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的雜劇與散曲
2.元代散曲。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散曲的體制主要有小令、套數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小令,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自唐代的酒令。單片支曲,調短字少至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徵。
-
散曲自書一首
北京市詩詞學會散曲研究會第78期作業。本期作業要求圍繞初冬來寫,題目自擬,曲牌自選。我做了三首,從中選一,如下:〔仙呂宮·憶王孫〕冬的「詩眼」 滿山黃葉滿山秋,久等嚴冬不露頭,昨夜西風吹一宿,小園遊,白雪紅梅掩畫樓。2020.11.25.
-
【散曲講座】散曲基礎知識
第一講:散曲基礎知識講師 史文山一、曲的概念屬性與詩、詞的異同1、散曲的概念 散曲:散曲是一種源於詩詞而又有別於詩詞,富有俚俗特點的韻文,屬於詩歌範疇 散曲元代稱為「樂府」 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文學體裁。 散曲之所以稱為「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散曲是一種詩歌體裁;是另一種格律詩;是一種不帶科白的曲,(科,動作。白,道白),不用舞臺來表演故事,只用來清唱,也稱之為「清曲」。
-
「文學」濰州散曲•濰曲情——壽光曲友散曲輯粹
散曲,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之一,是中華詩詞韻文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散曲之所以為「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如果作者純以曲體抒情,與科白情節無關的話,就是「散」,是一種可以獨立存在的文體。任中敏在《散曲概論》中說:」人但知元曲之高,在不尚文言之藻彩,而重用白話,於方言俗語之中,多鑄繪聲繪影之新調,以形成其文章之妙。」正因如此,《濰州散曲》編輯部應時運而成立,在濰坊詩詞學會散曲編輯委員會領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在傳承散曲、推廣散曲、發展散曲中發揮應有作用。為作者表情達意時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更廣的天地,讓中華詩詞韻文發展綻放新的異彩。
-
元代散曲梳理
劇曲:雜劇曲辭,是戲劇的組成部分;散曲:繼詩、詞之後興起的新詩體。元散曲代表元詩歌創作最高成就。散曲:元稱「樂府」或「今樂府」。散曲之名最早見於明初朱有燉《誠齋樂府》,不過該書所說散曲專指小令,不包括套數;明中葉後,範圍擴大,把套數包括進來;20C初,吳梅、任訥等將散曲作為包容小令和套數的完整的文體概念確定下來。淵源:產生於民間俗謠俚曲。
-
元代散曲的成就。
散曲,元代稱為「樂府」和「今樂府」。散曲分為小令,套曲兩種形式。我們通常所稱的「元曲」是指雜劇和散曲兩種文學形式,散曲的興起比雜劇要早,但其成就不如雜劇高。元代散曲的成就:比之傳統的抒情文學樣式詩,詞,散曲身上刻有較多的俗文學的印記。散曲既有民間文藝的通俗平易、質樸自然的意趣,又經過錘鍊開拓,提高了境界,如馬致遠的《秋思》。元代散曲散發著土氣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風靡了元代文壇,也使得中國文學的百花園裡又增添了一朵豔麗的奇葩。
-
《明清散曲史》簡介
在中國文學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體中,散曲研究最為薄弱;而在散曲研究中,受「一代有一代文學」觀念的影響,元曲研究較為深入,明清散曲研究較為薄弱。另外,學術界對明清文學的研究,已有明清小說史、明清傳奇史、明清詩歌史、明清詞史等,但尚無明清散曲史。
-
感悟散曲的藝術魅力,平山愛好者免費報名元散曲公益培訓
別急,9月24日,元散曲公益培訓將在省會舉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報名免費去學習。據介紹,此次散曲培訓得到石家莊市散曲研究會的大力支持,由石家莊市詩詞協會會長、市散曲研究會會長韓存鎖主講。課程為期一個月,利用夜晚等業餘時間進行網絡講授。
-
元代散曲--產生--發展
元代散曲是我國的文化遺產之一,可是好像大家都不太了解散曲。散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勃起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新體詩,它產生於金、元統治下的北方民間,而在元代達到高峰。而散曲既繼承了詩詞的一些優長,又有著新的創造,並保存著民間便曲的活潑特色,這就使它很自然地代替詞而發展起來。散曲的勃興,與外族音樂的輸入也有密切關係。金、元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把他們那種祖獷的樂曲也帶了進來,從而引起人們的興趣。
-
誰家的散曲,全元散曲簡編,從這裡一覽元人散曲的風貌
《全元散曲》則是今人隋樹森先生編纂,初版於1964年。就規模而言,全唐詩》收詩人二千二百餘人,收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全宋詞》收詞人一千三百三十餘家,詞作一萬九千九百餘首,殘篇五百三十餘首;《全元散曲》則收作家二百一十三人,無名氏若干人,小令收三千八百三十五首,散套四百五十七篇,規模小多了。不過唐有二百七十六年歷史,宋亦有三百二十年,元一代不過八十七年。
-
廣西散曲藝術喜迎「春天」
來自全國各地的詩詞、散曲作家共200多人齊聚綠城南寧,共同慶賀廣西散曲學會成立。 在成立大會上,散曲作家、廣西交通投資集團董事長餘昌文被推選為廣西散曲學會會長。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蔣濟雄,自治區文聯主席潘琦,廣西詩詞學會會長鍾家佐,廣西詩詞學會會長潘鴻權、自治區文化廳廳長餘益中等出席成立大會。
-
宋詞被散曲更迭,元代散曲如何立身?兩者有何關聯?
