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讀了400本書後,我想和你聊聊,我對讀書的3個理解

2020-10-17 書語人間

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大家好呀~

今天,2020225日,一個既平凡,又特別的日子,靈遙完成了第400本好書的解讀。

早上,我和重力加速度君閒聊的時候,順口對讀過的這400本書進行了一個復盤,票選了我心中的Top 10

圖 | 我今早發的朋友圈,全靠直覺篩選

曾經,我原以為真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帶來巨大的改變的,應該是一本本看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好書,或者是豆瓣、文化頭部大號紛紛點讚推薦的「暢銷書」。

但是,我卻發現,那些真正與我有過共鳴的書,恰恰是那些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給我帶來新的思考角度的小眾書。

也許,讀過它們的人並不多,甚至,認為它們很無趣的人也不少,它們卻是我心中無可替代的Top 10。

於是,這一篇文章裡,我便將從這個點入手,和大家聊聊,堅持讀了400本書後,我個人對讀書的三個理解。

01.
速讀絕非難事,
只要你明白了這一點

說起「讀書」這件事,我聽到過的疑問,大多來自於兩個方向:

一個與時間和進度有關,簡要概括,便是「你一天讀1本書,哪裡來的時間呀?,另一個則集中在「如何用書來為自己賦能」。

這一節裡,我們主要談論第一點,如何速讀一本書。

如果你有留心觀察過自己,往往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雖然都是閱讀文字,但是,你閱讀公眾號推送,或是網絡上文章的速度,遠遠比你閱讀紙質書的速度更快。

這個現象,也恰恰說明了一個事實,那便是,你並不是閱讀速度慢,而只是在閱讀書本時,受到了小時候讀課本的幹擾,沒有從書裡面跳出來,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閱讀這件事。

我舉個例子,今天的第二篇推送,我讀的是渡邊淳一的《男人這個東西》,裡面總共有23章的內容,可以說是涉及到了男人的方方面面。

是,你如果只讀我的文章,便會發現,這篇文章裡只談了書裡的一個方面,即,男人在孩童時期、學生時代、追求期、交往期、分手期、離婚時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之所以會這麼去解讀,主要是受制於自媒體文的篇幅和圖書的版權。換句話說。我既不能夠給你寫出個10000字小總結,也不能夠大段大段地摘錄原文裡的內容。

因此,我便只得從中選擇了我個人最感興趣的部分,以及這本書裡最有代表性的內容,重新整理成一篇獨立的文章。

因此,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否也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不再像複習考試一樣,逐字逐句來閱讀每一本書,而是從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深入了解。

具體來說,

你可以在拿到一本書後,先結合書的標題,和腰封上的介紹部分,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之所以選擇讀這本書,是為了搞明白……

然後,你再對照書的目錄,把和你的閱讀目標密切相關的部分的圈出來,優先閱讀,不懂的再查找上下文。

最後,你再以一種「查字典」的眼光去看待你選出的內容,對書裡的內容做一次精簡,把重點給提煉出來。

這樣,你便完成了一次最簡單的「輸入-輸出」。

02.
從「都懂」到「做到」,
關鍵在這兩個字

然而,你如果只做到了前面的這四步,即,「明確讀書目的 - 找到相關內容 - 提煉重點 - 形成筆記」,那麼,你只是完成了一次最簡單的「輸入 - 輸出」

換句話說,你這時只是有了一套可以講給別人聽的理論,沒有真正地讓這些內容,成為你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更別提學以致用,形成自動化的思維模式了。

那麼,如何才能夠從「道理都懂」一步步地蛻變成「毫不費力便能夠做到」呢?

這個有兩個字,很重要,叫做「思考」。

然而,靈遙在與不少朋友交流讀書心得的過程中,卻很遺憾的發現,思考也是一個不少人都知道很重要,但是卻很難做到的事情。

特別是在面對書本,面對一個知名人士的多年研究結果時,很多人幾乎都會不自覺地點頭稱「是」,連評價起來都只說好的,不說壞的。

但是,書裡的知識,真的都是對的嗎?某些學科也許是的,但是,某些學科,如,人文類學科,那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比方說,《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便有談到說,在與人溝通時,要通過觀察件事情本書,理清自己的感受,看到自己的需要,和說出對方的期待。

但是,你如果真的按部就班地去操作,便會遇到一個問題,那便是,一個氣沒有消的人,其實是聽不進去你提出的任何需要的。這時,你唯有先等Ta氣消了,雙方都冷靜下來後,才有開啟一場「非暴力溝通」的可能性。

因此,這便也談到了「非暴力溝通」的一個很重要的適用場景,或是一個前提條件,那便是,兩個人都願意就這個問題展開進一步的溝通。

換句話好說,你如果遇上的一方性格猶如茅坑裡的石頭 —— 又臭又硬,你和Ta談非暴力溝通,Ta非要認為「我說得都對,你不聽我的就是錯了」,這不是對牛談琴嗎?

