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諺云:「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藏胞早在千百年的飲用中發現了茯茶「清油膩、消熱毒」的功效。
涇陽茯茶作為茯茶的代表,如今亦是如火如荼,國人盡知。一帶一路一福茶,這個「福茶」就是涇陽茯茶。小得書院立足於陝西,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播民族精粹」為使命,如今也與涇陽茯茶達成戰略合作,努力為茶文化的發展做貢獻。
說到一些著名文化標識,人們總不免會想到那些致力於文化發展的匠人,茯茶亦是,而朱全勝老先生就是茯茶文化發展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於二十世紀中之後出生的涇陽人對茯茶是沒有直接體驗的,只是停留在老一輩人的口口相傳中。而對於朱全勝老先生來說,茯茶是一種真切的記憶,或者說貫穿了他的整個人生。
朱全勝老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涇陽人。朱老先生1943年生人,他出生的那個年代,正是茯茶很火熱的時期。在他懵懂的記憶中,就從這家院裡穿到那家,在各個做茯茶的院子裡跑來跑去,和小夥伴們嬉笑打罵。「一街兩溜都在做茯茶。那個時候也不知道這就是做茶,只覺得好玩,很香。」這就是茯茶給朱老先生的最早記憶。
一晃多年過去了,歲月衝刷掉了涇陽縣城關於茯茶的記憶,朱老先生也從一個孩子長大成人,中學畢業後朱老先生回鄉務農,實踐中自學多能,做過機械修造、工程建築、水電安裝、駕車營運等營生。
作為陝西涇河茯茶的生產顧問,朱全勝老先生是業界知名的茯茶加工專家,涇陽茯茶復興事業的發起人之一,可謂「中國茯茶技術第一人」。朱老先生六下湖南、續茶緣、考工藝、究數據,挖掘恢復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地方歷史文化名品——涇陽茯磚茶。2008年,66歲的朱老先生聯合「縣前八老」的其他七人,成立合作社全力搶救已經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涇陽茯磚茶,朱老先生創立了涇陽縣「復興盛」茯磚茶專業合作社,搜集整理出「涇陽茯磚茶」文化歷史淵源。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陝西、湖南、鹹陽等多家電視臺報紙都先後前來涇陽採訪,宣傳「涇陽茯磚茶」給人們健康帶來了福音。
「縣前八老」合影
作為陝西涇河茯茶的生產顧問,朱全勝老先生是業界知名的茯茶加工專家,涇陽茯茶復興事業的發起人之一,可謂「中國茯茶技術第一人」。朱老先生六下湖南、續茶緣、考工藝、究數據,挖掘恢復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地方歷史文化名品——涇陽茯磚茶。2009年,66歲的朱老先生聯合「縣前八老」的其他七人,成立合作社全力搶救已經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涇陽茯磚茶,朱老先生創立了涇陽縣「復興盛」茯磚茶專業合作社,搜集整理出「涇陽茯磚茶」文化歷史淵源。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陝西、湖南、鹹陽等多家電視臺報紙都先後前來涇陽採訪,宣傳「涇陽茯磚茶」給人們健康帶來了福音。
朱老先生出席的部分活動圖片:
圖為朱老接受亞太茶業頻道專訪
圖為朱老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首屆茯茶推介會
圖為中央商品交易所舉辦的交流會
圖為朱老參加茯茶鎮開園祭茶神大典
生活之餘,朱老還擅寫小詩,最後附朱老七律一首:
安化續茶緣七律
安化黑茶涇陽名? 花香西域顯神功!
陸羽無緣評口福, 伍湘有著述盛茗。
六百多載合作史, 五十餘年中斷情。
首闖安化尋舊夢, 繼開神茶惠眾生!
(2008.11.11日,吟於仙溪橋)
茯茶是一種帶有記憶沉澱的茶品,在時光的長河中沉澱出獨有的茶香,是時間堆積的味道。對於致力於茯茶的朱老來說,小時候聞到的茶香,老年時所做的努力,都是人生幸福的節點,關於茯磚茶是夢,也是人生,朱老先生寄希望於當下年輕人,希望能帶領涇陽茯茶走的更遠,小得書院作為傳統文化傳播者,將時刻謹記老先生的囑託,將茯茶文化與小得經濟相結合,相輔相成,共同為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後,祝願朱老先生福體安康。
本文來源: 金色財經 / 作者:小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