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黃磊曾經在參加一檔節目時表示:「多多是一個聰明而且自律的孩子,我為她感到驕傲。」在給女兒多多的家信中黃磊也真誠地說:「我希望你和妹妹在今後的生活中能夠慢慢地明白自己期望著什麼,只要記得不要為了贈品去買正品,選擇其中一種方式生活。」
黃磊對於自己女兒的教育方式常常被人所誇讚,通過對黃多多的觀察不難發現科學合理的育兒方法往往才是影響孩子優秀與否的關鍵因素。一流父母的育兒理念需要每一位家長來認真學習。
就拿黃磊和孩子的對話來看,黃磊從來不吝嗇對孩子表示鼓勵和愛,在孩子的成長問題上,黃磊也會對孩子表示認可和尊重,耐心地對孩子表達出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生活中的多多在收到吧爸爸的鼓勵後,也會按照自己內心的規劃努力地學習生活,最終成長成為優秀的孩子。
父母表示鼓勵,對孩子展開期望——孩子收到期望制定自己的計劃——孩子成長為優秀的孩子
這種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關係是一種正反饋的調節方式。心理學上把這種由父母認可和期望得到正面反饋效果的調節方式稱呼為:羅森塔爾效應。
許多堅信「挫折式教育」的父母很納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經受了「棍棒教育」,卻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反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
羅森塔爾效應也解釋了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在正反饋出現的同時,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同樣會產生負反饋的加強效果。負面情緒的疊加也會導致孩子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潛力,最終結果導致孩子不能實現自己的預期。
想要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形成正確育兒的正反饋,首先需要認識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01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羅森塔爾效應的正反饋效果驗證實驗
羅森塔爾效應又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和「期望效應」,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效應。於1968年被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通過實驗發現:
教師或者家長對孩子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
這個效應之所以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背後還有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位賽普勒斯國王叫皮格馬利翁,他用自己全部的技藝雕刻了一尊美麗的象牙少女像,並為這尊少女像的雕刻傾注了所有的熱情,愛意和期待。將這尊象牙少女像視為自己的妻子起名拉泰亞。這副真誠打動了愛神阿芙羅狄忒,賦予了拉泰亞生命。自此拉泰亞和皮格馬利翁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這個故事和發現的現象背後都表現了相同的一面:當你為你的目標傾注了足夠多的期望和鼓勵,往往會戲劇般地實現預期的效果。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進行的實驗也成為了心理學歷史上的一個經典的驗證實驗。
在對一所學校的學生進行了名為「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後」,研究人員為學校提供一些研究名單,並告訴校方,名單上面的這些孩子已經通過了他們的測試,被證明是天才,只是還沒有早學習中得到表示。實際上這幾個孩子是實驗人員從名單中隨機找到的。
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成績相比較同齡人有著突出的進步。而且個性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望強烈。
研究人員認為,教師因為實驗者的暗示,在心中對名單上的同學抱有更高期望的同時,會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將這種高期望通過態度,表情,或者更多的提問機會,更高的關注機會傳遞給學生。
學生在收到期望後更加努力,最終實現和老師預想的期望靠攏。
02羅森塔爾效應對於父母的教育階段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和實驗中驗證的結果相似:學生可以通過老師表現出的高期望得到積極地反饋,父母也可以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期望和鼓勵,讓孩子獲得正面的力量,不斷地向父母所訂立的預期靠攏。
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給孩子一種能行的心理暗示。嘗試去對孩子表達鼓勵和認可,讓孩子認識到你眼中的期望,並在後續對你的期望產生共鳴。