首先,元曲的含義非常廣,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而雜劇在宋代是一種表演形式,在元代時逐漸發展成戲曲形式。而散曲則是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宋代為一種中國文學體裁,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
-
宋詞被散曲更迭,元代散曲如何立身?兩者有何關聯?
首先,元曲的含義非常廣,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而雜劇在宋代是一種表演形式,在元代時逐漸發展成戲曲形式。而散曲則是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宋代為一種中國文學體裁,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
-
元代散曲巨擘張養浩
元代文學藝術的代表是元曲,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分屬不同的文學體裁,然而都採用北曲為演唱形式,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後來形成了如今流派紛呈的地方戲曲。而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 ,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新詩體,與傳統的詩、詞樣式分庭抗禮,代表了元代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散曲一方面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另一方面突破了詩詞的固定格式。融入了通俗語言風格,變得靈活自如,簡短精幹,直白明快,酣暢淋漓,使得詩歌更加接近民間,因而迅速風靡了元代文壇。
-
散曲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散曲興起於金元、興盤於元明,以它豐富的題材、清新的風格、開闊的意境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散曲哺育和造就了三代散曲作家。在元、明、清三代六百多年中,曲壇上湧現出了眾多成就斐然的曲家。據初步統計,元、明、清的散曲作家近八百人。
-
詠秋詩詞散曲十六首 作者:李寶生
詠秋詩詞散曲十六首作者:李寶生七言絕句:(一)無 題紅葉飄飄撲我懷古體七言10月12日凌晨觀智叟寶宅一仙人球同時綻放雙花即興三首。
-
散曲《醉太平》賞析
散曲是一種合樂的抒情詩,最初從「詞」中變化而來。又是在「俗謠俚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具有濃厚的民間風格,大多是勞動人民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散曲是以曲調寫成的詩歌,因此它既有與詩詞不可割裂的淵源關係,又有不同於詩詞的獨到特點。
-
探討當代散曲研究新路徑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副所長門巋介紹,21世紀是散曲發展的繁盛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省地散曲組織60多個,開展了各種活動。有些地區甚至還出現了「散曲之鄉」「散曲基地」。 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汪超宏談到,新時期散曲研究的主要成果體現在散曲新文獻的不斷發現和散曲史書寫的不斷豐富與完善。
-
中國散曲研究進入新階段
散曲作為詩詞之後古典詩歌又一種新的文體樣式,一種新的詩歌樣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何讓散曲文化在當今社會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富現代散曲創作、拓寬散曲研究,記者近日採訪了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門巋。出現了一批創作散曲的大家。所以北曲自成為散曲的代表,與唐詩宋詞並稱為元曲,成為古典詩歌第三座高峰。南曲多寫作者個人的遊樂,包括南人所作北曲風格也與北人迥異,一改豪放恣肆為端麗清雅。南曲思想成就不如北曲但在藝術上別具一格,也豐富了發展了散曲。所以後來就出現了南北曲合套的樣式。 中國社會科學網:當前,我國散曲研究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
元曲珍品:馮子振散曲賞析
胡光凡散曲是元代文學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國詩歌史上繼唐詩、宋詞之後的又一座高峰。在名家輩出的元代曲壇,為湘人贏得極大榮譽的是號稱「一世之雄」的著名作家馮子振。馮子振是湘鄉人(一說攸縣人),很有才氣,能詩能文,而最出色的是散曲創作,流傳下來的有4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