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濤,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山濤早年喪親,家中貧困。少年時即有器量,卓爾不群。喜好《莊子》、《老子》,常隱居鄉裡,掩蓋自己的志向才能。與名士嵇康、呂安為友,後又遇阮籍,成為竹林之交,幾人志趣契合,為莫逆之交。嵇康臨死前曾對兒子嵇紹說:「有巨源在,你就不會孤獨無靠了。」
與嵇康不同,山濤有做官為政的志向,但因看破司馬家族的用意遂歸隱不問世事。山濤四十歲時才入仕途,最初擔任河內郡裡的主簿、功曹及上計掾。後被舉為孝廉,又被州裡徵辟為河南從事。
山濤為官時頗受重用,為官清廉又治理有方。武帝加山濤為奉車都尉,晉爵為新沓伯。羊祜執政時,有人要陷害裴秀,山濤厲言正色保護裴秀,因此不合權臣之意,出任冀州刺史,加寧遠將軍。冀州風俗鄙薄,無推賢薦才之風。山濤鑑別選拔隱逸之士,查訪賢人,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都顯名於當世。山濤因此受到百姓士人的仰慕推崇,當地風俗也為之改變。
山濤在選拔人才方面有著獨特的智慧,山濤任選職多年,每逢官位有缺,總選幾位備用的人,看到詔旨傾向於某一人,然後才明言上奏,有人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意願用人。於是在司馬炎面前說山濤的不是,所以司馬炎親手寫詔告誡山濤說:「用人的標準是有才,不遺漏疏遠孤賤而有才的人,教化才能遍行於天下。」而山濤還是照樣行事,一年以後,眾人的意見才平息。山濤所薦拔上奏的人物,列名成冊,當時稱為《山公啟事》。 他前後選舉百官都選賢用能,只有用陸亮,是司馬炎詔命所任用的,與山濤意見不一,山濤爭辯而司馬炎不聽。陸亮不久也因為貪汙受賄而被罷免。
太康三年(282年),武帝下詔,升授山濤為司徒,位列三公。太康四年(283年),山濤去世,終年七十九歲。司馬炎下詔賜棺木朝服各一具、衣一套、錢五十萬、布百匹,以供喪事之用,策命追贈司徒的蠟印紫綬、侍中的貂蟬及新沓伯的蠟印青朱綬,以太牢禮儀祭祀,賜諡號「康」。山濤將要下葬時,司馬炎又賜錢四十萬、布百匹。司徒左長史範晷等上奏說:「山濤舊宅第僅有屋十間,但子孫眾多,容納不下。」司馬炎於是為山濤家建了住宅。
山濤的妻子韓氏,和山濤的感情一直非常好。山濤做官之前,家徒四壁,但韓氏從來沒有怨言。山濤與妻子韓氏感情很好,也一直沒有納妾。當時,山濤和名士嵇康、阮籍一見面,就情投意合,好得像一個人。韓氏覺得山濤和這兩位的交往超出了尋常的友誼之情,後來有一天,嵇康和阮籍又來了,韓氏就勸山濤將兩個人留下來住宿,並給他們準備了好酒好肉。然後,韓氏不但把自己家的牆鑽穿了,還一直看到天亮時分。
後來,山濤問起韓氏的觀看感受,韓氏坦直地對他說:「你呀,才智情趣比他們差遠了!不過以你的見識與氣度和他們交朋友,還差不多!」山濤大約有點吃醋,聽到這話總算找到一點自尊,就說:「是啊,是啊,他們也總認為我的氣度勝過他們啊!」
下期將為大家介紹竹林七賢中的不羈詩人-阮籍,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