所以,你無論是讀哪一本書,都要帶著自己的思考,一邊閱讀,一邊幫助作者完善書本的內容,讓書裡的知識與你的生活契合,而不是,單純地照搬全書,道理都懂,生活卻依舊在原地踏步。

03.
如何告別「假大空」,
讓讀書有用起來?

在前面的內容,靈遙已經用了近2/3的篇幅,回答了兩個與讀書有關的疑問:

一個是每天讀一本書,寫一篇解讀稿,我是如何做到的?一個是如何通過有效的思考,來加深與書本知識的連接。


最後的1/3的篇幅裡,我則想和你談一下:一個普通人該如何一點點通過讀書,變成一個很厲害的人。

對不少人來說,在剛開始接觸閱讀的那一陣子,讀書給你帶來的幫助其實並不會太大。

一方面,剛開始讀書時,不少人都會抱著一個找秘籍的心態,既希望把書裡的內容,拿來便能用,期待便已經「超綱」了;另一方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本別人拍案叫絕的書,你讀完後也許發現它不過爾爾。

因此,單從讀書的收益來看,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時間在讀書或者聽書上,腦子裡高逼格的名詞也越來多,但是,一回到生活裡,幾乎都是些「正確的廢話」,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於是,這時候,你往往會很容易得出「讀書對我沒什麼幫助」的結論。

但是,靈遙個人看來,走到這一步,你的閱讀生涯才剛剛開始。

我很喜歡生涯這個詞,因為,我認為,閱讀應該是一個貫穿一生的事情,無論你是學生,是職場人士,還是全職太太,都應該養成每天堅持讀書的習慣。

然而,只走到這一步是不夠的。

因為,你即便是到了這個階段,也只不過是完成了一個信息積累從少到多的過程,勉強談得上是一個「閱讀愛好者」。

接下來,你要學著把書讀少。

換句話說,你要讓你自己,而不是書本成為閱讀的「主宰」,學會從這些浩瀚的書海裡,找到那些真正與你的生活切合的東西,哪怕它很小眾,不被人喜歡,進而讓閱讀從「跟風」變成一個「生活習慣」。

我舉個例子,我做的這個公眾號:書語人間,便是一個我個人書單的展示。

你在裡面讀到的每一篇拆解稿,其實都對應著我的一個人生狀態,2018年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心想要幹大事,到2019年的開始落實到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再到2020年的深挖營養學,揀回經濟學和歷史學。

因此,我在做好書推薦時,你也許會發現,我既不是專注於某一方面的垂直大V,也不是一個解讀熱門好書的人,我只是我,一個願意與書相伴終生的普通人。

那麼,你呢?

2020年,在參加了那麼多的付費訓練營,看了那麼多頭部大號解讀的好書後,你是否又在茫茫書海裡,找到了你的坐標和方向,讓閱讀真正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呢?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那麼,我替你感到高興,能夠和我一樣,重拾讀書的快樂,不再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只是很純粹地和書在一起。

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也沒有關係。因為,我相信,隨著你閱讀量的增加,你也會和我一樣,遇見你心中的Top 10

以上。

祝好!

