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大家好呀~
今天,2020年2月25日,一個既平凡,又特別的日子,靈遙完成了第400本好書的解讀。
早上,我和重力加速度君閒聊的時候,順口對讀過的這400本書進行了一個復盤,票選了我心中的Top 10。
曾經,我原以為真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帶來巨大的改變的,應該是一本本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好書,或者是豆瓣、文化頭部大號紛紛點讚推薦的「暢銷書」。
但是,我卻發現,那些真正與我有過共鳴的書,恰恰是那些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給我帶來新的思考角度的小眾書。
也許,讀過它們的人並不多,甚至,認為它們很無趣的人也不少,它們卻是我心中無可替代的Top 10。
於是,這一篇文章裡,我便將從這個點入手,和大家聊聊,堅持讀了400本書後,我個人對讀書的三個理解。
說起「讀書」這件事,我聽到過的疑問,大多來自於兩個方向:
一個與時間和進度有關,簡要概括,便是「你一天讀1本書,哪裡來的時間呀?」,另一個則集中在「如何用書來為自己賦能」。
這一節裡,我們主要談論第一點,如何速讀一本書。
如果你有留心觀察過自己,往往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雖然都是閱讀文字,但是,你閱讀公眾號推送,或是網絡上文章的速度,遠遠比你閱讀紙質書的速度更快。
這個現象,也恰恰說明了一個事實,那便是,你並不是閱讀速度慢,而只是在閱讀書本時,受到了小時候讀課本的幹擾,沒有從書裡面跳出來,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閱讀這件事。
我舉個例子,今天的第二篇推送,我讀的是渡邊淳一的《男人這個東西》,裡面總共有23章的內容,可以說是涉及到了男人的方方面面。
但是,你如果只讀我的文章,便會發現,這篇文章裡只談了書裡的一個方面,即,男人在孩童時期、學生時代、追求期、交往期、分手期、離婚時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之所以會這麼去解讀,主要是受制於自媒體文的篇幅和圖書的版權。換句話說。我既不能夠給你寫出個10000字小總結,也不能夠大段大段地摘錄原文裡的內容。
因此,我便只得從中選擇了我個人最感興趣的部分,以及這本書裡最有代表性的內容,重新整理成一篇獨立的文章。
因此,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否也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不再像複習考試一樣,逐字逐句來閱讀每一本書,而是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深入了解。
具體來說,
你可以在拿到一本書後,先結合書的標題,和腰封上的介紹部分,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之所以選擇讀這本書,是為了搞明白……」。
然後,你再對照書的目錄,把和你的閱讀目標密切相關的部分的圈出來,優先閱讀,不懂的再查找上下文。
最後,你再以一種「查字典」的眼光去看待你選出的內容,對書裡的內容做一次精簡,把重點給提煉出來。
這樣,你便完成了一次最簡單的「輸入-輸出」。
然而,你如果只做到了前面的這四步,即,「明確讀書目的 - 找到相關內容 - 提煉重點 - 形成筆記」,那麼,你只是完成了一次最簡單的「輸入 - 輸出」。
換句話說,你這時只是有了一套可以講給別人聽的理論,沒有真正地讓這些內容,成為你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更別提學以致用,形成自動化的思維模式了。
那麼,如何才能夠從「道理都懂」一步步地蛻變成「毫不費力便能夠做到」呢?
這個有兩個字,很重要,叫做「思考」。
然而,靈遙在與不少朋友交流讀書心得的過程中,卻很遺憾的發現,思考也是一個不少人都知道很重要,但是卻很難做到的事情。
特別是在面對書本,面對一個知名人士的多年研究結果時,很多人幾乎都會不自覺地點頭稱「是」,連評價起來都只說好的,不說壞的。
但是,書裡的知識,真的都是對的嗎?某些學科也許是的,但是,某些學科,如,人文類學科,那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比方說,《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便有談到說,在與人溝通時,要通過觀察件事情本書,理清自己的感受,看到自己的需要,和說出對方的期待。
但是,你如果真的按部就班地去操作,便會遇到一個問題,那便是,一個氣沒有消的人,其實是聽不進去你提出的任何需要的。這時,你唯有先等Ta氣消了,雙方都冷靜下來後,才有開啟一場「非暴力溝通」的可能性。
因此,這便也談到了「非暴力溝通」的一個很重要的適用場景,或是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兩個人都願意就這個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溝通。
換句話好說,你如果遇上的一方性格猶如茅坑裡的石頭 —— 又臭又硬,你和Ta談非暴力溝通,Ta非要認為「我說得都對,你不聽我的就是錯了」,這不是對牛談琴嗎?
所以,你無論是讀哪一本書,都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一邊閱讀,一邊幫助作者完善書本的內容,讓書裡的知識與你的生活契合,而不是,單純地照搬全書,道理都懂,生活卻依舊在原地踏步。
在前面的內容,靈遙已經用了近2/3的篇幅,回答了兩個與讀書有關的疑問:
一個是每天讀一本書,寫一篇解讀稿,我是如何做到的?另一個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思考,來加深與書本知識的連接。
最後的1/3的篇幅裡,我則想和你談一下:一個普通人該如何一點點通過讀書,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對不少人來說,在剛開始接觸閱讀的那一陣子,讀書給你帶來的幫助其實並不會太大。
一方面,剛開始讀書時,不少人都會抱著一個找秘籍的心態,既希望把書裡的內容,拿來便能用,期待便已經「超綱」了;另一方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本別人拍案叫絕的書,你讀完後也許發現它不過爾爾。
因此,單從讀書的收益來看,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時間在讀書或者聽書上,腦子裡高逼格的名詞也越來多,但是,一回到生活裡,幾乎都是些「正確的廢話」,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於是,這時候,你往往會很容易得出「讀書對我沒什麼幫助」的結論。
但是,靈遙個人看來,走到這一步,你的閱讀生涯才剛剛開始。
我很喜歡生涯這個詞,因為,我認為,閱讀應該是一個貫穿一生的事情,無論你是學生,是職場人士,還是全職太太,都應該養成每天堅持讀書的習慣。
然而,只走到這一步是不夠的。
因為,你即便是到了這個階段,也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信息積累從少到多的過程,勉強談得上是一個「閱讀愛好者」。
接下來,你要學著把書讀少。
換句話說,你要讓你自己,而不是書本成為閱讀的「主宰」,學會從這些浩瀚的書海裡,找到那些真正與你的生活切合的東西,哪怕它很小眾,不被人喜歡,進而讓閱讀從「跟風」變成一個「生活習慣」。
我舉個例子,我做的這個公眾號:書語人間,便是一個我個人書單的展示。
你在裡面讀到的每一篇拆解稿,其實都對應著我的一個人生狀態,從2018年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心想要幹大事,到2019年的開始落實到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再到2020年的深挖營養學,揀回經濟學和歷史學。
因此,我在做好書推薦時,你也許會發現,我既不是專注於某一方面的垂直大V,也不是一個解讀熱門好書的人,我只是我,一個願意與書相伴終生的普通人。
那麼,你呢?
2020年,在參加了那麼多的付費訓練營,看了那麼多頭部大號解讀的好書後,你是否又在茫茫書海裡,找到了你的坐標和方向,讓閱讀真正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呢?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那麼,我替你感到高興,能夠和我一樣,重拾讀書的快樂,不再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只是很純粹地和書在一起。
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也沒有關係。因為,我相信,隨著你閱讀量的增加,你也會和我一樣,遇見你心中的Top 10。
以上。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