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散曲史》簡介

2020-12-1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第二批成果文庫(2006—2007)

《明清散曲史》簡介

  2011年05月13日14:48  

  《明清散曲史》是西華師範大學趙義山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散曲研究》(批准號為02BZW031)最終研究成果,共48萬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文學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各種文體中,散曲研究最為薄弱;而在散曲研究中,受「一代有一代文學」觀念的影響,元曲研究較為深入,明清散曲研究較為薄弱。另外,學術界對明清文學的研究,已有明清小說史、明清傳奇史、明清詩歌史、明清詞史等,但尚無明清散曲史。

  這項成果通過對明清重要散曲作家的個案分析,全面總結了明清散曲的創作成就及發展歷程,對明清散曲發展演變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了許多獨到觀點。比如,對元明散曲的總體成就,以往一般認為元代勝於明代。該成果認為,就作家、作品數量而言,明代勝於元代;就題材內容而言,明曲有新開拓;就曲體形式而言,元曲大體為北曲一體,剛健獨馳,而明曲則為南北二曲,剛柔並駕;就藝術風格而言,元明有天賴與人賴之分。對明代南北二曲的發展演化,以往研究認為,「未有崑曲以前,北曲為盛;崑腔以後,只有南曲」。該成果認為,「未有崑曲以前」,南曲已盛;「崑腔以後」,並非只有南曲,還有大量北曲,直到明末,北曲一直在歌壇傳唱,並未因崑腔盛行而退出歌壇。對明代散曲的復興,以往只籠統地說是在明中葉,北派的康海、王九思等人是首倡者。該成果認為,明中葉散曲復甦於成、弘時期,首倡者是陳鐸、王磐等南派曲家。對明清散曲創作流派的劃分,以往多分「豪放」、「清麗」,或「南曲」、「北曲」兩派。該成果將明清散曲按南北地域再結合時代環境先分北派、南派;在南派中,再分成弘時期的「詞場才子曲家」、正嘉時期的「西蜀曲家」、萬曆以後的「香豔派曲家」、明末清初的「雲間派曲家」等。對明散曲發展階段的認識,以往或三分,或兩分,不僅粗略,且大多無具體時間界限,無明確具體的階段性特徵論述。該成果將明散曲分為「過渡」、「低落」、「復興」、「鼎盛」、「繼盛」等五個階段,不僅明確指出各階段的起迄時代,而且論述了各階段散曲文學的基本特徵,從而澄清了明散曲發展史的一些基本事實。對晚清散曲的認識,以往認為晚清散曲有振拔起來的成就。該成果認為,晚清散曲不僅沒有振拔起來,而且相對於清中葉的衰落進一步走向式微。

  鑑定專家認為,這項成果「填補了明清文學分體斷代史研究領域的一項空白」,「加強了散曲研究的薄弱環節,對於中國古代戲曲史和文學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也有助於人們重新認識明清散曲乃至整個散曲文學和明清文學的成就」。

(責任編輯:趙健)