羅森塔爾效應說白了是一種簡單而又複雜的心理暗示。
說他簡單,是因為期望和結果存在線性的正比關係具有科學上的統一性。說他複雜,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正確地像孩子的表達期望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心理暗示想要被正確傳達給孩子,教育者首先要進行自我暗示。
2018年的8月份,竇靖童在參加節目《幻樂之城》時講述了一個腦通大開的科幻作品。
臺下的媽媽王菲在看到女兒的表演後秒變女兒的迷妹,激動到落淚,稱讚自己的女兒「太棒了」。這位中國樂壇天后級的歌手一改評價其他人時惜字如金的風格,稱讚竇靖童的表演為:「迄今為止看到的最深刻的一部作品。」「我還沒有說完,我很激動,我還想說。」是王菲一直念念不忘的內容。
王菲從內心就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並且不會被中國傳統的謙虛教育所束縛,無論在什麼場合都能勇敢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認可和鼓勵。
對於竇靖童來說,最開心的事就是說自己的媽媽能夠認可自己的作品。
這也是羅森塔爾效應在育兒方面形成正反饋的一個現實例子。
03家長在採用羅森塔爾效應時應該注意哪些誤區
1)期待教育不是簡單地誇獎
許多父母在初次接觸到羅森塔爾效應時都會錯誤的將羅森塔爾效應中所提到的期待教育誤會為簡單的誇獎。認為鼓勵和誇獎就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
實際上在父母的內心深處並沒有對孩子充分的信心和期待,對於孩子的誇獎只不過是遇到新的教育模式下的「Imitatiion show」(模仿秀)。這種沒有真誠情感的「誇獎」和「鼓勵」並不會讓孩子看到信任,甚至會招致孩子的逆反情緒。
2)期待應該合理,不應該過高或者過低
父母不可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去完成一些不能夠完成的事情,期望的設立應該在合理的範圍下進行才具有實踐的可操作性。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期望的設定應該從孩子的自身發展出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為孩子設定可以完成的期望。
在自我暗示的基礎上,將這種期望通過語言,行為,向孩子表達出來,並積極地幫助孩子,這樣會在孩子心中形成共鳴,繼而反饋到期望的具體實現過程中。
3)避免負面情緒的表達
羅森塔爾效應的實驗結論顯示:正面和負面的期望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
這裡有一個負面積累的典型例子:
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在對1973到1998年近21萬華裔和日裔的美國人和4700多萬名美國白人的死亡時期的對比中發現:每個月4號,華裔和日裔的死亡人數比其他日子要高。研究認為,普通話,日語,廣東話中的「4」和「死」諧音,部分華裔和日裔對這個數字有一定的迷信程度。這種迷信心理會形成一種負反饋,並不斷作用在他們的生活中。而新出生的華裔和日裔年輕人並沒有明顯的迷信心理,作用情況就不明顯。
所以不要對你的孩子進行反向暗示,抓著孩子之前的一次錯誤不放,時間長了,這種偶爾的錯誤反而會成為經常犯的錯誤。
04父母應該採取什麼辦法建立正向的心理暗示,幫助孩子更上一層樓
1)對你的孩子足夠的信任和認可
羅森塔爾效應指出:對孩子的最重要的是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認可。
這種信任和認可應該是我們從內心的真情實感的表達。孩子能夠分辨的出什麼是真誠的讚美什麼是虛假的。虛假的信任並沒有意義。
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者-烏申斯基認為人類教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響信念。
對孩子進行的鼓勵同樣應該是詳細具體的,這種鼓勵可以是語言上的認同,當孩子成績取得了進步的時候:
我的孩子的棒是天生的。我的孩子這次很努力,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下次加油呀。仔細分析兩種鼓勵方式,不難發現第二種更加詳細具體,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應該採取類似的教育方式。
2)鼓勵和引導並不衝突
我們重視孩子的期待並不是表示我們忽略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對於不足仍然需要父母的尊尊教誨和引導。
鼓勵不等於任意妄為,而是讓孩子遠離缺點,不斷地向父母的期待靠攏。
父母應該做孩子的榜樣,讓自己成為自律向上的人。這樣你對孩子的會有一定的權威性,孩子也更願意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採取科學的方法,表示對孩子的信任,每一位父母都將會是一流的父母。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孩子從小就自私?分析「兒童認知理論」,培養孩子的多元思考能力
拓展二:「獎勵式育兒」導致孩子向錢看?父母要小心孩子陷入「德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