相關焦點

  • 半年讀完25本書,我想和你聊聊閱讀
    01 我的上半年讀書情況今年上半年,我讀完了25本書,這個閱讀量並不算多,但是於我而言,這是適合我的閱讀節奏,如果下半年能保持,今年差不多能讀50多本,相當於一周讀完一本書,這樣的閱讀速度和閱讀量,我還算比較滿意。
  • 為什麼人要多讀書?1位讀了3年讀800本書的人,想告訴你這兩點
    01跟高手學習,你不一定能成為高手,但你一定會超越同齡人我為什麼要給自己定下,4年讀完1000本書的目標。因為我讀了俞敏洪的書,他大學4年讀了800本書。我要跟他學,我要像他一樣,大量讀書。所以,我拿出了所有的時間,把讀書擺在了最優先級的位置。然後,3年下來,我瘋狂讀了800本書。這就是我踐行的理念:跟高手學。那後半句,是否自己也能成為高手呢?舉個例子,從小我們練字的時候,都是先買一本字帖,在半透明的白紙上,臨摹。寫得差不多了,再單獨找A4紙,照著寫。
  • 如果想養成讀書習慣,卻不知道如何做讀書計劃,推薦你讀這本書
    面對這樣的困擾,大多數人一籌莫展,如果你問我,我也是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解答的,因為自己從來沒有系統的思考過這個問題,直到讀了《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書籍封面當看到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感覺會很雞湯,但看完後發現,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書。
  • 如果想養成讀書習慣,卻不知道如何做讀書計劃,推薦你讀這本書
    面對這樣的困擾,大多數人一籌莫展,如果你問我,我也是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解答的,因為自己從來沒有系統的思考過這個問題,直到讀了《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的作者鄭會一從一個欠債400萬的人最終成為了一個暢銷作家,他的成功全賴於讀書,但實際上他也走過彎路。
  • 讀書方法|我是如何從7年讀100本書,變成1年就能讀100本書的?
    從2010年到2017年的7年時間裡,我總共讀了大概百來本,書的類型很雜,完全沒有什麼體系,對書籍的認識很淺薄。雖然讀得少,遇到的閱讀上的問題卻很多。比如,讀書讀得很慢,有時一字一句的讀,還要反覆復讀才能理解文意。有時讀著讀著,開始開小差,不知道在想什麼,反正沒在書本上。有很多書,讀著讀著讀不下去,乾脆放在書架上落灰。等等。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你會讀書嗎?
    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花了不少時間,讀了很多很多的書,但並不怎麼成功,就像《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裡的二志成,七年時間純粹地讀了2500本書,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是生活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還欠債400萬。
  • 2020年讀了156本書,這種方法解決我讀書慢、讀不深的困擾
    自己都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一共讀了156 本。仔細算了一下,今年真正看書的時間大概 8 個月左右,3月到 6 月,9 月到 12 月,相當於 8 個月讀了這些書,還寫了 20 多篇書評、影評。很多人可能都會有疑問,為啥我讀書那麼慢?一年連 10 本書都讀不了,你怎麼就能讀這麼多?你這不是讀書就是翻著玩兒吧?其實不是我讀書快,而是找到了讀書的方法。
  • 我堅持讀書半年了,我開始反思了
    今年5月寫了一篇文章《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還是有幾位讀者的評論的,其中有一位印象深刻的讀者說:」好像你很成功似的,小編編。「當時其實給了很大的啟發。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聽出了嘲諷,但我更願意把它當作一種質疑。
  • 讀了數千本書後,找到的最有效的讀書方法
    我的理解是:讀書真正改變了你的行為,讓你變得更好了。我業餘喜歡寫作。每天都寫,那我寫作的素材,有很多都來自讀書。我讀一本,最多可以寫6-8篇稿子。讀書不僅讓我賺到了錢,更讓我跨越職場、婚姻和育兒中的種種困境,一步步成長為今天的自己。這十多年,我看了數千本書,這些書,是我人生最划算的一筆投資。
  • 如何打破一年讀不了10本書的「魔咒」?3個技巧讓你愛上讀書!
    突然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自那日起,為自己訂下了不管有多忙,每天都要讀一小時的書的計劃。 從2月15日到今天已經堅持了74天。本以為每周讀一本書已經是當下的極限,卻發現已經讀完了27本書,其中包括易讀性很高的隨筆、難讀的心理學,也有經管類、技能類書籍。而且基本每本都寫了讀後感。
