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發
由賴聲川執導的話劇《如夢之夢》在創作近20年後登上了內地的舞臺,場景眾多、人物紛繁,演出近8小時。近日,賴聲川接受採訪時說,他有一個願望,想做一次午夜場,「走出劇場,看日出,那會是很棒的感覺。」
□談靈感
源於旅行中看到的書籍
賴聲川在採訪中多次提及,《如夢之夢》不是他的代表作,「這部作品只是我最特別的作品之一。」談到這部戲的創作靈感,他說是從一次印度旅行中找到的:「有一年,我到印度的菩提迦耶旅行。在那趟旅行中,我隨手抓了《西藏生死書》隨行,書中的一段文字敘述著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醫生,第一天上班,結果病房中的五個病人一下死了四位,這位醫生發現他從前所受的訓練完全沒有叫他如何面對這一刻。在那個晚上,我腦中交織多年,很多互不相關的故事,千絲萬縷地突然在一瞬間被牽在一起。隔天的下午,我就開始把腦中湧現的故事一一地寫下來,形成了《如夢之夢》。」
□談角色
不知道更喜歡哪一個
與很多話劇作品不同,話劇《如夢之夢》沒有絕對的主角,醫生、五號病人、江紅、顧香蘭、伯爵,他們每個人都曾是舞臺上最主要的角色。談及最喜歡的角色,賴聲川說不知道更喜歡哪個角色,因為這些角色都是故事的主人翁。談到創作由來,賴聲川說早在1990年,他在羅馬看一個巴洛克時期的畫展,看了一幅魯本斯的畫,題材就是畫,畫中有幾百幅的畫,像是一個畫作的倉庫一樣,「當時我在筆記本裡寫下一句話:『在一個故事裡,有人做了一個夢;在那個夢裡,有人說了一個故事。後來這句話就發展成《如夢之夢》,也意味著真正要了解一個人的故事,必須穿過許多其他人的故事,所以這個戲中人物多,故事長,場景多,就是這個原因。」
□談困難
劇院改造才符合要求
對於一部近20年前的作品,很多觀眾都很好奇,此次內地演出的版本和之前在臺灣、香港演出有沒有什麼不同。對此,賴聲川介紹:「《如夢之夢》從首演至今也有10年多了,每次重新復排劇本修正不多,可能是當初創作時已經是一個非常有機的過程,就像故事有生命一樣。」
賴聲川提到這部劇呈現最困難的地方——特殊劇場形式,觀眾在中間,戲在四周圍。一般劇院沒有適當的場地可以滿足這部劇的需求,所以得改變現有劇院,把舞臺改造成觀眾席,觀眾人數也會變少,所以這是造成《如夢之夢》演出的巨大障礙,「做一次不容易,每一次演出我都當作最後一次,所以我很珍惜每次《如夢之夢》演出的機會,也很期待。」
賴聲川說他一直有個願望,做一次午夜場,大約八點入場,看到早上六點,中間吃消夜:「我覺得八小時也就像是一個晚上的睡眠,像是一個晚上的夢,看完,醒來,走出劇場,看日出,看著清晨的都市,從一個遙遠的心靈境界直接回歸到生活中,我認為那會是一個很棒的感覺。或許以後吧!」
□相關·製作人可然答疑
劇中每個重要角色都有兩個演員扮演,他們每天的演出角色會互換嗎?
製作人可然:基本不會。除了五號病人和江紅的角色,因為扮演五號病人的孫強同時出演伯爵,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有五號病人的戲,所以胡歌要在此時和孫強互換;江紅的扮演者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除此之外,所有演員角色都是固定的。
劇中演員有時一天要演出8個小時,請問會有A、B制嗎?
製作人可然:這個戲不會有A、B制,如果演員哪天生病,我們只能選擇給觀眾退票,因為很多角色都是別人無法取代的。比如顧香蘭的扮演者,如果換了別的演員,而不是許晴,觀眾會認為我們是欺騙。
如果上下本不是一口氣看完的觀眾,是否會對觀感產生影響?
製作人可然:走進劇場,就是一個尋夢的旅程,同樣的一個夢,會因為時間、地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連起來看與分開看都是不同的造夢感受,各有各的奇妙之處。
《如夢之夢》在演出中,有一些臺詞非常本土化,是否有意做了修改?
製作人可然:我們沒有為了迎合觀眾而做任何的改變,但是在排練的過程中,導演會根據演員的特點做出一些調整。
□觀劇提示
1.坐在蓮花池內的觀眾應儘量早到,遲到的觀眾會經過舞臺走到觀眾席中,影響該劇的演出。
2.二樓看臺的觀眾在演出時會存在看不到的死角,觀眾需要藉助多媒體補充無法觀看的角落。
3.劇中有一些看似與劇情無關的場景出現,請留意,這些散落其中的場景將與後面的劇情相互呼應。
4.蓮花池的觀眾旋轉座椅時如果和鄰座方向相反,可能會產生碰撞。
5.演出結束時已經是第二天凌晨,觀眾需要提前做好出行打算。
記者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