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兩個瑰寶,兩大文學巔峰。字字斟酌,句句留白,詩詞之中蘊含的神秘與情感,總是讓我們為之神往,總是讓我們情不自禁痴迷。
今夜,讓我們夢回大唐,從五首詩歌中領略盛世王朝的風光,領略才子佳人的風騷。唐詩的秘密:不看到最後一首,你永遠不知道唐詩究竟有多美。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唐詩的美,在張旭的《山行留客》中。唐朝的山是什麼樣子的,是春光璀璨,流轉著著山色清奇,這春季的山景如此美妙,何必為了初來的雲翳就想早早歸家。可是啊,縱使是天氣晴朗,未曾逢來一滴雨,山高處,雲層堆,遠行的人兒依然沾溼了衣角。我想,這唐詩的美也如這爛漫山色一般,粗看似乎是尋常光景,細品方知何為回味無窮。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唐詩的美,在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中。最美妙的光景便是那春風拂過湖上亭,柳條款擺,藤曼相依, 依依訴說著離愁。岸邊的黃鶯是不是在這裡居住了很久,是不是早與你我相識,終於到了將要離別的這天,你我淚眼相看,離別還未說出口,黃鶯便已先啼了四五聲。美的是景,是那一份依依惜別之情,究竟有多真摯才能夠打動六條和藤曼,才能夠讓黃鶯也為之動容。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唐詩的美,在高適的《塞上聽吹笛》中。悠悠大唐,不僅僅有都城的繁華之美,還有塞外邊關的壯闊之美。胡人獨立在戍樓之間,樓上風景蕭條,只有海上的明月頗有那幾番悠閒之意。我想問一問那落梅,凡間的笛音究竟有幾曲,怎麼一夜之間就以隨著風縈滿了關山。蒼茫邊塞,大漠孤煙,總是給人一種遼闊悽涼之感,可當這樣一幅畫面與唐朝相呼應,就又有了一番別樣滋味,三分豪情,七分柔情,成全了綺麗人間。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唐詩的美,在戴叔倫的《題稚川山水》中。已是人間五月,松下的茅草亭裡依然帶著幾分涼意,無邊夜幕之下,雲裡的佳木、訂上的白沙均無端生出幾分蒼茫的氣息。行人步履匆匆,秋風捲來了無限的愁思,抬頭遠望,水隔岸的青山是不是我的故鄉。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唐詩的美,在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中。青山在煙雲籠罩中向遠方綿延而去,綠水蜿蜒不絕,傍山而生,江南的秋天就快要結束了,但是草兒還尚未凋謝。皎潔的月光給二十四橋鍍上了溫柔的外衣,玉人在何處,簫聲纏纏綿綿,不肯安歇。唐詩的美,在於繁華都市,在於江南秋榮,在於月籠寒橋,更在於那一份深情,一面無法演說,一面穿梭盡千年時光,與今夜的你我面對面。
今夜讓我們一起在唐詩裡欣賞,讓我們一起在唐詩裡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