的學術人生》一書也令人震撼。」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尚君說。
「在百多年來湧現的眾多學術名家大師行列中,錢先生稱得上是一位卓爾不群、出類拔萃而又極富個人學術魅力的一代宗師。」王水照說,對錢鍾書的研究理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他的主要身份是學者,從中國學術史、文化史的層面來看,對他的學習和研究,重中之重應該在於他的學術創造以及所產生和將要繼續產生的學術影響力,而不是把研究的主攻方向放在諸如錢式幽默、個人逸事。盼望今後有更多內容紮實、觀點創新的『錢學』研究論著問世。」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