相關焦點

  • 探討當代散曲研究新路徑
    作者簡介:   進入21世紀以來,散曲創作和研究呈現出新面貌。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副所長門巋介紹,21世紀是散曲發展的繁盛階段,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省地散曲組織60多個,開展了各種活動。有些地區甚至還出現了「散曲之鄉」「散曲基地」。  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汪超宏談到,新時期散曲研究的主要成果體現在散曲新文獻的不斷發現和散曲史書寫的不斷豐富與完善。
  • 省第二十屆哲社獎獲獎成果 | 《明清散曲輯補》
    成果簡介該成果是明清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謝伯陽先生《全明散曲》(齊魯書社,1994年),謝伯陽、凌景埏先生《全清散曲》(增補版,齊魯書社,2006年),是明清散曲研究的基礎文獻。這些散曲的發現,不僅為客觀評價這些曲家的創作成就提供了原始文獻,也能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明清散曲的價值和發展歷程,甚至改寫散曲史、文學史的相關部分。二、該成果考訂精審,校勘細緻。利用第一手文獻,對曲家生平,考訂細緻深入,其中大多數作者的生平勾勒,是《全明散曲》《全清散曲》所沒有的。
  • 散曲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散曲興起於金元、興盤於元明,以它豐富的題材、清新的風格、開闊的意境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散曲哺育和造就了三代散曲作家。在元、明、清三代六百多年中,曲壇上湧現出了眾多成就斐然的曲家。據初步統計,元、明、清的散曲作家近八百人。
  • 中國散曲研究進入新階段
    散曲作為詩詞之後古典詩歌又一種新的文體樣式,一種新的詩歌樣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何讓散曲文化在當今社會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富現代散曲創作、拓寬散曲研究,記者近日採訪了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門巋。出現了一批創作散曲的大家。所以北曲自成為散曲的代表,與唐詩宋詞並稱為元曲,成為古典詩歌第三座高峰。南曲多寫作者個人的遊樂,包括南人所作北曲風格也與北人迥異,一改豪放恣肆為端麗清雅。南曲思想成就不如北曲但在藝術上別具一格,也豐富了發展了散曲。所以後來就出現了南北曲合套的樣式。   中國社會科學網:當前,我國散曲研究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 闡明古代三朝《元曲》、《明清小說》
    、散曲有襯字。二、明清小說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它濫觴於先秦兩漢時期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和史傳文學。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雛形階段,出現了一大批的志人小說與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小說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小說的成熟。
  • 他的一首散曲,道盡了封建王朝興亡的根本原因
    這首散曲大家應該都很熟悉,這是元朝張養浩的一首散曲《潼關懷古》,這首散曲的背景是當時陝西大旱,張養浩被任命為陝西行臺中丞,負責陝西的賑災,到達陝西之後張養浩看見遍地的災民,然後由衷寫的一首散曲。這首散曲的前面三句都是在懷古,陝西在漢唐時期是作為京畿,是國家的中心所在,而現在遍地災民,當時的宮闕都已經沒了。唯有留下的就是一代代的百姓,不論天下興盛,還是天下戰亂不休,最後苦的都是百姓。
  • 宋詞被散曲更迭,元代散曲如何立身?兩者有何關聯?
    文丨老金聊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宋元戲曲考》:「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首先,元曲的含義非常廣,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而雜劇在宋代是一種表演形式,在元代時逐漸發展成戲曲形式。而散曲則是沒有賓白的曲子形式。內容以抒情為主,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宋代為一種中國文學體裁,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
  • 發展趨於完美的宋詞,為何在元代會被散曲取代?
    在中國文學史上,從唐代開始,似乎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專屬文學體裁,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無一不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但是人們難免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在之前朝代發展至巔峰的文學體裁為什麼會在朝代更替之後陷入衰落呢?
  • 李向前 散曲六首
    作者簡介:李向前,蒲城縣散曲學會名譽會長。他著有《荷花塘散曲》《荷花塘詩詞》《荷花塘對句》等書籍,組建了荷花塘微信平臺,帶動了蒲城散曲愛好者,2019年獲「陝西省散曲貢獻獎」。
  • 【散曲講座】散曲基礎知識
    第一講:散曲基礎知識講師  史文山一、曲的概念屬性與詩、詞的異同1、散曲的概念    散曲:散曲是一種源於詩詞而又有別於詩詞,富有俚俗特點的韻文,屬於詩歌範疇    散曲元代稱為「樂府」 是配合當時北方流行的音樂曲調撰寫的合樂歌詞,是一種起源於民間新聲的音樂文學,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體詩。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文學體裁。    散曲之所以稱為「散」,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散曲是一種詩歌體裁;是另一種格律詩;是一種不帶科白的曲,(科,動作。白,道白),不用舞臺來表演故事,只用來清唱,也稱之為「清曲」。
  • 賞大家散曲 悟人生哲理
    作者簡介: 周成村,安化人,現為中華詩詞學今理事,散曲工委副主任,省詩詞協會常務副會長,瀟湘散曲社社長,著有《散曲漫談》,《一得居散曲集》。
  • 邢晨散曲欣賞
    作者簡介:邢晨(半坡痴翁),山西省原平市人,農民。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中華散曲工委委員,山西黃河散曲社副社長,原平農民散曲社社長。
  • 明清時期山東的文化
    引言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制走向衰落,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民主思想不斷發展。這一社會特點,在當時山東的文化領域裡有著深刻反映。小說明清兩代,山東文壇上小說創作成就輝煌,出現了《金瓶梅》、《聊齋志異》等舉世聞名的巨著。
  • 趙軼峰:談談明清史研究的再發展
    「文革」結束後,伴隨普遍的思想活躍、持續的社會安定和資源充足,明清史研究才獲得了較好的發展條件。 改革開放的突出特徵是變化發展,是面向世界。 明清史研究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取得較大進展是合乎邏輯的。 趙世瑜教授前不久在《中國史研究動態》上發表過一篇回顧四十年明清史研究的長文,已經把發展的主要表現講得很全面,其他的學者也做過回顧,這裡謹從宏觀學術史的角度再作簡要概括如下。
  • 邢晨散曲​十首
    作者簡介:邢晨(半坡痴翁),山西省原平市人,農民。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中華散曲工委委員,山西黃河散曲社副社長,原平農民散曲社社長。
  • 「散曲名家·南廣勳散曲」快活,快活,醉了鋪雲臥
    作者簡介   南廣勳,網名長堤老樹,北京人,生於1948年。北京散曲研究會會長,陝西散曲學會顧問,中國散曲研究會會員,當代散曲作家,詩詞世界散曲班高級講師。創作散曲2000餘首,部分作品收集於《南廣勳格律詩選》《南廣勳散曲選》《六味集》中。其散曲作品寓莊於諧,或辛辣或典雅或清麗,均美讀美觀,趣味良多,在全國散曲界廣有讀者。  ·  散曲精選   ·  【雙調沉醉東風】讀李白《與韓荊州書》  說甚的生不願封萬戶侯,卻為何但願一識韓荊州?
  • 元代文學:散曲與雜劇
    包括兩部分:即散曲與雜劇,散曲是元代盛行的一種新體詩,它既可以抒情,也可以敘事,但一般為敘述體。而雜劇則是元代成長起來的新型歌,是一種代言體。二者在音樂、文字性質上雖屬同源,但在文學性質上卻是異體。散曲是一種起源於民間、與音樂關係密切、字句更為參差的自由詩。它給過去被舊體詩詞所獨新的詩壇注入了新的血液。
  • 申明利:散曲三首
    散曲三首 《鷓鴣天 秋末獨自登秦嶺》半生無成百事休,懶究個中真緣由。爬山涉水成癲痴,哪管名利和苦憂。【作者簡介】申明利,蒲城縣洛河川人,很喜歡中國古詩詞,浸淫著古詩詞博大精深的魅力,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人生。平日裡喜歡隨心寫寫散文,詩詞。
  •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重要文獻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重要文獻 ——對梵蒂岡圖書館藏稿抄本Borg.cin.503的初步研究 2020年03月20日 11:31 來源:《史學史研究》 作者:楊慧玲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什麼 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什麼
    其實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例如唐朝的代表是唐詩,宋朝的代表是詞,元代的代表是曲,那麼明清的代表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什麼  中國素有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這種說法以文化鏈的形式,概括出華夏神州對人類社會所貢獻出的精神財富