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扶風縣,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金光閃,天王持弓執箭踏惡鬼。法門寺地宮銀寶函23.5釐米高,多聞天王左手託塔,右手持金剛棒。(王建安 攝影)
法門寺遺址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裡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裡,西距寶雞市96公裡。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地宮發現至今已有30多年,1987年在對倒塌了6年的法門寺寶塔進行重修時,人們發現了塔下在幽暗中被禁錮了一千多年的地宮,寂靜地置身其中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以及簇擁著它的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
因佛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的法門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後,遺體火化結成舍利。阿育王在公元前3世 紀統一印度後,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在中國,唐代諸帝對佛教推崇至極,這一時期的法門寺成為了皇家寺院及舉世仰望的佛教聖地,佛塔也被譽為「護國 真身寶塔」。公元874年正月初四,唐僖宗敕命法門寺地宮封門,一座聚集了唐代供佛的奇珍異寶和燦爛文化的寶庫淹沒地下,從此1113年間不被人知。
鎏金四天王盝[lù]頂銀寶函,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為八重寶函之第七重。通高23.5、邊長20.2釐米。重2699克。鈑金成型,紋飾鎏金。寶函作正方形,函前有司前,後有兩鉸鏈與函蓋相連。蓋為盝頂,頂面鏨行龍兩條,四周襯以流雲紋,每側斜剎均鏨兩隻狻猊,底襯卷草。立沿各鏨兩體迦陵頻伽鳥,鳥側襯以海石榴與蔓草。
函體四壁飾四天王像,並分別在方框格內鏨刻四天王名稱:「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左手託塔,右手舉劍;「東方提頭頓吒天王」,雙手持劍;「西為毗婁勒義天王」,左手掛弓,右手執箭;「南方毗婁博義天王」,左手拄劍。天王身側均侍立神將、夜叉多人。銀函上的天王名號是根據《長阿含經》經鏨刻的,天王的服飾,頭戴冠,身著明光甲,腳穿氈靴,儼然是個唐代的武將裝飾,造像已經完全世俗化。
和目前我們接觸到的明清以來四大天王形象和法器不同,寶函上的東方持國天王(東方提頭賴吒天王),雙手持劍,而不是手彈琵琶。南方增長天王(南方毗婁博義天王),左手拄劍,不是目前的手握慧劍。西方廣目天王(西方毗婁勒義天王),左手掛弓,右手執箭,手上沒有纏赤龍。北方多聞天王(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的形象和寶器差別更大,沒有寶傘,而是左手託塔,右手持金剛棒。
隨著佛教在中國的世俗化,各個朝代的天王塑像不盡相同,我們今天熟悉的佛教山門中手執琵琶等形象的四大天王大多是明清之後的。唐代的天王形象已經比較中國化,但還沒有完全徹底,到了宋代就徹底中國化,但形象和法器還是以佛教經籍為準。到了明代,天王的形象再次發生大的變化,據說是受封神榜等傳說的影響,比如拿琵琶的形象在佛教經籍中就沒有記載,又如將北方多聞天王和託塔李天王李靖關聯起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