  • 20歲讀書27歲讀2500本書負債400W,書中真的有黃金屋嗎?
    序標題中的這段話來自《書都不會讀 你還想成功》,這本書的作者經歷。韓國作者叫二志成,他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在20歲的時候也有屬於自己的夢想。今天是高考,我想很多學子也有他們的夢想,比如考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等。
  • 參加百家號寫作,讀了十二本書給我帶來的收穫
    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期,遇到瓶頸期時很多人的辦法就是「傻傻地堅持」。於是,我調整了心態,不去計較閱讀量了。我鼓勵自己,給自己積極的暗示:其實我是一個零基礎的寫作者,從2月16日參加百家號寫作,到3月8日就轉正式作者,3月12日又獲得優質原創作者資質,這個過程已經證明我很棒了。
  • 書都不會讀書,你還想成功?改變無效閱讀,你也可以1年讀365本書
    文/宅醬零零0o7年讀了2500本書,不僅處境悽慘,還欠了400萬的債。這是《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的作者二志成的真實經歷。然而在第8年,二志成轉變了讀書方式,自此改變了人生,不僅變的自信,還實現了作家夢,走上人生巔峰。
  • 談談我對「每天堅持看書」的理解:為什麼讀書,怎麼讀,讀什麼?
    1.因為社會在變,我們每天所遇到的問題也在變;2.因為你在某個領域可能是個專家,但在另一個領域也許你我都是「坐井觀天」的青蛙;3.因為有些事情完不成,不一定是能力的問題,而是能量的問題。心態好,不如狀態好。4.學習是我們一生的事業,感恩是我們必修的功課。窮人不學,窮根不斷;富人不學,富不長久。
  • 談談我對「每天堅持讀書」的理解:為什麼要讀,怎麼讀,讀什麼?
    1.因為社會在變,我們每天所遇到的問題也在變;2.因為你在某個領域可能是個專家,但在另一個領域也許你我都是「坐井觀天」的青蛙;3.因為有些事情完不成,不一定是能力的問題,而是能量的問題。心態好,不如狀態好。
  • 堅持讀了500本書,我發現 ,讀書能夠改命這件事,是真的
    這些和讀書有哪些區別呢?」首先,我想要說的,有一對能夠在多個方面,給予你支持的父母,和一群真心為了你好,有好事都會想著你的小夥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在我和他們談起我在幹自由職業,在網上寫文章賺錢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連連搖頭,認為這個工作「不夠安穩」,你一個年輕人就該去大公司裡,最好是那種端著個那個鐵飯碗,能夠吃上一輩子的大國企。
  • 如何做到一天讀一本書?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如何將「一天一本書」從不可能變成可能,助力你養成讀書習慣。在《無限可能》一書中,吉姆·奎克給出了3個步驟,我將結合一天一本書這件事舉例子。第一步,發現與識別:我做不到一天讀完一本書。對於一天一本書這件事而言,我的回答是:閱讀是我熱愛的事情,我想通過每天閱讀一本書,提升自我,用知識育兒和育己,強化內心,做寶寶的榜樣,同時分享讀書筆記和感悟,讓更多人愛上閱讀。
  • 讀書沒有 KPI:為什麼堅持「一年讀 100 本書」沒用?
    讀書是永不過時的潮流和趨勢所在。讀書有時候就像是健身餐中的羽衣甘藍,不是那麼好吃,但仍值得你細細品味,因為這樣對我們自身有益。事實上,正因為讀書的益處如此之多,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可能多讀書,越多越好。於是,有人提出我們每個人每周都應該讀一本書,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建議每一天讀一本書。畢竟,這正是馬克·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和埃隆·馬斯克成功的秘訣所在。
  • 你也想讀書?2020年,我讀了130本書,總結出這13條心得
    唯有一件事,我雷打不動地在執行,那就是讀書。2017年,我大學畢業,焦慮與迷茫並行。這一年,我看了10多本書。2018年,我返府歸鄉,邊工作邊閉關。這一年,我讀了60多本書。2019年,我嘗試做讀書營。這一年,我讀了100本書,並幫助幾百人養成閱讀習慣。
  • 六個讀書方法 教你快速理解如何讀書
    的確,我也深知在這個信息爆炸,碎片信息填充各種渠道的時代裡,能夠堅持閱讀習慣,多年來不斷養成的閱讀習慣,令我受益匪淺,讓我在收穫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了一些不錯的讀書方法。不多說了,直接開始聊聊讀書吧。關鍵是,通過閱讀這本書,你可以了解自己究竟是否真的想去讀關於世界歷史的內容,畢竟這算是一本啟發興趣性質的讀本,如果依然看不下去,那麼還是暫時不要深入了。同樣的,對於哲學感興趣的新人,我也會推薦去讀《蘇菲的世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